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商鞅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凭借彻底的变法改革,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举世之功,本应万众敬仰。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迎接他的是万劫不复,死无葬身之地。其功,不可不表,其人,不得不叹!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1怀才青年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姓公孙,名字本来叫做公孙鞅。他还是卫国的公族后裔,卫国是卫康叔的封国,是根红苗正的大周苗裔,到商鞅这代已经成为普通百姓了。此时王室衰弱,诸侯强起,兼并攻伐,实力弱小者难免被强者吞没。卫国是个小国,在烽火连天的战乱中只求自保,这也是自知之明,打没有实力,就只好老实一点,只求能够被灭的慢一些。商鞅与卫国不同,他心有大志,也有才略,卫国不足以实现梦想,展示才华。幸好当时的环境允许有才之人选择舞台,既然卫国舞台太小,外面的世界又那么广阔,商鞅毫不犹豫的走出了卫国。

去哪里呢?欲图天下必图中原,当时中原兴起一强国---魏国,前不久刚刚与韩赵两个兄弟干掉老板,瓜分了老板地盘,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家分晋。魏国分的地盘最好,经过一番辛苦耕耘,一跃成为中原强国,西边的邻居秦国被打的割地求和。商鞅来到强大的魏国,当时的魏王是魏惠文王,相国叫公叔痤,非常赏识商鞅这个年轻人,让他做了客卿,也是把他当接班人培养。公叔痤得病后向魏惠文王推荐商鞅,魏王却不看好。魏王认为老相国病的神志不清了,不得不亲自探望,毕竟是为国操劳了一生的功臣。魏王心里想的更多是国家之事,便问,如果您的病好不了,魏国的国家大事交给谁?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公叔痤继续推荐商鞅,魏王什么也没说,心里不同意。公叔痤也看了出来,最后跟魏王讲,如果您不用商鞅就把他杀了,不要让别人用他,如果他活着出了魏国将是魏国的灾难!

公叔痤说的恳切,魏王不以为然,老相国是病的太重了,说的话越来越糊涂。魏王最终没用商鞅,谁肯把国家重任交给一个不熟悉的年轻人呢?当然也没杀商鞅。

公叔痤对商鞅是真好,临死前觉得魏王会杀他,便劝他赶紧走。公叔痤高估了自己的影响,觉得魏王会对自己言听计从。如果他心里真有魏国,就应该自己动手解决商鞅,劝魏王动手,又劝商鞅逃离,这就没有原则了。可见魏王已经不信任他了。商鞅也只是心领了老领导的好意,他知道魏王不听他举荐自己的话,就肯定不会听他让杀了自己的话。他好好的呆在魏国,只不过始终不得重用。

时间一长,商鞅觉得在魏国不可能有所成就,没人赏识提拔再有才华也终将埋没。所以他想到了走,去秦国。

2以强法事秦王

秦国与魏国之战中战败,损兵折将,割地求和。面对如此结果秦孝公不能接受,决心强国报仇,苦于当前没有能人便立了招贤榜,寻求有能力之人帮助秦国富强起来。商鞅不愿继续在魏国坐冷板凳,果断离开了魏国,魏王并没有觉得如何,走就走吧。他早忘了公叔痤说过不准活着的商鞅走出魏国的警告。如果他知道商鞅去了秦国之后所发生的事,估计肠子都要悔青了。

商鞅顺利到了秦国,见秦孝公非常不顺利,更别谈获得赏识了,不得已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段,贿赂秦孝公身边一个叫景监的宠臣,终于获得了与秦孝公见面的机会。谈了几次,得不到秦孝公认可,其实这是商鞅故意而为,他故意试探秦孝公最认可哪种富国之道。一开始说的几种可以从根本上让秦国富强,但需要的时间太长,秦孝公不能接受有生之年看不到秦国富强起来。商鞅抓住机会,也赌上了自己的命运。秦孝公需要的正是他擅长的,想短时间国家强盛,就必须痛定思痛,变法图强。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听着简单其实非常难。变就要大变,从根到本,天翻地覆,从君主到百姓,从公卿到平民,牵扯多少利益,得到多少民怨沸腾,引出多少敌人的仇杀。秦孝公为了看到富强起来的秦国,坚定的支持商鞅的决定。秦国的变革开始了。

