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诸葛亮挚友,最后却害得蜀汉灭亡,真乃孔明识人不明

公元263年,三国时代进入了最后的阶段,由于蜀国大将姜维连年北伐,导致蜀汉国力日益衰退,劳而无功,魏国司马昭经过慎重考虑,认为灭蜀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命令钟、邓艾出征蜀国,进行灭蜀之战。

魏开启灭蜀之战

魏国精兵兵分三路,开始伐蜀。征西大将邓艾领着3万人军马,从陕西关中往西奔袭,因为要灭蜀,首先就得过姜维这一关,只要姜维一灭,蜀国再无人能抵抗,所以邓艾尝试消灭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另外雍州刺史诸葛绪领着3万人军马扼守武都,把姜维与汉中的联络给断开了,防止姜维去支援。

此人本是诸葛亮挚友,最后却害得蜀汉灭亡,真乃孔明识人不明

姜维

而最后一路,钟会指挥主力部队十余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汉中。因为蜀国的主力部队都在姜维那里,汉中并没有多少兵马可以抵挡,所以钟会一路锐不可当,连战连胜,非常迅速的就把汉中占领了。

汉中占领了,蜀汉的大本营益州就空门大开了,在这个危机时刻,姜维显示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果断的领着军队,突出了邓艾和诸葛绪的重重包围,总算赶上钟会精兵来临以前,占领了汉中通向益州的咽喉之地:剑阁。

此人本是诸葛亮挚友,最后却害得蜀汉灭亡,真乃孔明识人不明

邓艾偷渡阴平

钟会的精兵被姜维挡在了剑阁以外,寸步难进。但是在对峙当中,还是魏国元老邓艾更胜一筹,他兵行险招,施展一招“暗渡陈仓”之计,只领着两千精兵强将,避开姜维的正面防御,跋山涉水穿越阴平小道,抄到了姜维的后面,直奔益州,面对这突然出现的一支军队,在益州的诸葛瞻慌忙进行抵抗,奈何差距太大,以身殉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

诸葛瞻死亡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婵那里,刘禅连忙召集重臣进行商讨,这时并没有人觉得非要投降,而是主要提出了两点对策。

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奉书曰:“限分江、汉,遇值深远,阶缘蜀土,斗绝一隅,干运犯冒,渐苒历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谨遣私署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奉赍印绶,请命告诚,敬输忠款,存亡敕赐,惟所裁之。

1、就是成都防御力牢固,城高池深,钟会兵马不多,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下来,我们应该坚守待援,再向四方进行求援

,无疑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2、也有许多人提出,蜀国的精兵强将基本都在姜维那里,相隔成都太远了,远水不解近渴,邓艾是魏国名将,成都不一定守得了。因而提议刘禅应当舍弃成都,向南进行撤退,或是投靠吴国

此人本是诸葛亮挚友,最后却害得蜀汉灭亡,真乃孔明识人不明

刘禅投降

哗哗君觉得客观来讲,这二种观点其实都不错,刘禅不管采用哪一种,蜀国都不会亡国。

但缺憾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奸臣站了出去。这人就是谯周,他是蜀国光禄大夫。谯周提议刘禅应该放弃抵抗,马上投降,说魏灭蜀是天意,天意不可违。

谯周有理有据的散播消极论,他是怎么说的呢?

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他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到其他国家还能继续做皇上的人,如果你去了吴国,你就只能做臣子了,而魏国强大,吴国是不可能打赢魏国的,到时候吴国也会被灭,到时二次受辱,还不如受辱这一次。还说如果去南方更不行了,因为南方和我们是有仇的啊,当年诸葛亮平叛,只是武力把他们降服了,现在去难保他们不在一次反叛。

此人本是诸葛亮挚友,最后却害得蜀汉灭亡,真乃孔明识人不明

谯周

乍一听,说的非常在理,而刘禅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同意了谯周的建议,遣使臣到邓艾那里请降。至此,蜀汉正式灭亡。

总结 大势已去

为什么说谯周是奸臣呢?他原来是益州军阀刘璋的手下,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卓有才名。刘备占有益州后,谯周从此归顺蜀国,成为刘备手底下的重臣,并且迅速获得刘备和诸葛亮的信赖,并与诸葛亮成为了好朋友,诸葛亮死在五丈原,谯周不顾命令仍然前往,可见可诸葛亮关系很好。

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可是最后诸葛亮做梦也料不到,他的好朋友谯周,却是隐藏得最深的奸臣,在关键时刻坑害了蜀国,如果他能利用他的才能帮助刘禅挺过这一关,那么他必将青史留名,可悲可惜,刘备和诸葛亮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被他给轻易葬送了,最后他自己的客死他乡。

聊解更多三国历史,多多关注哗哗君细细品读。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