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写完《平凡的世界》,42岁就离世了,这是为什么呢?

蘇小傻


这是多方面综合性原因的结果!


1,首先可能是母胎遗传的疾病原因!

路遥在42岁因为肝硬化疾病去世了。多年之后,路遥又有几个弟弟,都因为肝硬化而去世。所以社会上有很多人猜测,路遥这种疾病可能是从母胎带来的。

路遥出生在陕北极度贫困的农村里,当地连吃饱饭都是很大的问题,更别期待有好的医疗水平了。所以对于婴儿出生,也没办法进行疾病方面的排查。所以母胎遗传这种说法,也不无可能。

2,路遥的生活太苦难了,童年和青年都是在饥饿中长大的,所以身体底子不太好。

路遥从小就在贫困,苦难中长大。

根据路遥的同学回忆,路遥小学住读时,经常吃的饭食便是,酸菜冷糠团子,而且在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糠菜团子变馊了,路遥也不舍得扔掉。因为如果扔掉,他就真的只能饿肚子了。

而到了初中,只能买饭票了,路遥根本没那么多生活费。好的时候,他还可以吃得起学校最差的菜,更穷的时候,他只能饿肚子。根据路遥自己后来的回忆,有时候,他饿得不行了,就会去郊区找东西吃,但凡是不苦的,他都会嚼着试试。

路遥也曾说过,他的人生是一步步从地下水沟里,爬出来的。可想而知,路遥那个时候有多么苦难。


3,路遥工作强度大,且作息时间不规律了,饮食也不规律,久而久之,身体不堪重负

路遥的工作强度非常大,对于写作,他喜欢一鼓作气,所以经常一写,就忘记了休息。因为路遥想抓住自己的灵感,更怕休息后,会影响作品整体的连贯性。


另外,路遥的早上是从中午开始的,然后喜欢熬夜写作。这样黑白颠倒的作息方式,也导致了路遥身体变差。

另外路遥的饮食也很不规律,很随便。因为他作息时间和家人不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自己去外面小摊子随便吃点东西。而摊子的那些东西不仅没营养,自然也有很大的卫生隐患。

且有时候,因为写作甚至都忘记了去吃饭,或者就吃一些冷馒头。


4,路遥要强的性格,一定程度上,耽搁了疾病的治疗时间!

路遥是1992年去世的,但其实早在几年前,路遥就已经知道生病了。但是他没有怎么去治疗。

甚至当身体痛苦,实在难忍的时候,路遥就选择中医。而没有大医院好好检查,好好接受治疗。

因为路遥怕自己去医院治病了,社会各界的人士都会知道他得病了。这是他要强的心性所不允许的。

5,婚姻上的坎坷,对路遥的精神造成很大的打击,加速了他病情的恶化!

在路遥生病期间,他和妻子林达的感情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林达执意要和路遥离婚,哪怕路遥再怎么挽留也无用。这也让路遥心力交瘁。

身体上的病痛,加上家庭上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已经足以压垮路遥!


其实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路遥都已经走了,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或许现在讨论这些,也没有意义了。但是不管怎样,路遥的作品将永远代替路遥活下去,活在千千万万个喜欢路遥的读者心中。


许小莱



路遥的死因是肝硬化腹水。

倘若把他短短42年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纵贯分析的话,他的英年早逝,就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日积月累逐渐的积压成疴的。

路遥出生陕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9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困,弟妹众多,路遥曾被过继到他的伯父家。路遥生命垂危之际,他回忆起 童年仍然忍不住拭泪: “我小时把罪受尽了。”童年极度的贫困,经常饥寒交迫,使他的体魄没有打下一个强健的好基础。而童年环境的变故,也形成了路遥敏感多思的性格。

路遥后来为了写作,几乎天天熬夜,经常看书创作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而且他熬夜的同时还酗烟提神,这样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一直到他病逝前都没有改变。我们都知道,熬夜和吸烟都极度危害健康,何况路遥本来的身体素质就不是特别好。

我们所熟知的路遥的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他都是通过亲自去城乡体验生活,他是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和他的个人经历与生活感受紧密相连,这样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让他的写作过程尤为的艰辛,他长期伏案写作,困了就伏案而眠,醒了再继续创作修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密度严重透支了他的身体健康。

路遥的肝硬化就是由于长期的过度疲劳和营养缺乏,才引起潜伏体内的乙肝病毒发作形成的。他做不到停下正在创作的小说(也就是平凡的世界),做到劳逸结合,合理饮食,积极治疗。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创作者的健康代偿,不知道是读者之幸还是文学之失。一百多万字的著作,让读者看到了平凡之人的荣光与辉煌,而这却是一部遗作,文学失去了一个好的创作者。