具体的变法内容有,对百姓人眼,百姓编为伍什制,类似于后世的保甲;伍什实行连坐法,一家犯罪十家受罚;对大奸大恶不检举揭发要腰斩,揭发者得赏赐;百姓不得私下斗殴,否则严惩,努力种田可以免除徭役。对于公卿也做了要求,公卿中人必须上战场杀敌,只有有了军功才能被记入宗室名册,否则你就跟平民一样;占有的土地,使用的下人,住宅,穿的衣服都按照军功大小使用。最后是精神方面的建设,一切向有军功的人看齐,有军功的人受到万人敬仰,优先使用各种物资,没有军功的就算再有钱也没有炫耀的资本。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君臣铁了将新法执行下去,为了获取百姓信任,商鞅在城门放了根木头,谁能搬走就能得五十斤金子。半天没人敢动,最后有人实在按耐不住搬走了,结果真的得到五十斤金子的赏赐。通过此举商鞅得到了人们的信任,而新法也得以在秦国实行。

3 变法的牺牲者

从国家层面讲,这是富国强兵的良策,从个人讲,一时半会不会让人看到收益,还要为了看不到的收益改变之前已经习惯了的事情,肯定会存在矛盾的。

普通人造成的矛盾容易解决,如果高层就需要慎重了。偏偏秦孝公的儿子,太子赢驷冒犯了新法,依着律法太子要受到惩罚。太子一国储君,能受罚嘛!最后没有办法,让太子的老师代替太子受罚。事情似乎过去了,新法照旧执行。经过这一事件,新法的推行更顺畅了,太子都不能轻免,更何况普通百姓!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太子与商鞅之间结了仇怨,商鞅在面对这种情况时的处境也是艰难的,如果放过太子,新法可能功亏一篑,半途而废,有一个不遵守的慢慢的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遵守,时间一长,新法必废。这是商鞅不能看到的后果,也是秦孝公不能容忍的结果。为了新法,太子必须承担责任。谁都知道,得罪了太子等于断了后路。商鞅明白吗,肯定明白,秦孝公明白吗,他更明白。为了秦国的强大,太子是可以牺牲一下的。而太子都能牺牲,商鞅自然也可以。商鞅牺牲了与太子的关系,更牺牲了与秦国一众大臣百姓公卿士族的关系。商鞅是变法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趟地雷的牺牲者,秦孝公明白这一点所以全力支持,让他放手大干。

商鞅不知道明不明白,就算明白也很无奈,既然上了船,而船也已经到了江心,回去是回不去的,总不能跳到江里去吧。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总之十几年后,一个不一样的秦国出现了,士兵跃跃欲试,眼里都是军功与荣耀,百姓积极耕种,看到堆积的粮食就看到免除的赋税,再也没有人私下里斗殴打架,他们热血沸腾着,嗷嗷叫着要去战场上一决雌雄,拿敌人的脑袋回来,就成了有军功的人,就成了荣耀的人。

4 胜利与荣耀

商鞅的努力没有白废,而今的成绩有目共睹,他心里想,当初与我为敌的人,对我有意见的人,应该当下对我的成见了吧。

秦孝公也是激动的,国家终于有个样子了。他的目光掠过高山大川,落到一块叫河西的地方,这里有整个秦国的痛,而如今秦国扬眉吐气了。对商鞅而言,变法的成果要经过最残酷的考验了。

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国内萧条,实力大损。秦孝公以商鞅为将,出兵河西,夺回属于秦国的土地。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非常多,不是兵士勇猛能够决定的。商鞅也明白,如果战争能够使用其他手段获取胜利就尽量避免士兵的冲杀。魏国面对秦国的进攻,同样不甘示弱,派出一位公子前来应战。尽管刚刚败给齐国,但秦国是手下败将,几十年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次想趁火打劫,魏国人憋着一股火。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商鞅打听到是魏国公子应战,心里有了一个妙计,他把魏国公子请入营中,想通过酒桌上的交锋来化解矛盾。魏国公子竟然真的来了,商鞅是从魏国出来的,对魏国也许有点感情。魏国公子带着曾经的感情而来,而商鞅是不讲感情的,魏国公子没喝几杯,就被秦国的士兵扣下,与此同时秦军猛攻失去主将的魏国军队,魏军大败。

