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一方水土一方茶。

地處閩西南的漳平,又名“菁城”,初聞其名,就會讓人聯想到青青茶園。正是這裡的山明水秀,成就了這一方神奇的水仙茶。

從漳平雙洋鎮大會村到中村,再到南洋鄉,製茶技藝藉由親戚、師徒間的言傳身授得以代代相傳,並牽引出了三個家族的百年故事……


從大會村翻過一座山,就是中村了。劉永發的製茶技藝傳到這裡,又創造了一個傳奇。


一塊老茶


車窗外,一箇中等個頭、身材微胖的中年人,笑著朝我們揮了揮手,示意我們停車。“他就是鄧日鋒了。”同行的漳平華彩茶文創創辦人胡家法說。

招呼我們坐下,鄧日鋒就忙著燒水去了。這爿建在路邊的房子,勉強算得上“前店後廠”。一張大理石茶几,一組舊沙發,幾張凳子,一套茶具,就是“客廳”了。

“我們家三兄弟,哥哥不做茶,就是我跟弟弟(鄧)日東有做點茶,一半賣,一半自己喝。”鄧日鋒正解開一包水仙茶餅,準備投進蓋碗。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左為現在水仙茶的茶餅大小,右為鄧家收藏的老水仙茶


泛黃的包裝紙上,撒著星星點點的鏽色黴斑,露出了烏黑的茶色。直覺告訴我們,這是一塊有年份的茶餅。

果然,它是來自27年前的!

“這批茶是我父親二十幾年前做的。茶做完,放在一邊,時間長了,就忘記了。不久前,我收拾房間時無意中發現的。前些天,有個陝西的老闆,開出一斤600塊的價錢,把茶都買走了。我就蠻留了兩塊做紀念。”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開水衝淋,茶餅在蓋碗中浮起。啟蓋,一股濃郁的陳味,隨著水蒸氣冒了出來。在座的人都說,這茶喝起來,味道跟熟普差不多。然而,如果仔細品咂,會發現,在陳年氣息的背後,還是可以感覺得到水仙那細膩的蘭香。

封存了二十餘載的葉片,在水中漸漸舒展,把茶湯染成褐紅色。三道以後,陳味大大減弱,純淨略帶甘甜的木質氣息開始顯現。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茶湯的滋味醇厚順滑,喝完喉底會有甜潤之感。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喝過八九道之後,我們才發現:其實,這塊茶彌足珍貴,可謂是“喝一泡少一泡”。它的製作者、鄧日鋒的父親——鄧金貴,兩年前就過世了。所以,這兩塊茶稱得上鄧老的“遺作”了。

鄧日鋒把茶又泡了一道。湯色已經轉為橙紅,喝在嘴裡全是淡淡的清甜。展開的葉片,褐黃相間,柔軟溫熱,就像是手掌的溫度。


師父


鄧日鋒說,父親小時候命很苦,3歲喪母,7歲喪父,都是靠伯公鄧觀金撫養長大的。

“他就等於是我們的爺爺了。”說起鄧觀金,鄧日鋒充滿了驕傲。

“三兄弟裡,還是日鋒跟鄧觀金長得最像!” 同村的村民張永泉掏出手機,拿出他翻拍的照片給我們看。仔細一比對,眉宇之間,祖孫二人還真有幾分相似。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鄧觀金


按照師承的關係,鄧觀金和劉金娣算是同門師兄妹,他們都得到了劉永發的“真傳”。儘管鄧觀金出生農民家庭,但少年時代的他並不安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是到處闖蕩,扛過槍、打過鐵、抓過刨刀、甩過泥巴,是中村有名的“浪子”。

35歲那年,他聽說大會村有個做茶做得很好的大師傅劉永發。於是,他就慕名登門拜師,潛心學做茶。沒多久,他基本上把劉永發的手藝都學會了。

有一天,他走到師父跟前,畢恭畢敬地說:“師父,你的茶苗分我一點,我拿回家去種,行不行?”劉永發沒多問什麼,馬上就答應了。鄧觀金給劉永發重重地磕了個頭,便帶著十幾棵劉永發從建陽引種來的茶苗,回到了中村。他把茶苗種在下盂山的後山上,悉心地栽培繁育。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幾年後,茶苗日漸成林,初具規模。到了採茶季的時候,鄧觀金用學到的手藝,嘗試著做起了茶。當他遇到解決不了的關鍵技術問題時,就把師父請來,好酒好菜款待,就怕招待不周,怠慢了師父。“聽我父親說,從前去大會(村),必須翻過橫在兩村中間的那座大山。那時沒有車,要請師父來指導,總不能讓他自己走路來吧。所以,鄧觀金就請人用轎子抬過來。”

