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一场本可以打赢的战争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是1883年至1884年大清帝国和法国为夺取越南宗主国地位的一场战争,最终清军战败,同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并向法国开放西南门户。

中法战争:一场本可以打赢的战争

清法战争

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就已经对越南开展文化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正式诉诸武力入侵越南,将越南南部六省变为法国的殖民地。1873年,法军攻陷河内,越南国王请求驻扎在中越边境的大清帝国黑旗军帮助抗法。同年11月,黑旗军进入河内击败法军,击毙法军首领安邺,法军被迫退回南部六省。

1874年3月,法国逼迫越南签订【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并于5月份照会清政府,意在取得成为越南的宗主权,同年6月,清政府退回,表示对该条约不予承认。

1882年,法军再次入侵越南北部,越南政府向清政府告急,请求清政府派兵应援。政府鉴于形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1883年5月19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击毙法军将领李维业,法国政府以李维业之死为借口,不断向越南调兵遣将,并对越南政府恐吓使其签订【顺化条约】,法国正式成为越南的宗主国。并同清政府形成对峙。

1882年9月,法国想清政府提交了一份声称可以解决越南问题的方案,即中国撤出驻越军队,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向法国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埠,为法国打开云南门户。该方案遭到清政府拒绝。不过清政府内部却分为两派: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等人力主派兵抗法援越,取回在越南的宗主权,李鸿章一派却一意求和,一时间清政府最高决策层举棋不定,助长了法国的侵略意愿。

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中国军队被迫还击。中法战争全面爆发。

中法战争:一场本可以打赢的战争


战争前期,法军依靠装备优势取得胜利,勒索清政府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法国组织远东舰队进攻福州和台湾,中法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海战和陆战,中国军队在老将军冯子材的带领下在镇南关取得胜利,大败法军并趁胜追击,法军顿时陷入内外交困的地步。

镇南关大捷之后,清军本可一鼓作气收复安南,但清朝统治者一味担心一度用兵对激起兵变和民变,再加上李鸿章等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

1885年4月4日,慈禧太后颁发了停战诏令,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885年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结束。一方面,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懦弱妥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中法战争的战败,让法国以越南为基地,向中国内地长驱直入,将中国南部变为自己的实力范围。而清朝则彻底丢掉了越南的宗主权亦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加紧了对北洋舰队的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