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開示:自欺、欺人、被人欺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我讀古人筆記,看到明代有一個人,對於買賣古董的看法,說了特別高明的三句話,他說:“任何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自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我當時看了,拍案叫絕。豈只是買賣古董,即使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誰又不是如此。人不自欺,幾乎是活得沒有人味。我們從生到死,今天、明天、大後天,隨時隨地,總覺得前途無量、後途無窮才有希望,才有意思。其實,那些無量、無窮的希望,都只是“意識”思想形態上的自我意境而已,可以自我陶醉,不可以自我滿足。(講到這裡,特別聲明,不要誤會了人生,就心灰意懶。你明白了大學之道,才知道做人的意義。)聲明在先,你再來看看南宋才人辛稼軒的詞說: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死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首詞,我在少年某一階段,正是前途如錦的時候,最喜歡讀它。也許和他深有同感,便早自抽身不做“自欺”的事了。

人,因為有“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可以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那麼,曾子所說的“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必須要先注意一個“毋”字,這個字,在古代是和“弗”、“勿”、“莫”通用的,等於現代語的“不可”、“不要”。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騙自己。

同樣的,我們平常生活中,對人處事,也是這個“意識”的作用最為重要。但你如果對“內明”學養不到家,那被“意識”所“自欺”、或“欺人”、“受人欺”是勢所必然,事所難免。因此,孔子特別指出對於“外用”方面就要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才好。換言之,在“外用”方面,孔於是教我們對人對事的原則,不可隨便任意妄為,不可認為必然如此,不可固執己見,不可認為非我不可,這都屬於“意識”不自欺的警覺。因此,曾子開頭便說:“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譬如說,

人人都會埋怨被別人騙了,其實,人不自騙,誰又能夠騙了你呢?相傳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初到中原,將要入山面壁的時候,有人問他,大師啊!你來中國的目的是做什麼?達摩大師便對他說,我要找一個不受人欺的人。達摩大師才是真大師,人能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小心,也許我正在自欺,而且又欺了大家。)

接著“毋自欺”之後,他便用兩句譬喻的話說:“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好像人們對於一切事、一切東西的愛好和厭惡一樣,當你真討厭它的時候,就會立刻厭惡它,再也不會去迷戀它。當你真喜愛它的時候,你必然會馬上去愛好它,再也不會捨棄它。同樣的道理,當你明白了“意識”的顛倒反覆,自己擾亂自心時,你就要“不自欺”,立刻捨棄“意識”的亂流,歸到平靜清明的境界,正如前面七證次第所講的“知止而後有定”才對。

你真能做到使意識、意念返還到明誠、明淨的境界,那才叫做真正的“自謙”,這完全是靠自己的反觀省察,才能得到的境界。謙,並不是消極的退縮,它是崇高的平實。謙,在《易經》是一個卦名,叫做“地山謙”。它的畫像,是高山峻嶺,伏藏在地的下面,也可以說,在萬仞高山的絕頂之處,呈現一片平原,滿目晴空,白雲萬里,反而覺得平淡無奇,毫無險峻的感覺。八八六十四卦,沒有一卦是大吉大利的,都是半兇半吉,或者全兇,或是小吉。只有謙卦,才是平平吉吉。

古人有一副對聯: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看來是多麼的氣派,多麼的狂妄。但你仔細一想,實際上,它又是多麼的平實,多麼的輕盈,它是描述由極其絢爛、繁華、崇高、偉大,而終歸於平淡的寫照。如果人們的學養,能夠到達如古人經驗所得的結論,“學問深時意氣平”,這便是誠意、自謙的境界了。

——整理自《原本大學微言》

南懷瑾先生開示:自欺、欺人、被人欺


什麼是念?念有時也可以代表心。我們的生命,可分成兩部分,身體上的感覺和思想上的知覺。二者合攏來,就是心,就是念。我們曉得,佛經上經常說“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是什麼?我們人坐在這裡,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氣一呼出,不再進來,或者吸進來,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來一往,一進一出,這生命才活著。生命就是一口氣。

一口氣一來一往,一呼一吸之間,依佛學講,叫一念,而這一念還是粗略而言。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覺思想呢?佛經上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就要靠大家去體會了。佛絕不會說謊,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譬如我們的脈搏跳動,一分鐘七十幾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頭生滅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覺不出而已。

以寫信、寫文章為例,剛劃了一劃,下面幾筆還沒添上,這之間已經有許多的念頭過去了。思想的速度快過手中之筆太多太多了。所以有人寫文章,往往對著白紙寫不出來,那是因為思想念頭過於雜亂之故,手上無法整理出一個頭緒來。

像我現在講話,大家在聽。我一句話還沒講完,腦子裡已不是原來這一句話,早想到下一句,許多接下來的話,接二連三閃現。諸位聽講也是一樣,話一入耳,心裡早已引生了許多念頭,他這樣講對不對?他還真有兩下子,蠻會吹會蓋的!短短的一句話之間,就有這麼多細微難察的念頭生滅。

我們唸佛,卻不明何謂唸佛,這是自欺,自己辜負自己。那麼,什麼才是唸佛的那一念呢?現在我做個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帳,明天三點半前不將足夠的鈔票存入銀行,人家那張支票軋進去,就要退票,你自然成了票據犯,隔不了多久法院要請你到看守所去坐坐。可是明天實在湊不出這筆錢來。此時你坐在這裡唸佛,心裡直掛著明天那張支票,三點半一到,怎麼辦?那真是牽腸掛肚,憂心忡忡,念念不忘,整個心都懸在這件事情上面,無法忘懷。像這樣子的念,才是我們唸佛所需要的。

