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什么要把秦国往死里整?

文物春秋


赵高是历史上有名的阴谋家,秦始皇去世之后,发动沙丘政变,以秦始皇名义赐死公子扶苏,矫诏拥立胡亥为帝。秦二世胡亥即位以后,赵高又唆使胡亥残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忠臣良将,并鼓动秦二世继续实行秦始皇暴虐的政策,引起天下大乱,最后导致秦王朝迅速灭亡。



那作为秦始皇及秦二世的心腹大臣赵高为何要处心积虑地搞垮秦王朝?

历史上有种说法,赵高本为赵国宗室远亲,家族流亡到秦国。而赵高的母亲在秦国因触犯法律被处刑后身体残缺,然后被收入秦国的专门收容刑满犯人的隐官,赵高兄弟二人都出生在此。


因此,赵高的身份十分卑微,而且有污点的。这无疑使赵高在高贵的秦国贵族及大臣们面前始终抬不起头来,心里极度自卑压抑。所以,赵高只有更加勤奋地学习律法,希望得到秦始皇的重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赵高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开始提拔赵高为中车府令,还让赵高教幼子胡亥判案断狱。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很快就博得秦始皇及其儿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而这一切只是赵高高明的伪装,他心里早已因为秦国对其母亲处刑及灭亡了自己母国赵国而对秦王朝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因此赵高处处谄媚秦始皇及其幼子胡亥,并在始皇帝死后,有预谋地篡改秦始皇遗诏拥立胡亥为帝。赵高因拥立之功得以掌握秦国大权,此时志得意满的赵高开始展开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计划,彻底败坏秦帝国,秦帝国的暴政导致天下义军突起,秦帝国最终在内忧外患下迅速灭亡。


漫话史海


说赵高要把秦朝往死里整,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没有秦朝,便没有他赵高。秦朝灭亡,他赵高也会随之灭亡。赵高不会不清楚这一点。他不是要秦朝灭亡,而只是想独揽大权,作威作福。因此,他杀了公子扶苏,蒙恬兄弟,杀了李斯,杀了始皇的众多儿女,又杀了二世胡亥,拥立了公子婴。他拥立子婴,也只是个名义,子婴对此十分清醒,因此与二子合谋,果断地杀掉了赵高。

赵高是赵国人,与秦始皇同岁。始皇赢政出生于赵国,赵高的母亲是赢政的乳母。赢政与赵高是儿时的玩伴。后来赢政回秦国做了太子。赵高和其母亲也来到了秦国。也许是发现了赵高是有野心的人,赢政的母亲赵姬令人阉割了赵高,让他做了赢政的贴身太监。赵姬反对给赵高以权力。但始皇登基以后,还是让赵高做了中车府令,掌管印玺,并让他做了小儿子胡亥的老师。这为秦朝灭亡留下了祸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始皇瘁死于沙丘。死前留下遗诏:以兵属蒙恬,以丧会咸阳而葬。

这个遗诏是写给长子扶苏的。意思很明确,即要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继位。当时扶苏和将军蒙恬在长城戍守。

赵高截留了遗诏,以利害关系胁迫丞相李斯与他合谋,立胡亥为帝,并造假诏,赐死了扶苏和蒙恬。

这便是著名的“沙丘政变”。从此,煊赫一时的大秦王朝迅速走向了灭亡。

赵高有野心,本性残忍。又因为被阉割,从内心深处仇恨赢氏。始皇在,他只能做一条驯顺的狗。始皇死,他便就张开了毒蛇之口,疯狂啮人。这是本性始然,不足为怪。但害人者,必自害。赵高机关算尽,最终也只落了个身首异处,被诛三族的下场。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赵高不是要把秦王朝往死里整,而是赵高在追求自身欲望的过程中带死了秦国。

赵高的欲望

赵高出身低贱,但因为自身有才学(懂律令,是个书法大家),又是秦始皇的远房亲戚,就被安排做了秦始皇的私人秘书。等到秦始皇病逝沙丘时,赵高恰巧侍奉在旁,趁此机会联合李斯、胡亥,篡改了秦始皇遗诏,矫诏杀死了扶苏蒙恬,改变了秦朝的命运。

在胡亥登记后,赵高为了稳固权势,讨好胡亥,先后逼死或者陷害了秦朝的大量宗室、文臣武将,包括同伙李斯。眼看着朝中无人能够阻挡自己的权势,赵高为了进一步掌握权柄,迎合胡亥享乐的私欲,建造供电,自己全权处理朝政,让胡亥沉迷在游乐享受之中,渐渐失去了对朝廷的掌控,赵高通过指鹿为马成功印证了自己对于秦廷的掌控程度。

此时,关东的起义已经如火如荼,赵高不得已接连排除人马平叛,但对内赵高眼看着自己仅仅在一人之下,妄想着自己也是秦始皇的远方亲戚,就想着篡位称帝,在假借叛军的名义杀掉胡亥之后想要登记却发现无人支持,无奈之下胡亥只能选择支持子婴,妄想着继续掌控子婴,做一个实权派,可最终被子婴设计除掉,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

