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

2020一開年,我們就經歷了一場考驗,疫情讓每個人對人生都有了新的思考和定位。

其實,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接受和承認,人生當中總是充滿了各種苦難與挫折。

可能每天勤奮學習,卻依然沒取得理想中的好成績;可能努力在職場打拼經常熬夜加班,卻還不如別人輕輕鬆鬆工作賺得多;可能還在失去家人、朋友、愛人的痛苦中無法振作……

總有一些瞬間,我們的生命似有無法承受之重。總有些時刻,也想問問自己,我們到底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福貴的老人是如何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地主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的悲慘經歷。

年輕時候的福貴是一個無所事事的公子哥,從小不學無術還迷上了嫖和賭。沉迷賭博的福貴被有心人設計陷害後輸光了所有家產,雖然浪子終於回頭,但是生活的苦難卻遠遠沒有結束。

一個個打擊接踵而至,一個個親人離他而去,最後,只有福貴和一頭叫福貴的牛互相形影相隨。

作者餘華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被譽為是中國的查爾斯·狄更斯。

《活著》這本書的靈感來源於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的那種“以歌報痛”的樂觀精神深深打動了餘華,因此他決定開始創作《活著》。

《活著》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本書能塑造一個既能反映一代人、一個民族的靈魂的人物,堪稱是一個罕見的文學成就。

它榮獲了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眾多獎項,還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個國家中出版發行。這本書可以說影響了幾代人,它不僅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也成為了作者餘華自己作品的分水嶺。從《活著》這本書開始,作品內容增加了人道主義關懷,更多了一份對生命的尊重。

餘華的作品以精緻見長,語言簡潔而有張力,並且還特別真實。就像餘華自己曾坦言的一樣:“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

《活著》是餘華創作生涯中最為不朽的那一頁篇章。這本書之所能給很多人力量的原因,大概就是它近乎殘酷的真實。在福貴苦難的一生中最後積極豁達的態度,給人以希望的力量和勇氣。

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

堅強面對苦難和挫折:不為別的而活,就為了活著而活著

《活著》這部小說跨越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雖然與現代人的生活背景不同,但道理卻依然是相通的。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和打擊。而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福貴最初是家境殷實的地主家的少爺,又是家中獨子,日子原本是很好的日子。但福貴從小被嬌生慣養,不學無術不說,長大後還染上了嫖和賭和惡習。越輸越想賭,還妄想著通過賭博來光宗耀祖,贏回父親年輕時曾賭輸的一百畝地。但卻被龍二設計輸光了所有家產,父親就這樣被氣死。

就像我們的生活之中,可能每天都會有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來打斷我們平靜而美好的生活。但讓人意外的是,福貴在敗光家產後卻能迅速適應自己貧窮的身份,還和陷害自己的龍二租下了自己原來的五畝良田來種,雖然日子是又苦又累,福貴卻一下子成長起來,承擔起了家中的重擔。

雖然失去了富裕的生活和身份,但此時的福貴卻不再活得渾渾噩噩,而是一個能承擔起家庭責任的主心骨了,他可以靠著自己辛勤的勞動來養活母親和妻子兒女。

古羅馬哲學家認為逆境啟迪智慧,佛教把對苦難的認識看做覺悟的起點。此時的福貴便是如此,開始覺悟和轉變,適應生活並努力變好,雖然生活依然沒有往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

母親生病,福貴去城裡給母親抓藥時卻意外被抓了壯丁去打仗。當他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鄉,但眼前的一切已經物是人非了。

母親早在他失蹤的最初就因病離世了,女兒鳳霞也因為生病沒有錢醫治而變得又聾又啞,妻子家珍雖然還守著這個家,但也因為過度操勞而埋下病根,自然災害的時候,家珍得了軟骨病,大部分的時候只能躺著。

兒子有慶在縣裡讀小學的時候,剛好趕上縣長夫人生產時大出血,只有有慶的血型能配上,於是有慶被生生抽乾血而亡。不會說話的女兒風風光光嫁到城裡,好日子沒過多久又因生產而死。原本身體就不好的妻子家珍,接受不了失去子女的痛,不久也去世了。再後來女婿被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生病吃煮豆子被撐死。最後只有一頭牛,與老人福貴相伴而活。

苦難《活著》每一部分每一頁上,都充滿了苦難,但同時又寄予了無數的希望。活著本身很難,可正因為異常艱難,才使得活著具有深刻的含義。

正如餘華說的,“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梁文道說這部小說像是講述了中華5000年來所受盡的苦難,我們的民族就是在這樣無數次的打擊中熬過來的。

餘華在序中也曾這樣寫道:“《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

人對於苦難的承受往往是被動的,但是有些看似纖弱的東西它卻不會斷,而且永遠也不能斷。這也許就是它想告訴我們的,關於活著的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

對抗命運的力量:家人對於每一個人都意義非凡

曾有人問過餘華一個問題:“為什麼您的小說《活著》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呢?”

