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这部内蕴丰富的冰山式影片,用它特有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真谛。如果只从故事内容来进行解读,这未免过于片面。关于影片的独特魅力与价值,我认为从其它角度来阐述与分析,将会更为精准。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由肯尼斯·罗纳根编写并导演的艺术影片,讲述了独自在波士顿工作生活的李因为哥哥突然离世不得不回到家乡曼彻斯特处理后事,不得不重新面对自己不愿回忆的一段悲伤过往的故事。该片在2017年第89界奥斯卡金像奖中斩获了最佳原创剧本奖及最佳男主角奖两项大奖。

主人公李曾因失误致使自己的三个孩子葬身火海,此后他逃离家乡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而哥哥乔的猝然离世迫使他回到家乡曼彻斯特。由于哥哥让他成为侄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而帕特里克不愿随李到波士顿生活,但李内心的创伤也使其无法留在家乡。历经痛苦的挣扎,李将帕特里克委托给哥哥的好友乔治之后,继续独自回到异地生活。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它有关惩罚与自我放逐,讲述了无法自拔的痛楚与意外降临的救赎。

但在我看来,影片想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失败、悲痛的男人的故事,生活中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痛苦,仍然要缓慢地向前迈过去,因此如何找回生活的色彩才是当下应该做的。

有些痛苦如生离死别,如失败落寞,无法避免,必将永存。即便如此,希望也永远在,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会迎来令人愉悦的春天。

如果只从故事内容来进行解读,其实很难真正理解这部佳作的独特魅力。因此,今天,我就从“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对接情感的物像符号、淡化及突转的叙事手法”这三个角度来为大家进行解读,探究这部影片独特而精妙的艺术价值及魅力。

《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01、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无缝衔接,以最直接的对比震撼观众,使得影片充满戏剧张力

影片采用了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将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的故事穿梭交织讲述。现实生活常常触动主人公打开记忆的闸门,过去的生活则对现实生活形成干扰,通过两者构成的直接对比,引领观众进入一个中年男子备受折磨的精神生活。

故事以李在乔去世后监护帕特里克的故事为主线,其间以频繁闪回的手法插入了八段李的回忆,重现昔日生活的点滴,展现了李因为疏忽害死自己三个孩子的始末以及乔与其前妻伊莉斯分手的缘由。

①两条线索的交织缠绕

影片中的两条叙事线索分别围绕主人公李和他的哥哥乔展开。在主人公李的线索中,讲述了他的家乡在一个叫做曼彻斯特的小镇,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却因为不慎导致三个年幼的孩子葬身火海,妻子兰迪离他而去。而李搬去波士顿后,成为了一位生活落魄的公寓管理员,变得沉默寡言、颓废压抑,对待客户态度粗暴。

在另一条线索中,渔船主人即李的哥哥乔被查出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他的妻子嗜酒好赌,后来不知所踪。乔突然发病去世,留下了一个16岁的儿子帕特里克,而遗嘱中指定李来做孩子的监护人。但小镇上的人言可畏和沉重的心理负担,让李无法重拾幸福生活,他最终选择了再一次离开。

影片要描绘的与其说是李一个人的生活,不如说是李的整个家族的生活。而两条线索的交织缠绕,不仅制造了充分的悬念,更是在短时间内就吸引到了观众的目光,使得观影者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双重好奇:李经历了什么使他如此忧郁暴躁、落落寡欢,而乔又为什么突然死亡,留下的儿子将由谁照顾。

依我看,李回到曼彻斯特与侄子共处,两条故事线索至此重新交汇。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既与人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相统一,也使得影片的悲剧主题在现在和过去时空的对比冲击下变得更加宽厚。因为它没有简单而肤浅地展示救赎与爱,而是将主人公猛然推入心理与生活的双重漩涡,让其在痛苦的煎熬中无意识地捕捉到一点点希望的亮光。

《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②叙事时间的巧妙安排

例如:李与律师在事务所内的谈话,李得知乔在遗嘱中将他作为帕特里克的监护人,他向律师表示没有能力,律师安慰李:“别这样,没有人能理解你的经历,原谅我这样说。” 律师又说:“如果你真的觉得你做不了监护人,那是你的权力……帕特里克的母亲怎么样?”在李“No,No”的回答中,李摇头:“不能那样。”李的目光从窗外收回,迅速打断律师的话,握手离去。

这一部分现实的场景即穿插了三次过往的闪回段落:

  • 第一次闪回:深夜,李家一片嘈杂,一群人玩得正嗨。恼怒的兰迪把李的朋友赶走。李送走朋友。随后离家,一个人雪地独行,夜空残月高悬。
  • 第二次闪回:李在商店购买好商品,带上帽子。
  • 第三次闪回:李走在回家的途中,不小心滑倒,前方传来消防车的声音,火光冲天,在预感的催促下,李奔跑起来。哭喊着挣扎向前的兰迪被强行带到安全地带,围观者在祈祷,救火人员在现场忙碌。李恍若伫立在梦中,满眼是燃烧的火舌和弥漫的烟雾,目光所及的一扇窗内大火在燃烧,显然是孩子们睡觉的房间。李站立不稳,怀抱的购物袋滑落在地上。

晨光熹微,处于昏厥状态的兰迪带着呼吸机躺在担架上被抬上救护车,李欲上前安慰,兰迪无力地抽搐抗拒,将头侧向一边。救护车载着兰迪远去,留下李独自面对。曾经温馨的家园一片狼藉,徒剩一片焦黑的废墟,李被动回答着有关人员的提问。消防人员在处理灰烬,地面上整齐地摆放着装有三具尸骨的袋子。

《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又例如,当李驱车驶近曼彻斯特时,其曾与乔及帕特里克一起在海上的小船中嬉戏的片段便紧接而来;当帕特里克提出要给自己的母亲伊莉斯打电话时,伊莉斯曾喝醉后下身赤裸地躺在客厅并被乔、李、帕特里克撞见的往事便随之切入。

正是影片引入大量的穿插闪回镜头,将李和乔的生活历程逐步揭示出来,唤起了观众的感受与认知,即男人的痛苦总是在平静的外表之下,深入骨髓,难以疗治。因此在影片中,过去显然仍如噩梦般在李的生活中挥之不去,回忆总是不断打破现实,令李至今不堪重负。

在我看来,影片通过频繁闪回,很好地向观众展现了李的人生发生过怎样的不幸。而影片围绕李的命运谜团的逐步解开,宛如水面下的冰山逐渐显露而出,很好地完成了对故事情节的补叙交代,呈现出人物的内心风景,从而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心理基础。

《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02、对接情感的物像符号:丰富的物像在表意基础上增添了画面的视觉美感,既烘托了人物的情感,又勾起了观众的诗性想象与思考

导演对物像符号的精妙使用,不仅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更是达成了“以物煽情”的效用。影片中,船、雪和律师事务所窗外的树都是体现场景环境和表达人物情感的主要物像,它们在串联剧情烘托情感的同时还起到了隐喻、暗示的作用。

①船

影片中,李过去经常和乔一起在船上嬉戏,船承载着他们最幸福快乐的记忆,因而船在回忆的片段中总是悠闲地在海面上漂游。但是在影片中段的现实生活中,船却被捆绑在暴雪肆虐的码头,寓意着李痛失三个孩子和帕特里克猝然丧父后内心的悲伤与痛苦。

影片的后半段,船在镜头中慢慢恢复了行动力,暗示着李内心情感的坚冰在渐渐松动。但是紧接着一叶孤舟搁浅海滩的空镜头又将气氛推到了冰点,暗示李在偶遇前妻后,心理再度陷入崩溃。直至影片结尾,李和帕特里克又相伴在船上悠然钓鱼,则寓意着李终于找到让自己和帕特里克都能得偿所愿的办法,重拾了快乐。

可以看出,形态各异的“船”作为主要的意象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影片用船的状态变化来暗示着人物的心理情感波动。而在纷繁散落的回忆与层次丰富的现实场景的切换之间,“船”这一物像符号不仅起着穿针引线的关键作用,更是在串联情节的同时使得影片的叙事更为圆融丰富。

《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②雪

影片开头,雪作为影片中的环境背景,不动声色地渲染着影片的气氛。波士顿大雪飘扬,被积雪环绕,营造出萧瑟冰冻的氛围,奠定了影片忧伤的基调。随着镜头切换至曼彻斯特,只见一路雪景绵延,城市中亦是积雪不化,一派肃杀气氛随之蔓延在空中。当李在律师事务所回忆过往之后,曼彻斯特的港口暴雪肆虐,漫天飞舞的雪花更是将影片悲凉的氛围推至顶峰。

此外,雪还暗示着李的情感变化。身处波士顿的李生活机械而单调,情感麻木,好比不停地下雪与铲雪的循环一样。初回曼彻斯特时城市中积雪不化,暗示当时的李情感冰冷,内心的创伤始终无法泯灭。而结尾时冬去春来,积雪消融,也寓示着在与帕特里克不断地碰撞磨合之后,李的情感就像渐渐消融的积雪般,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③树

