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讓我想起曾經的投資買房歲月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有幸參與了一把房產投資。當時受暢銷書《窮爸爸富爸爸》影響,作者羅伯特·T·清崎先生結合自身經歷,毫無保留為投資小白們奉獻了最有價值的投資買房經驗。

該書最吸引人的就是如何利用銀行貸款把現金流管理到極致,在四十歲之前實現財務自由。

中國人歷來對貸款負債有很深的偏見,覺得向人借錢買東西很不光彩。所以很多人買房買車買任何東西都喜歡一次性付款。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把不欠銀行一分錢當做值得誇耀的事情。

當然,隨便問人借錢並且不支付利息,甚至借債不還,的確十分可恥,這種行為和掠奪搶劫沒什麼區別。如果可以,儘量不要輕易開口問親戚朋友借錢。遇到難事非借不可,最好主動出具本人簽名的借條;如已成家最好夫妻雙方共同簽字,並註明歸還日期以及到期應付本息數目。如果金額巨大,必須預先準備價值超過所借款項的抵押物。

不管是民間借貸還是向銀行貸款,都是信用交易行為。在西方國家,一個從不借錢的人是沒有信用的。也就是說,只有通過借債還錢才能體現一個人是否守信用。《窮爸爸富爸爸》通過兩位爸爸面對金錢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和生活理念,形象生動的揭示了匯聚財富的千古真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清崎先生買房賣房最著名的投資理念,就是不把所有錢花在一套房子上。這和中國人不把所有雞蛋放一個籃子異曲同工。不同之處是,中國人強調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是為了保險,也就是分散投資,東邊不亮西邊亮。清崎先生的做法是用買一套房子的全款,分拆成多套房子的首付,然後向銀行申請貸款。至於貸款利息,則通過收取房租圓滿覆蓋,並且有剩餘租金充作現金流。

清崎先生書中描寫的美國房產時代,和中國上世紀90年代末很相似。當時中國居民住房剛從單位分房向商品市場轉化,買房賣房並不火爆,很多人還夢想等單位分配房子。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商品房市場比別的城市發展快。記得是1997香港迴歸那年,機緣巧合在市中心買了一套房。那家開發商有一個奇葩的做法,付全款可以九折優惠。具體操作更有趣,籤買賣合同的同時,向銀行申請60%按揭貸款,等銀行放款後開發商再將貸款退還給客戶。當時銀行規定按揭條件必須首付40%房款。

我買的那套房實際不到60萬,為了舉例計算方便,就算100萬吧。也就是說,原本100萬的房子,全款付清可以折價成90萬,向銀行按揭90萬的60%即54萬,首付40%即36萬。這樣的房子簡單裝修後租給老外每月租金大概1萬~1.2萬。54萬的按揭本息每月大概需還2500元左右。當時普通工薪階層的月工資大概2000元左右,意味著如果一步到位自住的話,等於每個月白白損失8000~10000元。

按照清崎先生的投資思路,一開始不能光想著享受,先過苦日子,慢慢就會住上大別墅。第二年,也就是98年,房價開始回落,銀行按揭放鬆至70%,利率也下調不少。於是利用先前剩下的錢,首付30%又買了一套。當然,房子到手後依然捨不得自住。到了第三年房價繼續回落,銀行按揭變成80%,銀行利率更低了,於是東拼西湊首付20%又買了一套。就這樣,按照清崎先生的指引走上了痛並快樂的投資買房之路。

說實話,那段日子特別清苦,不停地搬家。雖然一直換著住新房,但每個月那麼多銀行貸款壓力非常大,常常口袋空空為下個月還貸的錢犯愁,好在房子總能租出去,現金流一直沒斷。當時給自己打氣的口號是再苦也要持有,熬過去就是春天。直到2000年後,終於迎來房地產買賣的春天。

近日看電視劇《安家》,辛苦賣包子的嚴叔嚴嬸在中介房似錦鼓動下,用全部積蓄買了一套小房子,結果被兒子兒媳趕出來,弄得無家可歸。當時心裡非常難受,一激動在頭條號寫了題為“《安家》房似錦欠嚴叔嚴嬸一套房”的小文,實在是有感而發。如果嚴叔嚴嬸聽徐姑姑建議申請哪怕50%貸款,嚴叔嚴嬸至少還有一半錢給自己買套更小的房子。

《安家》讓我想起曾經的投資買房歲月

《安家》是六六的傾情之作,有很多有趣動人接地氣的案例。因為對買賣房子有特殊情結,所以看著看著竟當真了。我的體會是,經常買房的朋友,一定要找像徐姑姑那樣懂行又有情懷的良心中介做長期代理,千萬別學林茂根為一點蠅頭小利跳開中介。任何行業都有獨特的存在價值,中介行業雖然良莠參差弊端不少,但哪個行業不是這樣,只要用心,一定會找到合適的好中介。在此之前,作為消費者需要耐心並默默維護。

《安家》讓我想起曾經的投資買房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