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的构造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能扼守八百里秦川?

白雪1234569


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关隘都是由险峻的山势和大江大河共同构成的,潼关也不例外。古称的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港口镇,地处关中平原东部。 从潼关周围的地势来看,南有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 连城,遥相呼应,易守难攻;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靠华岳,往关中方向还有天然屏障函谷关可以做战略纵深。潼关周围山峦叠嶂,峰触云霄,深沟绝壁,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来比拟潼关地势的险要,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子甫3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处关中平原东部,居陕晋豫三省交界处,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北有黄河,东南有满洛川,西近华岳。潼关位于黄河与渭河的交汇点,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凤陵渡。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又称冲关。黄河南面有两条河流,西边叫潼河(及其支流禁沟),东面叫远望沟,在两条河流之间是一个塬,宽有两公里,高有六七百米,因两侧常年遭流水冲刷,峭壁陡立,非常险峻,无法攀爬。塬的北面就是黄河,紧贴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自潼关向东或向西,都必须通过塬上,再无其他路可走,所以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描述其。

东汉以前,距潼关以东140里远的函谷关为进入陕甘要道。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为防关西兵乱,才始设潼关,并废弃函谷关。据史书记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陏大业7年(公元611年),大概是因黄河不断下切,黄土塬面不断展宽,移关城于更靠近黄河的北边,即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又名禁沟口),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2年(公元691年),原关城被废弃,从塬上北迁到塬下,即迁至更靠近黄河、渭河南岸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潼关。据《潼关卫志》记载,唐潼关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壕沟,关城西边设有关西驿。唐代关城充分利用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关口南依高山,北濒黄河,形势更为险要。宋熙宁元年至10年(公元1068至1077年),朝廷派侍郎御史陈洎扩建关城。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朝廷派千户刘通重修关城。明洪武9年(公元1376年),朝廷派指挥佥事马增扩建关城,“依山势而曲折”修筑城墙,基本确立了关城的大小、形制,后称明城。此次扩建还将由南向北流入黄河的潼河包进关城以内,使得潼河穿城而过,既可饮用,又可灌溉。明隆庆4年(公元1570年),建造东西瓮城,并在瓮城上建起门楼。至此明清潼关关城便已完全成形。清乾隆53年(公元1788年),在靠近黄河的长约2400米北城墙土墙上,贴砌了方石条和青砖,并建造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后来,东西两面的土城墙上也全部贴上了青砖。

潼关关城南高北低,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塬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遂成“关门扼九洲,飞鸟不能逾”之势。关城周长近6公里,北面与东北面为板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厚8米;东面与东南面,顺山势削成垛口,最高处达30米。关城建有六处城门,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门先名“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南边的称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南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西边的是小北门。因潼河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潼关关城还建有水门两个,南水门筑闸楼7间,潼水上建有横跨东西的石桥;北水门筑闸楼9间。六大城门中,除南门无城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关东面约3公里处,有一禁沟,唐以后就沿禁沟两岸,夯筑方形土台12个,是防御性的军事堡垒。由于土台与潼关关城基本相连,故称为“十二连城”。

潼关关城的地理位置及建筑结构,易守难攻,实为天险。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城北岸为黄河天险,步兵无法抵达,只有水军才行,城中只要将北水门关闭,则船只不能进入,攻城无望,即使勉强攻进一两道闸门,也是不可能连续攻破9道闸门的。城南为秦岭高地,攀爬困难,大部队无法展开,即使有小股部队攀至塬上,居高临下,可发射的弓箭(近代为炮弹)数量实是有限,难以对城内造成大的破坏。东面来兵,先要攻克“十二连城”,如能得逞也定是大费周章,损兵折将,强弩之末再行攻城,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西面来攻,也是同样如此。所以,如要攻取潼关,南北两门几成死门,没有战术价值,只能攻取东西两门。从建筑结构上来说,有外城、瓮城之分,外城墙高壁厚,一般的云梯难以抵达最高点,士兵攀爬无着力点,投石车的抛物线也难逾越顶端,如用冲车或其他渡壕器具强行攻城,垛楼上守军的弓箭、石块、火球等会使攻军遭受重大伤亡;瓮城是关城的第二道防线,也储备有一定的器械,倘若外城失守,守军不至于束手就擒,还可退守于此再战,且瓮城互通互连,便于他处守军驰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关城之内有1000多亩土地,且有水流灌溉,守军及居民可作耕种,自给自足,粮食无虞,不会害怕古时最常用的“围城战”。