除了船和雪,影片还以“律师事务所窗外的树”来隐喻李的情感转向。影片中,当李在律师事务所得知乔让自己当帕特里克的监护人,并回忆起过往痛苦的经历时,窗外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摆,暗示着彼时的李是心如死灰的。而当李在挣扎过后,再一次坐在律师事务所里将帕特里克委托给乔治监护时,窗外的树枝上花朵绽放,寓意着此时李的内心已经释然。

《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03、淡化及突转的叙事手法:既让故事随着真实的脉络自由流淌,也顺应了现实生活残酷的自然规律,深化了影片的沉郁冷冽风格

导演反模式地采用了淡化及突转的叙事手法。影片没有对人物情感的过度渲染,始终冷静克制的表现手法使得影片在平静的故事表层之上积聚着浓郁灰冷之感。而突转模式则由于顺应了生活残酷的规律,引领着观众清醒地去思考人生,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

①淡化冲突的叙事手法

影片中,李在医院听闻哥哥去世的消息时,没有哭天抢地,而是在短暂震惊后即开始了告知亲友、领取遗物、接送孩子、联络殡仪馆等系列后事。当帕特里克问李,去世的乔看上去是什么样子,李的回答简洁而直接:“他看上去就是死了,我是说,他并不像睡着了或者怎样。”

当帕特里克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他也没有痛哭流涕或悲伤难抑,甚至当他到冷库中看父亲最后一眼时,也只是匆匆一瞥便转身离开。他一如既往地和乐队的朋友一起排练,甚至在父亲去世的当晚,帕特里克也如往常般向李申请让女朋友塞尔维留宿,之后帕特里克还想尽办法与另一个女朋友桑迪发生亲密关系。

表面上看,这些来自于平静生活场景的展示使得影片并没有冲突的爆点,然而对帕特里克行动的怀疑和不认同情绪却在观众心里慢慢地积聚,直至帕特里克看到冻鸡肉突然失控之时,观众的情绪才得以些许的宣泄。但随着这一场面短暂展现后的戛然而止,使得观众情感的洪流再次被堵截在心中,压抑而又沉重。

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不同于传统故事中跌宕起伏、没有对人物情感的过度渲染的淡化手法,让故事自始至终能随着真实的脉络自由流淌,也使得影片在平静的故事表层之上积聚着浓郁冷冽之感。这种疏离情绪而又直观呈现生活的演绎使得观众的情绪始终无法得到彻底释放的机会,而是不停地积聚回荡,进而带给人更加真实的心理冲击。

《海边的曼彻斯特》:即使无法避开漫天雪花,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②突然反转的情节设置

李最终决定把乔的枪支卖掉,给游轮换个发动机,令帕特里克心情大好。当李和帕特里克的冲突逐渐平缓下来,李展现出愿意试着留在曼彻斯特的行动时,却突然偶遇了推着宝宝车的前妻兰迪。善良的兰迪希望李能走出痛苦,她为过去说过一些过激的话伤害了李表示抱歉,希望李不要再消沉下去;李则试图使兰迪相信,一切跟她无关,她并没有伤害到自己。

两人原本是出于善意和关切,反而将彼此拉进到了往事的痛苦中。李的内心世界再度崩塌,留在曼彻斯特的希望也瞬间破灭。离开兰迪后,李只身来到酒馆喝酒,寻衅滋事,以肉体之痛,抵挡心灵之痛。

影片在即将结尾处呈现的突转情节,在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理遗憾的同时,也顺应了生活残酷的规律,更深化了影片冷冽沉郁的风格。同时,也正是历经了突转情节的遗憾,所以在结尾处看到李为了方便帕特里克来找自己而希望租到一套两房的公寓时,才倍觉动容。

在我看来,影片舍弃了美好但虚假的“大团圆”结局,让每一位观众都仿佛看到了自己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感受到了普通人在生活重压下的无可奈何。这种处理方式以最具现实感的方式打动了观众,引领观众清醒地去思索在平凡生活中负重前行的意义,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

总结一下: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冰山式电影,当中的悲伤总是来得猝不及防。生活里总有无能为力的悲哀,每个人也都有不与过去和解的权力,这是影片传递的最直接信息,也是被观众讨论最多的话题。如果我们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该片,实在过于片面。因此,本文就从文中的三个角度更全面地展示了影片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大彻大悟的救赎,也没有美满团圆的结局,但是却让人在冷冽中感受到一丝温暖,让人体会到于困顿之中也要坚强。也许生活的琐碎与悲伤就如曼彻斯特冬夜漫天狂舞的雪花,但即使我们无法避开,也要坚强地冒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