據傳,為了打消師父的顧慮,起初,鄧觀金做的茶,打的都還是“永發記”的牌子,並且用茶跟師父交換同等重量的包裝紙。茶賣出去以後,他還拿出銷售收入的1/4作為酬金答謝師父。直到他覺得自己把手藝掌握到位了,才敢自立門戶。

他的茶號,叫“鄧金記“


由“圓”入“方”


鄧觀金從劉永發那裡學到了真“功夫”,做出來的茶几乎跟師父不相上下,再加上自己經營有方,茶銷往漳州、潮汕、臺灣等地,最遠的都有賣到東南亞。

“他做茶,產量最高的時候,都有超過2000斤的。而且他的茶質量好,當時都賣到了一斤四塊光洋的好價錢。一塊光洋,相當於現在的120塊。也就是說,一斤茶可以賣480(塊)。”鄧日鋒說。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然而,鄧觀金的過人之處並不在於做得一手好茶,而是他讓水仙茶餅的外形與規格最終得以定型:6釐米(邊長)×6釐米(邊長)×2.5釐米(厚度)。

在方餅出現前,水仙茶的外形大致經歷了條索形和圓球形兩個階段。至於在何地由何人創制出第一塊水仙茶餅,目前存在很大的爭議:“大會村劉永發”和“中村鄧觀金”兩種說法,各執一端。

但是,我們注意到,在中村村委會和漳平市博物館,關於中村和鄧觀金的介紹文字裡,都明確地寫著:“漳平水仙茶餅的發源地雙洋中村……鄧觀金以精湛的工藝創制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色、香、味’俱佳的茶類水仙茶餅”,而且還給出了精確的創制時間:1934年。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實際上,創制水仙茶餅,爭論大會村與中村孰先孰後並沒有多大意義,它們所屬的雙洋鎮是漳平水仙和水仙茶餅的發源地,已是不爭的事實。重要的是,鄧觀金和他的“鄧金記”,把漳平水仙茶銷往龍巖、漳州、汕頭、潮州,甚至國外,並建立了穩定的銷售關係,使其在民國時期名揚海內外,帶入一個全盛的發展時期。


坡上的茶坊


我們在一片竹林背後找到了鄧觀金當年的茶葉作坊。

這是一排建在山坡上的土房。它背靠青山,前面視野開闊,一眼望去,山景村舍盡收眼底,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只是殘破的屋頂,開裂的土牆,還有一棵半死不活的老樹,讓它顯得滄桑衰頹,而且搖搖欲墜。屋前,一汪渾濁的泥水塘,遊著一群雪白的鴨子。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房子很破了,有什麼好看呢?”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人朝我們問道,語氣裡帶著堤防。我們說明了來意後,他的表情才鬆了下來。

他叫王龍標,他的父親王廷華是鄧觀金的養女婿。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咿呀——”,王龍標推開破舊的木門,生鏽的門樞發出滯澀的聲音。天井內的景象,若用“廢墟”二字來形容,似乎一點兒也不過分:土牆圮榻成了土堆,折斷的房梁木橫七豎八,遍地的碎瓦摻雜著溼泥,房基的青石長滿了銅綠色的苔蘚,目之所及皆是衰敗。

而在半個多世紀前的春茶時節,這裡曾住著二三十個茶工,夜以繼日地做茶,不難想象那種熱火朝天的勞作場面。如今,人去樓破,新“住客”竟是一群鴨子!


獨家 | 他,創造了水仙茶餅,民國時名揚海外


“這間就是鄧觀金焙茶的地方。”王龍標指著門口第一間屋子說。我們把頭探進屋內,看到三組沿牆而築的灶臺,六隻圓形的灶膛就像一雙雙黯淡的眼睛,隱沒在昏暗中。的確,這裡曾是茶香四溢的所在。藉著一點幽微的光線,我們彷彿看見了灶膛中一點忽明忽滅的炭火,還有一個忙碌的背影。

“咿呀”一聲,門又關上了。沉悶的聲響,猶如一聲無奈的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