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半个喜剧》是由周申、刘露担当编剧、导演,任素汐、吴昱翰、刘迅、汤敏、赵海燕主演的一部爱情喜剧片。

这部电影的前身是话剧《如果我不是我》,当时两位导演刚刚研究生毕业,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两人有诸多思考和表达欲望。

这部电影打着爱情喜剧片的旗号,讲述的却是赤裸裸的现实,同时也对自我、底线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影片通过喜剧的表达,夸张化的情节,和看似圆满的结局,揭露了现实下矛盾挣扎的一大部分人。

半个喜剧的另一面可能不是半个悲剧,而是整个现实。现实是有喜有泪,有悲有乐的,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本文通过对“孙同”这个人物的分析,探讨在理想与现实下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如果我不是我

如果树木也能飞翔

我一定会陪在你身旁

不让你受伤

如果我不是我

又会怎样

如果我不是我,那我会是谁?

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还是各色各样的面具。在这部电影里,孙同就是这样一个寻找“我是谁”的人。他的真实自我被社会所压抑,不能完全为了自己去考虑去选择,去做决定。

他有着多样的社会角色,他既是这些角色身份下的受益者,也是牺牲品。

“孙同”是每一个我们的缩影,他是一个既真实又复杂的人物。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类似的遭遇,寒窗苦读为了能到大城市来发展,因为自卑对于喜欢的人从来不敢说出口,幻想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向这个社会妥协了。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通过“孙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社会,有许多的人,真实的自我被压抑在社会的各种规则之下,这些角色要求着我们做那些应该做的事。

无论是在亲情里,友情里,还是爱情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间的冲突贯穿始终。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亲情:“以爱为名”下的孝子

很多人都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确实,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家庭,家庭的环境会潜移默化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但原生家庭不是用来抵挡一切的借口。

从电影中不难看出来,孙同的母亲是一个势利又隐忍的人,她知道多多能给孙同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拿到北京户口,即使听到多多在背后说她儿子寄人篱下、作风不好内心十分愤怒时,仍然可以转身就送给多多名贵的礼物。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她也是大多数中国家庭里的母亲,为了孩子自己什么都愿意牺牲,甚至卖了自家的房子也希望儿子幸福。但恰恰是因为这份深沉的爱压垮了孙同,多少家长“以爱之名”来要求你,束缚你,甚至伤害你。使得孙同成为一个听话,孝顺,甚至软弱的儿子。

但是孙同的妥协却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反而是在他一再隐忍甚至选择完全放弃自我、自暴自弃准备去与母亲看中的多多表姐相亲时,孙母却开始自然而然地推卸起了责任,她说:

“一切都是你自己做的决定,以后不要因为莫默的事埋怨我。”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这不就是我们平时的生活吗?家人打着“为你好”的旗帜替你选择,美其名曰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后果自己担着,有了成绩都是他的功劳。

在这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中,孙同想要反抗,想要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也没有。在现实的社会角色下,他是一个孝顺听话的儿子,他的家人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他不能自私地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家人。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友情:利益下的“好兄弟”

孙同与多多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对等,虽然两个人是同学,是好兄弟,但这些关系更多地被利益所覆盖。

如果说真实的自我被亲情所压抑是因为“孝顺”,那在与多多的关系中,“利益”或许是抑制自我的最好手段。

孙同出身于小县城,为了来到北京,复读了整整三年,更难得的是遇到了多多这么个富二代,并且还有机会留在北京,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甚至还有北京户口,只要他好好地和多多做兄弟,一切问题都不会有。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大多数人就像裴经理,刚开始对孙同爱答不理,但知道孙同和多多关系好后,变得十分热情,甚至还想抱孙同的大腿。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扯不断理还乱,没有人能逃过。