因为潼关地处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汉末之后就成为东入中原、西出关中的必经之地,也是极为重要的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潼关以西即八百里秦川,也称关中平原、渭河平原。它南倚秦岭,北界北山,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东西长约360公里。八百里秦川是千百年来由渭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潼关以西城镇密布,有华阴、华县、临潼、长安、咸阳、宝鸡、铜川、杨凌、商洛等,自古以来,此处风调雨顺,土地肥沃,农业发达,人口集聚,商业繁荣,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秦王朝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发迹地,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在平和年景,八百里秦川当为膏沃之地;但在战乱年代,八百里秦川却无险可守,只能任人驶骋。所以,保关中必固潼关,进中原必占潼关,已成历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潼关这个点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历史上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战争围绕潼关展开,如东汉末年,蜀汉大将马超、韩遂据潼关以抗曹操,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元212年,曹操凭智谋夺取潼关,大破马超。北周末年,杨坚在洛阳篡位立陏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西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反叛,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反间计占据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曾攻取潼关,直捣长安。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人所得,金朝后来被蒙古军队逼迫,迁都汴梁,将兵力完全集中于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近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公元1233年,蒙古部队包围汴梁时,也是首先夺取了潼关。元朝末年,朱元璋也是先夺取了潼关,从而夺取了整个关陕地区。明朝最先在此设立了潼关卫,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在此驻兵守卫。

进入民国,许多战役就是围绕潼关展开的。1926年4月初,国民军第2军(军长岳维峻)兵败豫西,损失惨重,镇嵩军总司令刘镇华被吴佩孚任命为陕甘联军总司令,率部进攻陕甘,得到原先就与镇嵩军有点瓜葛的陕军麻振武、何梦庚之助,先攻占潼关,后进入关中平原渭南、临潼等地,一路追击,势如破竹,陕西军务督办李云龙无法招架,先拟投诚,后得国民军第3军(军长孙岳)第3师师长杨虎城之助,退守西安,自4月18日至11月27日,被围困达八个月之久。据10月6日《申报》“被围半载之西安实况,镇嵩军蹂躏陕西之一斑”一文说,“潼关至西安,古称关中膏沃之地,为关中之精华,今乃百里无人,其气象惨淡,为余生平所未见也。”西安城解围后,国民军大军即向东攻击,逐次收复关中平原各城镇、要隘,刘镇华虽死守潼关,吴佩孚并派张治公率部往援,但潼关还是于12月4日被国民军刘汝明部攻占。此后,潼关即长时间内由国民军占据,与驻防陕州的张治公部处对峙之中。1927年5月,冯玉祥将国民军联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总司令部即设于潼关,并派国民军第2军(军长岳维峻)、第5军(军长方振武)东出潼关攻豫,总部后才移驻郑州。1928年4月下旬,驻防豫南的建国军樊钟秀部突然联奉,自南阳、襄城、叶县等地北上,与冯玉祥部开战,截断陇海线交通,进攻豫西。驻防关中平原的冯部第2方面军总指挥兼陕西省政府主席宋哲元大部队经潼关开赴豫西作战,关中兵力空虚,驻防商洛一带的李云龙突然反叛,派一部于5月9日夜袭西安,差点得手;李云龙本人则亲自率部进攻潼关,自5月10日至12日,激战三日,差点占领塬南高地,终功亏一篑,其残部只相继退往豫西南、鄂西北。1929年6月,继桂系李宗仁之后,意欲反叛的冯玉祥见中央军已有准备,遂将所部全部退往潼关以西,借天险之隔以保陕甘老巢之安。1930年10月25日,第17路军杨虎城部攻占潼关,堵死了冯玉祥部西退之路,杨虎城也因此功特任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上世纪30年代初,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包括借用比利时退还的“庚子赔款”,由法国财团承担部分国外购料),续建陇海铁路的西延工程,分别于1931年12月、1934年12月完成灵(宝)潼(关)段、潼(关)西(安)段,将豫陕两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该铁路就是从潼关关城穿城而过的。1936年12月12日晚,“西安事变”发生,张杨部队分别在西安、兰州发动,此时驻防潼关的仅第46军(军长樊崧甫)第28师(师长董钊)一个营,但奉令攻占潼关的第17师冯钦哉部行动缓慢,樊崧甫急令董钊率大部于13日晨自陕州往援,当晚即增兵至六个团,从而为中央军西进开辟了通道,从而最终迫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用户19326727985


潼关位于河南与陕西交界,历史上陕西是秦国属地,淆山以东称之为山东六国,其中包括楚,韩,燕,赵,魏,齐等诸侯国,从地理位置上潼关被称之为天险,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的价值。秦国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战略要地,对收履山东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潼关称之为,陕西东大门,西北咽喉道,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卢教练6


不仅是潼关,几乎所有的关口都有相同的地里条件,易守难攻,关中平原的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高原和北山,有很深的沟道和大山的天险,东面是黄河和潼关,西面宝鸡也是山区,所以关中三面环山东边有大河,不仅在古代,就是现代战争也是天然的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