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闭症到机灵小子(六):“平头哥”他哥


从自闭症到机灵小子(六):“平头哥”他哥


搬家后有个明显的好处就是串门特别方便。“同是天涯康复人”,大家同病相怜,彼此之间有种天然的认同感,又不存在利益冲突,因此大家在一块会有一种世间少有的真挚和融洽。

这种氛围似乎也感染了孩子,他跟着父母串过几次门后就开始蠢蠢欲动,开始只是把头伸出门外瞄一眼又缩了回来。这天趁着孩子妈在做晚饭,他突然推开门溜到厅堂外。

C爸爸跟过去看时,发现他在菁菁家。别人一家子在吃饭,小C却置若罔闻,自顾自在一边的玩具堆里翻箱倒柜,毫不“见外”,仿佛那里就是自己家。

C爸爸打个招呼就回家。小C过了好一阵才回来,手上还多了个玩具,接着就见菁菁姐姐气势汹汹地追杀过来,一把将玩具夺了回去。

他也许还算是知道什么叫心虚,没有哭闹,只是愣愣地盯着自己空空如也的双手。

恰好蕾蕾妈正在自家门口,她见状羡慕不已:“小C真棒,都能串门了!”

C爸爸心里却犯起了嘀咕。以前小C拉着他去表哥家也是这样,无非就是想着拿人家东西。还有更离谱的,在诊断之前,有次孩子妈带着小C经过一个警察服务中心,他看见里边的办公桌上摆着几片西瓜,便直愣愣地冲进去要拿来吃,把孩子妈吓了一大跳——这门都串到警察叔叔那里去了!

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作派简直比“平头哥”还给力,“平头哥”犯浑的时候还紧张得咬牙切齿,而他却是一副满不在乎、风轻云淡的样子。

与此同时,孩子开始有了些许主动仿说,他只能模仿父母说话的最后一个字,比如听到“买水果”他就跟着说“果”,听到“煮饭”就跟着说“饭”。

孩子妈说:“现在还是仿说为主,主动语言还不明显。”

看着孩子确实在一点点的进步,C爸爸黑沉沉的内心多了些许亮色。搬家后这一段,他算是对这个圈子有了些初步认识,也开始对眼前的情况产生一丝疑惑:为什么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直是一塌糊涂,而放了学以后似乎进步更明显些?

当时两口子推测,大概是因为康复训练对孩子产生一定的良性刺激,但因为承受不了课堂上训练强度而产生情绪问题,等放学后情绪放松了就会有些好的表现。

C爸爸只在下班后见到孩子,没有经历过训练课的艰辛,负面感受比孩子妈少得多。因此他有心情继续攒他的“光点”,就像一个一个地往储钱罐里塞硬币,只是不知要攒多少年才足够维持孩子的生存所需?

往往这个时候孩子妈也累趴了,就轮到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孩子,没想法的时候就带他四处瞎转悠,边转悠边像个导游一样介绍眼前的“景点”。这种喜好C爸爸自小就有。在学生年代,假期里表弟们从乡下来,他就特别热衷于带着他们去城里各处好玩的地方,仿佛表弟们的开心就等于他的开心。

现在倒好,给一个被称为“外星人”的小家伙当起了“导游”,这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也许,多年后C爸爸在脑海中编的这份“欢迎辞”最能表达这一切——

亲爱的“外星人”儿子:

欢迎来到美丽的地球,欢迎来到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欢迎来到山水如画的广西!

瞧瞧!

这是多么有趣的生活,这是多么动听的语言,这是多么诱人的美食,这是多么好玩的东西!

请不要害怕,这个人世虽然有很多让你担心的事情,但它终究是友好的,更何况在你身边,还有我呢!