听到前线传回的战报,魏王非常害怕,此时魏国国力远不如前,根本无力对抗秦军,为了获得喘息机会不得不放弃河西这块地方,换取秦军的撤兵。此时魏王想起公叔痤的话,后悔没有听他的,放了商鞅酿成如今的苦果。

商鞅大获全胜,获得空前的荣耀,得到了大片的封地,因为封地在商这个地方,他的封号被称为商君,商鞅这个名字也是从此传开的。

5 不堪回首的结果

秦孝公得到了强大的秦国,商鞅实现了抱负,看上去是多么两全其美的结局。商鞅沉浸在功劳中,享受着变法带来的红利。他忽略了暗藏的危险。商鞅这个人,眼里似乎只有法,没有人情。在他眼里也许人情是没用的,只是可以利用,比如魏国公子,当年商鞅在魏国时候与他保持非常好的关系,如果没有这层关系魏国公子如何相信他,还去了他的军营,又怎么会沦为俘虏。商君不认感情,只认利益,得了利益却又不舍得放弃,他似乎觉得功劳可以抵挡一切,诚然,这个时候是没人敢动他的,但是怨气在积攒,在升腾。

好多人都预感到他的下场,有人来给他提醒,你忘了被你惩处过的太子的老师了嘛,你知不知道,很多老百姓对你有非常大的怨恨,更别说被你惩罚过的那些官员。商鞅没有忘,他知道自己在秦国很不安全,每次出门都要全副武装的士兵保护。有人劝他,把秦国赏赐的封地退还了,不要贪图富贵了,找个偏僻的地方养老算了。


富强了秦国却自身惨死,商鞅最终的结果值得同情吗?


商鞅难以放弃已经到手的富贵,靠山秦孝公也不能保他一辈子,秦孝公一死,太子即位,商鞅的好日子到头了,此时想丢掉富贵自保也没了机会。被他惩罚过的人告他谋反,他自知无力辩驳,只好出逃,到了边境想去住店,结果滑稽的是,店主人请他出示通行证件,如果没有证件让你住店,店主人会受到惩罚,这是商鞅制定的法律。商鞅尝到做法自缚的痛苦,他想去魏国,魏国不可能收留他,魏国公子相信他却被他扣押。他想去其他国家,魏国则到处讲他是秦国逃犯,谁收留他也不行。就这样他只得回到封地作最后一搏,聚集封地的士兵想去郑国,可是遇上了抓他的秦国士兵。这些士兵手里提着刀,腰里挂着人头,一颗颗的人头都是是一份份的军功,当然了他商君的脑袋也是,这也是商鞅制定的法律。商鞅聚集士兵,更加坐实了谋反,被抓之后受车裂而亡。做法强国却自己毙命,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人叹息。

6 作法自毙

是什么让商鞅落得如此下场?

非常自负,当初他的伯乐劝他走,他却说魏王不听你举荐,自然也不会听你杀我;刻薄寡恩,对国家来说可能是好事,寡恩之人不会有太多的私情,从人的角度说不可能没有私情;变法之后居功自傲,沾沾自喜,拿自己跟秦国之前的贤人比较;眼里只看到变法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看到变法带来的弊端,任何变法都会带来弊端,他看不出来自然也不会去解决;变法树敌太多却不去修补,终将自己置于死地;贪恋富贵,不听良人所劝,功成名之后不知进退,最终落得没有一人同情;狂妄自大,最后竟然要带着封地的士兵去攻打郑国。

他所作的一切,强大了国家,却一步步将自己置于了死地,国家拥有了太多,他丢掉了太多,寻遍天下,不得同情之人,做法自毙,去地下寻找赏识他的主公去了,留给活着的人偌大的繁华与强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