餘華是這樣回答的:“在中國,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來說,生活和倖存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之間輕微的分界在於方向的不同。《活著》中的福貴雖然歷經苦難,但是他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稱來敘述,那麼福貴就是一個苦難中的倖存者。”

福貴雖然看似一生都在經歷著無法言說的苦難,甚至家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牛為伴,但他似乎並沒有就此消沉,而是依然樂觀自在的活著,還多了一份豁達和通透。這種與命運對抗的力量,其實是來自於福貴的家人們。

父親對不學無術的福貴是嚴厲的,特別是知道他染上賭癮之後,氣得脫下布鞋追著福貴邊打邊喊他是個孽子。但是,在得知福貴輸光了家產後,即使被氣病了,還是把地契和房契抵押出去,換回了三擔銅錢,而不是銀兩,還讓福貴自己挑著銅錢走十多里路進城去還債。

這是福貴父親教給福貴最後的做人道理,錢,來得千難萬難,來之不易;然而賭債也是債,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賭倆還清後,福貴的爹便掉下糞缸摔死了,直到最後一刻,他也沒有埋怨福貴敗光了家產。

福貴敗光家產後剛剛振作起來,成為一家的支撐後,卻在一次母親生病時進城抓藥就被抓了壯丁去打仗。福貴的母親,是典型溺愛兒子的形象。

福貴賭博時父親追著他打,母親卻維護著福貴,說是父親年輕時的荒唐沒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直到生病去世前,福貴母親仍然信任兒子,並告訴兒媳家珍說,福貴是不會再去賭錢的。

妻子家珍是一家米行老闆家的千金小姐,嫁給福貴後,不管福貴如何相待,都一心為家,是一個典型的以夫為天的傳統婦女形象。福貴沾染嫖賭惡習時,家珍苦心相勸,甚至挺著七、八個月的大肚子跪在福貴面前勸他回家,卻被福貴又打又踢趕出了賭場,最後家珍一個人走了十多里夜路才回到家。

福貴敗光家產後,曾受盡福貴浪蕩無理挑釁的岳父抬著轎子來接閨女家珍回孃家,可是家珍在生下兒子有慶後卻又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福貴貧窮的家裡。她心甘情願地脫下了美麗的旗袍,扛起鋤頭幹起了農活。福貴被抓的兩年,家珍就一個人在家裡辛苦地帶著兩個孩子,等著福貴回來。

以至於後來福貴每每想起都要感慨一番:我這輩子能娶上這麼一個賢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輩子換來的。

女兒鳳霞過了幾年富裕的生活,福貴敗光家產後,女兒還在懵懂地安慰著父親,即使福貴被抓壯丁時,鳳霞因為沒有錢看病變成了啞巴,也沒有怪福貴,在見到父親時,還是給了他甜甜地微笑。

福貴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可也是非常幸運的。因為不管福貴做了什麼離譜的錯事,都有家人在他身邊不離不棄。

也正因如此,福貴才有了醒悟的機會和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頑強地對抗著命運,開始變得有擔當。如福貴所說: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這其實也就是最大的福分了。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生活總伴隨著許許多多的苦難,人生也會有一些暗淡無光的日子。

但是如果有了家人的支持和陪伴,我們心底裡就會散發出最大的力量,會支撐著我們走過最難熬的艱難時光,最終也會化成我們內心深處的溫暖和勇氣,即使遭遇再多的苦難,依然樂觀向上。

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

樂觀感受生活,活著就是希望:人和命運之間的友誼,是福禍相依形影相隨

這本書明明叫《活著》,為什麼卻在講述一個又一個的死亡呢?

其實,也正是在生命無常的情況之下,才讓我們懂得了活著就要承受各種苦難,只為活著而活著,這也許就是活著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正如史蒂芬·霍金說過的那樣:活著,就有希望。是啊,只有活著,一切才有可能。

《活著》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人和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我們彷彿又看到了書的開頭寫到的那樣: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唱著小曲: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我們會因老人的自鳴得意而啞然失笑,絲毫意識不到這個老人經歷過失去一個個親人的悲慘命運,我們只看到了一個垂暮的老人,豁達而自在、頑強而樂觀的生活著。

就像是餘華創作這部作品的靈感來源——美國民歌《老黑奴》,雖然不同國籍不同的故事背景,但歌中那位老黑奴和福貴一樣,都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周國平曾說:我相信,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在近乎絕望的境遇當中,如果說承受苦難仍有意義,那麼,這意義也許就在於承受苦難的方式本身了。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終歸要面對一種沒有任何前途的苦難,那就是死亡。而以尊嚴的方式承受苦難,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項巨大成就,因為它所顯示的不只是一種個人品質,而且是整個人性的高貴和尊嚴。

這本書似乎總能擊中我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但又會給我們以無窮盡的力量,這也許,就是它最打動人的原因吧。

書的最後寫道:

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過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暗紅掘藏,老年做和尚。

這本書不長,讀起來也很快。但讀完心裡那種苦苦的味道卻揮之不去,亦久久不能平靜。同時,有一種力量也同時在心中萌生起來,那就是在經歷過苦難之後,依然樂觀和充滿希望的生活態度。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太多。但既然活著,還得朝前看,朝前走。有些人,在無常的生命和痛苦的磨難中,選擇了放棄。也有些人在苦難之中,越發釋然和通透,微笑著面對生活。福貴,就是後者吧!

人的力量雖然看起來很渺小,無法撼動苦難的大山,甚至在自然和命運面前似乎有些微不足道。可當我們學會珍惜學會砥礪前行,勇於與命運對抗,能夠在苦難中變得豁達釋然,那麼,飽含摧殘的生命裡,便終會有陽光照射進來。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但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其實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正如那句話所說: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創造幸福和承受苦難都是一種能力。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無論經歷多少苦難,只有一個人的心中還懷著一粒信念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我們就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

《活著》這本書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重新溫習瞭如何堅強地面對生活的苦難,也學習了怎樣樂觀的面對一切。明白了家人對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意義,也懂得了人與命運的關係,更理解了活著本身就是一種希望的力量。

餘生不長,一定要讀些好書,讓自己變得強大,可以平靜面對生活的起落,才是“活著”的意義所在。

生命的意義,就是《活著》

本文作者:洛子畫,烹字為餚,暖心暖胃,成長治癒。好的文,暖的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