又如年青人戀愛,追求異性。雖然坐在此地聽課,心裡頭還想著他(她),現在不知到了哪裡?幹些什麼?在西門町電影院門口?或者公車上?還是跟別人去玩了?如此坐在這裡,心中七上八下,整個思想都被對方的影子盤踞住了,痴痴地想,揮也揮不掉。這是思念,我們唸佛也要這樣,天天想著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惦記著他,乃至不需這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名字,心裡頭只這麼掛著這個念——佛,成為一種習慣,那就對了。

——整理自《定慧初修》

---------------------------------------

【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

我們出來做事,假如做大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為人使”,聽人家指揮,聽命辦事,“易以偽”,還容易做假,還容易有辦法推得掉,還可以用手段。明朝末年有一個讀書人,叫什麼名字我忘記了,他講人生的境界,那真是說絕了:“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活了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別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這三件事,逃出了這三件事就跳出了三界外。你說我在山上隱居打坐,只要有青菜蘿蔔有吃的,什麼都不求,你以為對了?正在那裡自欺;或者像我們一樣坐在臺上,又講《莊子》又講佛法,算不定就在欺人;再不然啦,上面兩樣都不幹,自己規規矩矩拿薪水吃飯,是被別人欺。換句話說,“為人使易以偽”就是自欺,欺人,被別人欺。

“為天使難以偽。”可是為天為道啊,沒有辦法做假。修道的人,自己對自己負責,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更不可以被人欺,即使是聖賢教主的話,也不能輕易附言,沒有求證到的,還要求證一番,究竟他是說對了還是沒有說對?就像宋儒說的話:“六經皆我巨注”,就是四書五經都是我的註解。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三藏十二部,什麼顯宗密宗,不過是給我做註解而已。必須要自己求證到是真的,不然的話,你還是被人欺。

【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

孔子做個比喻:“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你應該聽到過,有翅膀的東西會飛,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不要翅膀而能飛吧。不要翅膀而能飛,這個就是密宗了。我們沒有翅膀,大家都知道,你不要稀奇噢。我們有一個不要翅膀的,在心裡頭經常飛。剛才引用袁克文的詩:“雲起魔崖夢欲騰”,我們有時候心裡的妄念想登天,飛得好厲害啊,這個就是沒有翅膀會飛的。所以夢中的富貴,夢中的空花,愛怎麼想就怎麼想,這是很可怕的。

到了最高處的境界,“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孔子說:你聽到過能夠透過知識學問而知道道理,你總從來沒有聽到過,到達了一切無知才是大智慧的成就吧。所以我們要注意啊,以無知而知,才是大知。孔子在這裡,完全是講內在修養的功夫。

——整理自《莊子諵譁》

---------------------------------------

“世出世法互相成顯”,要想學佛成功,應該先從做人學起,人都沒有做好,所成之佛不曉得是什麼佛?佛法再三告訴我們,學佛從學做人開始,萬丈高樓平地起,做人沒有做好而能做好佛,那很奇怪!無此理,無此事。世法、出世法互相成顯,兩者互為因果。換句話說,人做好了,不要修道,本來就是修道。中國話“修行”兩個字,以現代話解釋,先從修正心理行為做起,人事都沒有處好而妄談學佛?那正如明朝末年一位名土龔自珍所講的一句話:“人生三件事,不是自欺、欺人,就是被人欺。”那就不是學佛,是學自欺法。

諸位學佛的青年朋友特別注意這八個字:“世出世法互相成顯”--世間法與出世法是互相完成、互相顯露的。

****

這裡引用智者大師天台宗的止觀法門,學禪不要輕視天台宗止觀法門。第一、先了解小釋迦智者大師;第二、止觀法門包括一切佛法的修持。譬如西藏密宗黃教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修持方法,全是止觀,止觀是一切佛法的正統修法。

但是有一點要搞清楚,我們修天台宗止觀,坐在那裡打起坐來,呼--吸--呼,然後聽聽鼻子,問他修什麼的?“修止觀”,笑話!這樣就叫止觀?那不過是呼吸、調氣,是修止觀法門開始調整的步驟而已!

然而後世的人就把那個抓著當止觀,於是乎幾十年打坐,一天到晚聽呼吸、觀鼻子。你觀這個鼻子做什麼?鼻子兩個煙囪,等斷氣後,不過是一塊臭肉。而且你猛觀氣幹什麼?氣是你管得住的嗎?那個氣被鼻子吸進來,一定要出去,出去又吸進來,你管它幹嘛!你想把氣管住不吸、不呼,不可能的。

所以為什麼大家修止觀不能成就?都是拿到草紙當公文、雞毛當令箭。現代人很好玩,問他修什麼?修止觀,接著不要問了!他坐在那裡搞鼻子呼吸,還以為這個就是止觀。還有些人問他打坐幹什麼,“守丹田”,肚子修得大大的。女孩子尤其不能注意丹田,注意丹田非出毛病不可,要人命的!至少變得月經不正常。有些人一打坐,喲!氣脈通了,任督二脈通了,結果一臉烏黑,搞得肝臟發炎,神經緊張;再不然紅光滿面,血壓高,真的,不是跟你們開玩笑。所以不管止觀不止觀,必須先把教理搞清楚,才來談修持,不要亂搞。

以前我經常提到,有一古人說人生只有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人欺。一般人一輩子就是做這三件事,自己還認為很高明。有時自欺,天大、地大、我大,我最了不起;再不然欺人,有一點雞毛蒜皮的功夫,氣通了,告訴大家這樣通、那樣通,害別人生了病都不知道;或者被人欺,人家靠近你耳朵秘密傳你一個方法,你把它當寶貝,不能講。佛法是公開的,凡是道都是天下的公道,是大家的,沒有什麼可以欺人的地方。

——整理自《宗鏡錄略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