……

孩子自然不明白这份心意。在他心目中,似乎这个人世并没有什么值得感兴趣的,还不如去琢磨一颗石头、一张树叶、一个玩具车轮子或墙壁上的一个洞来得带劲。

他甚至不愿意多走几步路。这是件很吊诡的事情,疯跑的时候总有使不完的力气,走起路来却软趴趴的,连去康复中心那十来分钟路都不愿意走,非要妈妈抱着去。这就苦了孩子妈,也让C爸爸觉得愧疚:整整一年的康复训练,他一次都没有带孩子上过训练课,苦活累活全让孩子妈给揽了。没办法,干预固然重要,维持生活却是根本。

这样也好,既然有孩子妈在全面负责正规的康复训练,自己干脆眼不见为净,还能保持相对好的心态,有利于发挥自己发散思维比较强的特长,正好弥补课堂训练的不足。孩子妈就好比正规军,在正面战场打攻坚战,自己则是游击队,专搞敌后偷袭,“奇正相生,不可胜穷”。

到了八月下旬,康复中心通知听统的名额排到了。听统全名叫听觉统合训练,就是让孩子戴上耳机听一种调制过的音乐,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现象,据说对语言、交往、情绪和行为方面都有好处。

C爸爸担心有副作用,孩子妈说:“听说目前还没有关于听统副作用的报道,除了脑电波异常的不能做听统,有触发癫痫发作的风险。小C的脑电波正常,应该没有问题。一般听统开始后可能会有兴奋、话多、失眠等现象。这段时间要避免听过于响亮、刺耳的音乐或声音,最好不做大运动和让情绪受刺激。”

C爸爸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听统训练的副作用”,大多和孩子妈说的差不多,查不出明显的负面说法。

C爸爸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开始康复以后,他们就听说过不少额外的治疗手段,比如说神经再生修复疗法、生物疗法、脑营养针、高压氧、针灸疗法、按摩疗法……如此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头让C爸爸听得头晕脑胀,而且有些项目花费相当大,比如某“高科技疗法”一个疗程就要花好几万,打个脑营养针一个月也得花好几千块,这些开销足以让C爸爸心惊肉跳。要命的是,付出这么大代价,却得不到任何疗效保证——有效果算治疗的功劳,没效果就只能怪孩子问题太严重没法治,仿佛处处都是不平等条约。

尽管如此,不少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鹜。大家都觉得摊上自闭症也是没办法的事,完全是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真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命苦。

夫妻俩没打算把太多花样招呼到孩子身上,他们没这个经济实力,况且这啷啷当当一大堆花样往孩子身上折腾,对孩子的身心也是极大的折磨。他们觉得,就算情况再恶劣,也应该尽量保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另一方面,光看着别人家做这做那的,他们自己什么也不做,心里难免也有压力。不过,既然权威专家都说没有特效药,就是靠康复训练,说明花钱多少和康复效果并没有必然联系,顶多也就量力而行地选择一些辅助手段,平衡一下心态吧!

他们觉得,既然听统训练在费用上比较经济实惠,据说也有些效果,估计就算无效或有副作用应该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便决定先做一个疗程试试。

8月22日开始做听统,治疗前还要做些准备工作。由于孩子多动,而且很抗拒往他身上搁东西,比如平时一给他戴帽子就会被他掀掉,所以很怕他拒绝戴耳机,所以孩子妈弄了付耳机给他练习练习,先适应一下。为了防备他不能静坐半小时,孩子妈还给他准备了本动画书。

还算好,小C听统训练头两天哭了一下,第三天就老实了下来,不过要看书,玩玩具。随后就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就像资料所说的,他变得更兴奋了。

这一来,他到隔壁串门的热情就更为高涨。这天训练完回到家就跑到蕾蕾家门口大喊:

“蕾!蕾!蕾!”

蕾蕾妈开了门,惊讶地对孩子妈说:“你们家小C这几天变化还挺大的嘛!”

孩子妈叹了口气道:“可能是做了听统兴奋而已,表面现象,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个情况呢!”

“也是。咱们这些孩子还真不好说……就算是表面的也好罢。”蕾蕾妈也叹了口气,然后对小C说:“小C,‘蕾’在看电视,你跟她一起看好吗?”

小C照例是不搭理她,一头钻进到蕾蕾家找玩具,找到了就玩自己的,蕾蕾也自顾自地看着电视,谁也不搭理谁。两个自闭儿在一起,真正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两位家长也只能相视摇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