偏偏孙同看上去是多多的“一条狗”,但内心仍然保留着善良与美好,理想与底线,他还是想做个人。孙同在合租房里撞见了莫默,劝告郑多多不要婚前还脚踏几条船。

但现实的诱惑比内心的坚守更让人动摇,虽然孙同嘴上劝着多多,但当多多出事了,还是帮他善后圆谎 。别人有底气大声说话,但他不行,他住在多多家里,工作是多多安排的,户口也帮他搞定。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注定孙同在多多面前连说话的底气都没有,更别说真实的自我了。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爱情:理想化的自我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能坚定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爱情。

当爱情需要权衡利弊,当一个谎言需要另一个谎言来遮盖,当现实与理想不断地碰撞,我们是否能坚定地选择我们所真正坚持和热爱的。

莫默和孙同,看上去时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甚至是本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为什么会那么快地产生爱情?

两个人既有相似的部分,也有互补的部分。“你不用改莫默,是我的问题,我改。”从孙同的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两个人的相同与不同。两个人其实都知道这世界是怎么样的,但两个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不一样,莫默选择去撞一撞,而他选择试着去妥协。

如果莫默是理想主义,那孙同就是现实主义。我认为现实主义并不是贬义词,它看清了理想主义不愿承认的现实,它比功利主义又多了一份自我的底线。真正的现实主义有梦想,有行动,会在该妥协的时候妥协,也会在该坚持的时候坚持。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莫默看到了孙同善良真实的一面,孙同也爱上了莫默直爽坦诚,敢爱敢恨的性格,莫默更像是孙同理想化的自我,他也想成为这样的人,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他害怕

他抗拒社会角色所带来的压力,但也没法轻易做个真实的自己,不仅是因为被压抑太久了,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做真实的自己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

然而所有的伪装都在医院那一次爆发中被狠狠地撕裂了。

“你生下来你就什么都有了,你这种人就是不懂我们这种人的感受。”

我怀疑这句话可能是孙同唯一的真心话,爱情永远只是一层外衣,让我们看清楚真实的自己是多么地不堪。

有时候现实就是门当户对,不只是因为阶级带来的金钱、权利的差距,也是思想观念的冲突。

有时候我们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无法感同身受地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大家都没有错,只是所在立场不同,所看到的生活不同,所作的选择不同罢了。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正如影片导演周申和刘露反复强调的那样,爱情只是故事的面子,底线、抉择才是他们想要真正探讨的里子。

很多人觉得孙同无非是从一个靠山换了一个靠山而已,他和莫默在一起既有爱情也会有户口,但对于以后向来是十分未知的,两个人的感情太快也不够深厚,其实扯不到那么远去。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段感情让孙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有自我,有选择权的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谁的儿子,谁的兄弟,或者是谁的对象。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一段感情来认识到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爱情有时候是会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爱情更是我们追寻自我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对于爱情的自我选择来不断成长。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别妥协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这是韩寒导演电影《后会无期》中的经典台词。但现实中的人,并没有完全只谈利弊的人,有更多的人情味,或者说大部分还是保留着自己的底线。

看完电影,我们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不都是扁平单一的,而是更复杂、立体的形象,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行动。

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莫默一样唾骂孙同是多多的“一条狗”,但我们在看到北京户口和工作的时候也像孙同一样犹豫了。

我们也曾像孙同一样,慢慢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阿谀奉承,左右逢源,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但我们也时常幡然醒悟,提醒自己别妥协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我们有时候知觉或是不知觉,都丢失了或正在丢失一些底线。

做人到底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还是妥协于生活的安稳。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追问大众的。

妥协和坚持,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妥协那些可以妥协的事情,坚持那些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情,生活本就是道选择题。

然而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表达自我,有时候我们正是因为不会或是不愿表达自我而与他人之间产生了太多的误会和隔阂。

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为什么不呢?就像莫默说的“这到底有什么好怕的,是会饿死,还是会冻死?”

如果不会,那就勇敢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别怂,别妥协于规则!

《半个喜剧》:理想与现实下“孙同”真实自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