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孝庄太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1613年3月28日)生于蒙古科尔沁草原,有着“满蒙第一美女”之称。后金天命九年,她在蒙古科尔沁草原第一次见到皇太极,同时被喇嘛语言:贵人福相,将来必定母仪天下。


次年,布木布泰嫁给了皇太极,她的传奇人生正式拉开帷幕。她先后为皇太极生下三女一男,被尊称为永福宫庄妃,被后人称为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后宫第一谋士,历经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先后辅助世祖和圣祖两位幼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才华出众,名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被誉为清朝兴国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操劳一生的孝庄太后走完她的传奇一生。对清朝初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作用的女政治家孝庄太后,去世后却“不得安宁”;灵柩在宫中安放了整整37年。


年轻时期的孝庄太后仅仅是皇太极身边的一名妃子,她并不受宠。皇太极去世后,当时有两股势力都在密谋如何争夺皇位,一股来自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另一股来自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两人都是功勋卓著的将领,不管谁来继位,对清朝发展都存在隐患。


为了清朝日后的发展,众大臣推举庄妃的儿子福临继位,年号顺治。顺治时期的孝庄全面发展自己的才干,制衡多尔衮,周旋于各位大臣之间,只为确保儿子福临能稳坐皇位。


好景不长,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驾崩,谁来继位又成了当下最重要的事情。众所周知,年幼的玄烨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宠爱,在顺治皇帝去世前,皇位的最佳人选都不是年幼的玄烨,而是另有其人。


就在此时,孝庄太后再次展现出自己非凡的胆识和才干,再次周旋在大臣之间,让她宠爱的玄烨继位,年号康熙,孝庄再次担起教育和辅导年幼皇帝的责任。


康熙皇帝曾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孝庄太后的言传身教。他日后的除鳌拜、撤三藩、收台湾都得到了孝庄太后莫大的支持。每当康熙皇帝陷入困境,孝庄太后就是他的定海神针、他的支柱。


康熙皇帝一直都很孝顺、很敬重他的祖母。他曾赋诗一首来表达自己对祖母的感情:满路榴花映玉舆,栌烟香绕侍臣裾。经时远道彤闱隔,先向慈宁问起居。年幼的康熙皇帝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祖母弥补了他的感情空白,自记事起,康熙帝就把祖母视为最亲的人。


古今中外,晚辈对于长辈的孝顺,更多的是体现在身体健康方面,康熙皇帝也不例外。孝庄太后病倒之后,康熙皇帝亲自为她祈福,日日夜夜照顾着。无奈的是,孝庄太后终究要离去,在弥留之际,她留下遗言,大意为:太宗皇帝去世多年,不忍心在去打扰他,她心系康熙父子,愿能安葬在顺治皇帝附近。


面对着孝庄太后的遗言,康熙皇帝确实进退两难:一方面按照祖训,孝庄太后理所当然与丈夫合葬在一起;另一方面,康熙面对把自己抚养成才的祖母,他更不愿意违背祖母的意愿。


我们暂且不论孝庄太后是否真的下嫁于多尔衮,而导致无面目面对先夫皇太极,我们仅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或许我们真的可以理解孝庄太后的遗言。


太宗皇帝皇太极在崇德八年(1643年)去世,葬于盛京(今沈阳)昭陵,他的发妻孝端文皇后在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逝世。次年二月,将其梓棺运至沈阳,与皇太极合葬于昭陵,


孝庄太后自嫁入皇室以来,她从来没有把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她总是以独立的性格出现在众人面前。在为人处世方面,她一直努力做好自己,对得起他人,后宫中的是是非非,她也很少介入;面对待他人的污蔑,她仍然可以德报怨。


于大清朝而言,孝庄作为皇太极的妻子,她承担起“妻子”的称谓,凡事以皇太极为中心,她与儿子一起完成了丈夫的遗愿;作为皇帝的母亲,她为刚入关的大清朝培育了一位好皇帝,为清朝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皇帝的祖母,她承受着丧子之痛,再次为大清朝培育了一位千古一帝。


她只是皇室成员中的一员,却努力承担起皇室赋予她的责任,心甘情愿为大清朝奉献自己的一生。


于自己而言,皇太极既是孝庄太后的姑父,又是孝庄太后的丈夫。身处在这样的关系中,弥留之际的孝庄太后或许只想以一个晚辈的身份出现在他们面前,她不想再去打扰他们夫妻俩。


作为母亲,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忍受了人间最痛;与儿子相聚的时光太少了,百年之后她只想与儿子作伴,好好弥补母子之情;作为祖母,她替儿子承担起抚育与教育的责任,她只想好好地看着自己一手教导的孙子。


事实上,确实是孝庄太后给孙子留了一个大难题,才导致她的灵柩在宫中安放了37年之久;还好,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替父亲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最后让孝庄太后的灵柩入土为安。


(上述观点紧代表个人意见,图片来源网络,侵立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