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半個喜劇》是由周申、劉露擔當編劇、導演,任素汐、吳昱翰、劉迅、湯敏、趙海燕主演的一部愛情喜劇片。

這部電影的前身是話劇《如果我不是我》,當時兩位導演剛剛研究生畢業,關於愛情、關於理想,兩人有諸多思考和表達慾望。

這部電影打著愛情喜劇片的旗號,講述的卻是赤裸裸的現實,同時也對自我、底線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影片通過喜劇的表達,誇張化的情節,和看似圓滿的結局,揭露了現實下矛盾掙扎的一大部分人。

半個喜劇的另一面可能不是半個悲劇,而是整個現實。現實是有喜有淚,有悲有樂的,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本文通過對“孫同”這個人物的分析,探討在理想與現實下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如果我不是我

如果樹木也能飛翔

我一定會陪在你身旁

不讓你受傷

如果我不是我

又會怎樣

如果我不是我,那我會是誰?

是一個名字,一個代號,還是各色各樣的面具。在這部電影裡,孫同就是這樣一個尋找“我是誰”的人。他的真實自我被社會所壓抑,不能完全為了自己去考慮去選擇,去做決定。

他有著多樣的社會角色,他既是這些角色身份下的受益者,也是犧牲品。

“孫同”是每一個我們的縮影,他是一個既真實又複雜的人物。我們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類似的遭遇,寒窗苦讀為了能到大城市來發展,因為自卑對於喜歡的人從來不敢說出口,幻想有一天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向這個社會妥協了。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通過“孫同”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社會,有許多的人,真實的自我被壓抑在社會的各種規則之下,這些角色要求著我們做那些應該做的事。

無論是在親情裡,友情裡,還是愛情裡,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間的衝突貫穿始終。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親情:“以愛為名”下的孝子

很多人都說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確實,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他的家庭,家庭的環境會潛移默化一個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但原生家庭不是用來抵擋一切的藉口。

從電影中不難看出來,孫同的母親是一個勢利又隱忍的人,她知道多多能給孫同一份好的工作還能拿到北京戶口,即使聽到多多在背後說她兒子寄人籬下、作風不好內心十分憤怒時,仍然可以轉身就送給多多名貴的禮物。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她也是大多數中國家庭裡的母親,為了孩子自己什麼都願意犧牲,甚至賣了自家的房子也希望兒子幸福。但恰恰是因為這份深沉的愛壓垮了孫同,多少家長“以愛之名”來要求你,束縛你,甚至傷害你。使得孫同成為一個聽話,孝順,甚至軟弱的兒子。

但是孫同的妥協卻並沒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反而是在他一再隱忍甚至選擇完全放棄自我、自暴自棄準備去與母親看中的多多表姐相親時,孫母卻開始自然而然地推卸起了責任,她說:

“一切都是你自己做的決定,以後不要因為莫默的事埋怨我。”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這不就是我們平時的生活嗎?家人打著“為你好”的旗幟替你選擇,美其名曰都是你自己選擇的,後果自己擔著,有了成績都是他的功勞。

在這不平衡的家庭關係中,孫同想要反抗,想要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也沒有。在現實的社會角色下,他是一個孝順聽話的兒子,他的家人為他付出了那麼多,犧牲了那麼多,他不能自私地為了愛情放棄自己的家人。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友情:利益下的“好兄弟”

孫同與多多的關係從一開始就不對等,雖然兩個人是同學,是好兄弟,但這些關係更多地被利益所覆蓋。

如果說真實的自我被親情所壓抑是因為“孝順”,那在與多多的關係中,“利益”或許是抑制自我的最好手段。

孫同出身於小縣城,為了來到北京,復讀了整整三年,更難得的是遇到了多多這麼個富二代,並且還有機會留在北京,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甚至還有北京戶口,只要他好好地和多多做兄弟,一切問題都不會有。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大多數人就像裴經理,剛開始對孫同愛答不理,但知道孫同和多多關係好後,變得十分熱情,甚至還想抱孫同的大腿。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扯不斷理還亂,沒有人能逃過。