赵高从在秦始皇去世这种变天的关键时候,为了避免让与自己不和的扶苏即位,保住自己的权势选择支持胡亥上位。胡亥上位后,赵高还是为了保住权势选择除掉宗室和大臣。为了成为丞相,他选择诬陷李斯并成功,可在成功并耍了一段威风后,赵高又不满足了,他这次瞄上了胡亥屁股底下的座位,此时的秦王朝已经因为赵高的胡作非为而满目疮痍,最终在摇摇晃晃中彻底坍塌,而赵高也随着秦王朝的覆灭而身死。

赵高最初因为权势的原因而作出了影响秦王朝的决定,但此时还有李斯,在起义变得 渐渐不可控时,李斯曾经上书要求胡亥减轻天下负担,,但胡亥专宠赵高,赵高又胡作非为,为了权势诬陷李斯,秦王朝的大脑就在赵高一步步向上爬的时候渐渐变得疯狂起来,秦王朝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秦王朝的灭亡是在赵高追逐自身权势的过程一步步实现的,可以说是整个秦王朝给赵高做了陪葬品,是赵高在追求权力的顶点过程中被赵高给带死了,而不是赵高一心想要秦王朝覆灭。


天天故史汇


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我们知道秦国的灭亡赵高可是有着很大的责任的,赵高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深受始皇帝的器重,基本上始皇帝的生活杂事都由其负责,时间一长,赵高在始皇帝的心中已经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了。

后来始皇帝在路途中去世,而这个消息也只有赵高跟胡亥、李斯他们几人知道。随后赵高就开始了他“往死里整秦国”的战略计划了。


赵高生前这么被始皇帝器重,但始皇帝死后他却这样对待他留下来的秦帝国,说真的有点忘恩负义了。他极力纵容秦二世胡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一方面还除掉了李斯,他可谓是秦朝朝政陷入混乱的罪魁祸首了。

为什么赵高要忘恩负义呢

我个人认为赵高这么做如果说没有深仇大恨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其实之前有人认为赵高的母国是山东六国中的赵国,赵高为了给死去的亲人报仇而这么做的,这个观点也遭到了人们的反对,但我觉得这个观点也算说的通。



这个观点大概说赵高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在长平之战中阵亡,年幼的赵高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但好景不长,母亲也被秦国繁重的徭役累垮而去世了。母亲的死使得赵高更加痛恨秦国。为了寻着机会,他一开始凭借自己熟练的驾马车技进入了秦始皇的视野里,后来更是为了贴近秦始皇不惜净了身,这也就有了赵高灭掉秦国的后续了。


汤姆猫谈历史


赵高确实把秦嬴宗室,秦帝国的忠实臣子往死里整。他想整绝这些人后,他当秦朝的皇帝或者秦国的国王。这个观点可以从的《高祖本纪》找到依据:

及赵高已杀二世,使人来,欲约分王关中。

这是想当关中王,皇帝是当不成了,因为他说变秦帝国为秦王国了。

而《李斯列传》又记载:

(赵高)入告二世曰,山东群盗兵大至,二世上观而见之,恐惧,高即因劫令自杀。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上殿,殿欲坏者三。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

这篇的章节中找到想当皇帝的确凿的证据了。赵高想取代秦二世而代之当然皇帝,他抢了传国玺自己戴上,但迫于压力没得逞。


那么,不整干净秦嬴宗室和骨鲠大臣,赵高就出不了头,更不可能爬上丞相高位,蒙蔽秦二世之后,又劫令皇帝自杀,把皇帝的传国玉玺拉过来自己佩带。之所以没当上皇帝,是上面引用中的"百官不从","天弗与"。

但是他转了脑子一下,立了子婴,想缓和一下自己的对立面,条件成熟后,杀子婴而当上最高统治者。他不死,他这条心也会不死的。

赵高为什么那么恨秦始皇帝和朝中的高官显贵呢?在没得势之前,他隐忍不发,在得势后疯狂报复。这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系。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这两句话简单扼要地说明了赵高的出身非常低,出生于人人鄙视的罪犯之家;赵高有才能,在秦始皇称帝之前,就因为是狱法专家而受重用,在秦王左右作爪牙臣。


他在低下的奴仆一样的职位上,看多了高官显贵的种种骄奢优渥的生活姿态和高高在上的贵族特权,由此深深地养成了自卑的扭曲性格和反抗的动力之心。他因此刻苦学习,不断进步,秦始皇看他有进步心,办事干练"强力",让他当了少子胡亥的老师。并找准上升突破口,尽力"师以生贵",借学生优秀而使自己显山露水,并以此出人头地。

高即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

由此教育少子胡亥取得好成绩,得到秦始皇青睐,随时跟随前后。这还不行,赵高犯了大罪,蒙毅把他治成死罪。秦始皇可惜他的治谳才能,网开一面,这也是赵高"因才免罪"的又一次逃避牢笼之灾。

秦始皇推行文字统一,赵高和李斯同写标准文字范本,深受秦始皇喜欢。由此成了幸臣。掌管核心机要文书档案。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

