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清君側”埋禍根,朱棣欲以“靖難”謀反,大戰一觸即發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期間既懲奸除惡,定立了許多安定民生、促進社會發展的政策,又大肆殺害功臣,一時間,功過難辨,所以歷史上對於朱元璋的評價褒貶不一。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功夫。為了保護皇室的地位,他出臺了一項政策,分封諸王。

朱元璋“清君側”埋禍根,朱棣欲以“靖難”謀反,大戰一觸即發

為保皇室權利,朱元璋濫封藩王

為了確保權利不落入外姓人手裡,確保皇室的力量,朱元璋選擇將自己的兒子以及侄孫封為各地藩王。每位藩王都擁有自己的要地,而且這些藩王的身份也極為尊貴,各個大臣見了他們都要行拜見之禮。

隨著時間的發展,每位藩王都培養了不少自己的勢力,這時葉伯巨擔心隨著藩王實力的劇增,終有一天會威脅到中央,於是便向朱元璋指出了此番可能發生的禍患,並提出如果現在不想辦法削弱各藩王的力量的話,待到他們羽翼豐滿之時,想再加以牽制,可就難了。

但是奈何朱元璋不僅不聽勸,還下令囚死了葉伯巨。不過畢竟這天下是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他也不傻,殺大臣不過是對外做做樣子,防止有心之人利用這朱家不和大做文章。實際上對於藩王可能會謀反,他多多少少也有擔憂,所以他也出臺了些許政策來限制藩王。

比如每位被封的親王必須離開京城,去自己的受封地,各親王之間嚴禁來往,如果有一位藩王來京,必須等這位藩王離開時,另外一位藩王才可以啟程進京。朱元璋之所以要設立這麼嚴苛的要求,就是為了防止各王之間私通,從而威脅到自己。

朱元璋“清君側”埋禍根,朱棣欲以“靖難”謀反,大戰一觸即發

諸王勢力被削,燕王朱棣恐遭殃

除了上述政策,朱元璋還給出了靖難遺訓,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朝中有奸臣,藩王有權抵達中央,舉兵對其進行制裁,以清君側。可沒想到,這個政策卻成了一枚定時炸彈。當初朱棣就利用這個為藉口,指認朝中兩位大臣為奸臣,需對其進行制裁,不過之所以說它是藉口,是因為藩王起兵討伐,需要帝王先召喚,他們才有權利,而且討伐完畢,他們必須馬上離開。

後來,朱元璋病逝後,朱允炆繼位,此時藩王的權利越來越大,為了更好的駕馭藩王,有人向朱允炆提出削蕃之策。

當時,朱允炆收到兩條建議,一則,先削弱勢力最大的藩王——燕王朱棣的權利,再逐步削弱其他藩王的勢力;二則,先找出有問題的藩王,削弱他們的權利不僅更為合情合理,還可以儆效尤。

後來朱允炆採納了後一條建議,隨著各路藩王的勢力接二連三被削,朱棣開始有了一絲危機感,彼時作為藩王中權利最大的他,開始悄悄謀劃了一場造反。

朱元璋“清君側”埋禍根,朱棣欲以“靖難”謀反,大戰一觸即發

朱棣裝瘋賣傻,只為一朝謀反

其實,朱棣與朱允炆在很早之前就有矛盾,當時,朱元璋病逝,下令不許任何藩王進京“會葬”,但是朱棣不聽,還是進京了,於是朱允炆就下令派人將其勸返。

這件事就已經導致朱棣心中不爽,而後來的削藩行為只是進一步加深了兩人之間的矛盾,給了朱棣更好的理由謀反。

當時朱棣為了給自己的謀反爭取時間,又是裝病,又是裝瘋賣傻,企圖讓朱允炆對自己能放下一些戒心。但是奈何朱棣身邊出了內奸——葛誠,他將朱棣裝瘋賣傻的事情全數稟告給了朱允炆,於是兩人之間的矛盾又被進一步的激化了。

朱元璋“清君側”埋禍根,朱棣欲以“靖難”謀反,大戰一觸即發

朱棣早就對朱允炆不滿,眼下自己的把戲又被朱允炆發現,於是朱棣決定不等了,決定起兵造反。當時朱允炆發現朱棣不對勁,於是就派人帶兵搜查燕王府,並企圖逮捕朱棣。朱棣在此之前便收到了消息,在與其餘幾位有異心之人商量之後決定將計就計。

等人來到燕王府之後,先假意配合搜查,待人進入府內後,便派人將這些人以及府裡的內奸一同殺害。做完這一步後,他便馬上帶兵進攻北平,最後順利攻下北平。北平攻下之後,他又趁熱打鐵,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將北平周邊的地區逐一控制。

朱元璋“清君側”埋禍根,朱棣欲以“靖難”謀反,大戰一觸即發

朱棣登基後,迅速下臺各種政策,將“靖難”之後國家滿目瘡痍的景象恢復至經濟繁榮、國泰民安之景。他不僅注重於邊防的鞏固,維護國家統一,還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從而推動中外的交流與往來。一時間,國庫富足、百姓安康,國家顯示出一派盛世的景象。後來,此番景象被人稱為“永樂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