偏偏孫同看上去是多多的“一條狗”,但內心仍然保留著善良與美好,理想與底線,他還是想做個人。孫同在合租房裡撞見了莫默,勸告鄭多多不要婚前還腳踏幾條船。

但現實的誘惑比內心的堅守更讓人動搖,雖然孫同嘴上勸著多多,但當多多出事了,還是幫他善後圓謊 。別人有底氣大聲說話,但他不行,他住在多多家裡,工作是多多安排的,戶口也幫他搞定。吃人嘴短拿人手軟,註定孫同在多多面前連說話的底氣都沒有,更別說真實的自我了。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愛情:理想化的自我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能堅定自主地選擇自己的愛情。

當愛情需要權衡利弊,當一個謊言需要另一個謊言來遮蓋,當現實與理想不斷地碰撞,我們是否能堅定地選擇我們所真正堅持和熱愛的。

莫默和孫同,看上去時兩個完全相反的人,甚至是本不會有交集的兩個人,為什麼會那麼快地產生愛情?

兩個人既有相似的部分,也有互補的部分。“你不用改莫默,是我的問題,我改。”從孫同的這句話可以感受到兩個人的相同與不同。兩個人其實都知道這世界是怎麼樣的,但兩個人與世界相處的方式不一樣,莫默選擇去撞一撞,而他選擇試著去妥協。

如果莫默是理想主義,那孫同就是現實主義。我認為現實主義並不是貶義詞,它看清了理想主義不願承認的現實,它比功利主義又多了一份自我的底線。真正的現實主義有夢想,有行動,會在該妥協的時候妥協,也會在該堅持的時候堅持。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莫默看到了孫同善良真實的一面,孫同也愛上了莫默直爽坦誠,敢愛敢恨的性格,莫默更像是孫同理想化的自我,他也想成為這樣的人,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但他害怕

他抗拒社會角色所帶來的壓力,但也沒法輕易做個真實的自己,不僅是因為被壓抑太久了,也是因為這個社會做真實的自己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

然而所有的偽裝都在醫院那一次爆發中被狠狠地撕裂了。

“你生下來你就什麼都有了,你這種人就是不懂我們這種人的感受。”

我懷疑這句話可能是孫同唯一的真心話,愛情永遠只是一層外衣,讓我們看清楚真實的自己是多麼地不堪。

有時候現實就是門當戶對,不只是因為階級帶來的金錢、權利的差距,也是思想觀念的衝突。

有時候我們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無法感同身受地從對方的立場看問題,大家都沒有錯,只是所在立場不同,所看到的生活不同,所作的選擇不同罷了。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正如影片導演周申和劉露反覆強調的那樣,愛情只是故事的面子,底線、抉擇才是他們想要真正探討的裡子。

很多人覺得孫同無非是從一個靠山換了一個靠山而已,他和莫默在一起既有愛情也會有戶口,但對於以後向來是十分未知的,兩個人的感情太快也不夠深厚,其實扯不到那麼遠去。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段感情讓孫同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有自我,有選擇權的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誰的兒子,誰的兄弟,或者是誰的對象。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一段感情來認識到自己是誰,想要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愛情有時候是會激發每個人的潛能。

愛情更是我們追尋自我的一種重要的方式,通過對於愛情的自我選擇來不斷成長。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勇敢做真實的自己,別妥協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這是韓寒導演電影《後會無期》中的經典臺詞。但現實中的人,並沒有完全只談利弊的人,有更多的人情味,或者說大部分還是保留著自己的底線。

看完電影,我們也會發現,現實生活中的人物不都是扁平單一的,而是更復雜、立體的形象,每個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行動。

我們有時候也會像莫默一樣唾罵孫同是多多的“一條狗”,但我們在看到北京戶口和工作的時候也像孫同一樣猶豫了。

我們也曾像孫同一樣,慢慢活成了自己討厭的人,阿諛奉承,左右逢源,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但我們也時常幡然醒悟,提醒自己別妥協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我們有時候知覺或是不知覺,都丟失了或正在丟失一些底線。

做人到底是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還是妥協於生活的安穩。這也是這部電影想要追問大眾的。

妥協和堅持,本就是人生的常態。妥協那些可以妥協的事情,堅持那些自己所認為正確的事情,生活本就是道選擇題。

然而在這個時代,我們更應該表達自我,有時候我們正是因為不會或是不願表達自我而與他人之間產生了太多的誤會和隔閡。

我們可以做真實的自己為什麼不呢?就像莫默說的“這到底有什麼好怕的,是會餓死,還是會凍死?”

如果不會,那就勇敢做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別慫,別妥協於規則!

《半個喜劇》:理想與現實下“孫同”真實自我與社會角色的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