这是对学习成绩良好的儿子胡亥的奖励。

那么多儿子,就胡亥一个人亲自侍候而从,秦始皇很看好胡亥的,说明赵高的教育方法厉害。也说明赵高确实个愤发图强的人,他有了目的而自强不息,这一点值得效法。


沙丘之变,他抓住时机,胆大心细,阴谋筹划,取得极大成功。由此挤身决策层。至此,他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

首先先蒙蔽秦二世,然后疯狂报仇雪恨,欺骗妄杀公子扶苏,鞭挞朝中元老,冯劫,冯无忌,李斯,蒙恬兄弟相继被治成死狱。

严刑而刻法,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

二,再以帝位无二人,怂恿秦二世残杀自己的兄弟姐妹

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阳市,十公主碟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狙连坐者不可胜数

三,在朝中换血,除旧换新

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

四,蒙蔽秦二世不听朝,赵高邪说,以便自己专权决断,彻底断绝外面音信传入宫内。

天子称朕,固不闻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声闻,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五,找替罪羊替自己背锅,培植亲信弑杀秦二世,与楚军将领刘邦谈判分关中而称王,这些都是赵高的拿手好戏,他确实害惨了秦帝国以及后来的秦王国。

赵高是整垮秦朝的力量之一;是摧毁秦朝的统治的另一种势力。但是,他的心地和行径极其卑鄙无耻。他不被秦嬴末代国王子婴灭族,也要被项羽灭族。因为他祸国殃民,心地歹毒,行为卑鄙。


劉一千五


赵高作为道家法派最优秀的实践家,其一度十分飞扬跋扈进行专权,最后的结果是造成秦王朝的暴毙。

后世的儒家取得对道家反抗胜利,掌握话语权之后,将这一道家流派称之为法家,只有这样,儒家才能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毕竟儒家不好意思对自己曾经的思想启蒙者,自己的道家老师大骂,甚至可以说是诅咒,他们也忘不了是道家方士为他们挡屠刀受到了秦始皇的坑杀,史称“焚书坑儒”。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就是说他分为“道自然派”和“法自然派”,“道自然派”应该是黄帝学派,传世典籍是《道经》,在儒教中的地位相当于天主教的《圣经》;“法自然派”应该是老子学派,传世典籍是《道德经》,其优秀理论传人是韩非子(确切为韩国王族),实践家是李斯(应该是蔡国贵族)及赵高(史载为赵国王族)。

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相当于保留儒教道家的“法自然派”而消灭儒教道家的“道自然派”,至于儒家,当时还没有迈上儒教的领导层,只是平民阶层的代言人。

道家,则是属于儒教的贵族祭司阶层,是统治阶层,不管是“道自然派”,还是“法自然派”,都是领导儒家的,他们的政治主张儒家一般应当称之为“春派”(道家道派,主传教及建设)和“秋派”(道家法派,主肃杀及惩戒),所以孔子提出了著名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就是主张道家的宗教流派应当实现统一,诸侯国世俗政权也应当实现统一,以使人们的力量集中,人多力量大,完成以往思维不敢想象的功业。

赵高的行为,就是道家法派对帝王权力的觊觎,由于无法完全摒弃人们的帝王神权的思想根源,所以他被动选择了专权而没有改朝换代,其进行的取代秦王朝的努力是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确秦二世胡亥“是人非神”,没有统治的合理性,但是整个朝堂还没有达到他能够完全控制的地步,所以他放弃了建立“赵王朝”而继续维持“秦王朝”。

但由于秦王朝在宗教领域的三次大的失误,一是秦始皇寻访长生不老药未果,导致其未立太子的做法为世人所耻笑,二是道家道派对此宗教失误颇有微词,秦始皇恼羞成怒,实施了“焚书坑儒”,三是秦二世被道家法派强制“指鹿为马”,加之《韩非子》“造神三方法”使民众获得了世人皆知的机会,使人们坚定了自己的无神论者信仰,敢于推翻宗教神权的统治,由此引发了对秦王朝的暴动,并成为“星星燎原”之势,则是违背赵高本意,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了。

一句话,赵高在秦始皇死亡之后,作为道家法派与秦二世展开了对秦王朝政教合一政权的争夺,却为楚汉争霸创造出了空间和机会,是典型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深刻印证了“堡垒都是从内部功破的”这个千古真理。

这与李自成与吴三桂相争,却成就了多尔衮的功业是一个道理。

赵高事件的另一个启示就是,道家法派,也就是后来称为的法家容易形成对帝王统治权的干预,所以封建社会的帝王都不在明面上采纳法家学说,对其束之高阁,这就是其思想根源。


河东来



125878215蜂獾


秦的失败主要原因不在赵高,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秦始皇用人方式上,秦始皇所用的有很多人才,赵高,李斯等等都是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但这些精英人才只有秦始皇一个所用,其他的人掌控不了这些人,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斗争是由秦始皇一个人来制衡,秦始皇在,谁也不敢动,秦始皇不在,就象群老师没上课堂的小学生。秦始皇的手下不是一个团队,没有组织成一个团队,这是大秦迅速失败的原因。秦始皇应在死之前培养一个执政团队,可能是他本人没想到自己那么快就死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