当然,翻看《路遥传》,还涉及到路遥情感和婚姻上的不顺,不过作者语焉不详,笔墨不多,但不失也是路遥心灵上郁结的一个原因。

一个作家的生命长度是由其作品来决定的。在他短暂的一生里,能够有一部影响读者极具生命力的著作,他生命的质感就长度而言无疑是厚重而有意义的。

图片信息:1980年代初,路遥与陕西省青年作家在一起(后排左一为路遥,左三为陈忠实,前排右一为贾平凹)


耳目读书


我记得我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是我高考后的那个暑假,由于不知道干什么,然后我哥就推荐我看一下它,于是就去书店买了一套回来。

刚开始看了第一部,可能是那因为那时候对文学还不是很好感,也可能是刚开始路遥写得实在是太平凡了,以至于看完第一部的时候,我有点不想看下去了!可是,那时候买这一套价格还是不便宜的,心有不甘,然后又是我哥首先推荐给我的,于是硬着头皮继续看,越往后看,越是喜欢,越往后看,越爱不释手……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它带我进去了文学的殿堂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文学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无法割舍。

路遥写作的年代很辛苦,很不容易,作品也很符合当时的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映射了当代社会的写照,同样身为农村的孩子,虽然我们90后没有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苦难,但我家也并不富裕,也经历了很多苦难,也许这就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的不容易吧!

在看第三部的后半部分,我真的是流着泪看完的,可能是作品的故事勾起了我小时候经历的那些不容易的事吧,触景生情,不知不觉,眼眶自己就湿润了,但是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自己和孙少平的在校生涯来看,自己还是比较庆幸的,但是自己没有好好的把握学习的机会。后来,终于尝到了恶果,高考的结果出来了,自己的成绩真的是一塌糊涂,连个本科线都不到,那时候挺心酸的,挺对不住家人和朋友的期望的,转身又想想,为什么之前不早点看这本书,如果早点看,也许自己就不会那么懒了,也就不会想现在一样看得那么差了。

可人生没有如果,我还是得接受现实,家人建议复读,起初我是反对的,但后来想想,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再给家人一次期望,于是鼓足勇气,再次经历高三高强度的生涯,每到自己累了的时候,我就把《平凡的世界》翻翻看看,于是想想孙少平为梦想的执着,我相信我也可以的,于是又埋头看书去了!就这样,反反复复,又是一年高考,这一次,成绩依旧不是很好,也就进了一个二本高校,也许,一个二本学校相对于985/211高校来说,那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对我来说,我自认为这个成绩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是再用一年血与汗换来的,我真的也可以做到,那时,真的太感谢路遥了,真的,高四的一年要是没有《平凡的世界》一路陪伴,我恐怕很难坚持下去!


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无意间接触更多的有关路遥的作品,其中,《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说是路遥的自传,里面关于他写作的生涯,写作当中消耗的不光是体力,更是心力,而后者者更难以让人坚持。

路遥那时创作时间主要是在晚上,每当困了的时候,就点香烟和冲咖啡提神,然后再继续伏案,大多数晚上都是写作至天明,然后才带着一身疲惫入睡。早餐不吃,中午醒来,吃点馒头咸菜,又开始新的一天阅读和写作,多数日子一天只吃中午这一餐。繁重的写作和凌乱的生活作息严重的摧毁着他的健康,致使写作期间多次难以继续进行下去。他曾产生过中途放弃的念头,但路遥就是路遥,他不会向命运屈服,忍着身上的伤,以生命为赌注,继续伏案写作……就这样,第一部写完,身体实在透支,他他不在乎;第二部写完,大病一场,险些死去,但他还不死心,继续伏案;终于,第三部写完了,而此刻的他,双手成了“鸡爪子”,两鬓斑白,满脸皱纹,连他自己都快认不得自己了,这就是路遥,这也是路遥眼中的路遥,也是我们的路遥,要不是有这一份坚持与不懈,用生命写作,我们也看不到《平凡的世界》的问世。

而《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他躺到了医院的病床上创作随笔,记录了自己写作生涯的点点滴滴,也通过这种方式,祭奠自己写作的生涯,然而,天妒英才,路遥的生命也在这一年加上了一个句号,令人实在令人惋惜。

自己个人的太多情感放在了《平凡的世界》上了,对,就是放在了这开水泡馒头里诞生的作品里,以至于现在,每当有空的时候,我总会从书架上拿下《平凡的世界》,回忆一下,复习一下,在我眼中,《平凡的世界》一开始是一故事,后来成了一种现象,到现在是一种情怀!

我读的不只是故事,是一段回忆,更是一辈子!


轻松e客


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是在读书时,每晚下了晚自习,就躲到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每晚都要熬到半夜三更,怕影响第一天上课才不得不睡,熬了一个星期才看完。

感觉疲惫不堪,眼圈发黑,调整了好多天才逐渐恢复。

我只是一个读者,几天时间便熬得精疲力尽,可见创作者所耗费的心血。

看《平凡的世界》没多久,又看了路遥先生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便明白了他为什么43岁就去世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创作的艰辛,大量消耗了他的生命。《平凡的世界》从75年开始创作,到85年完成,十年的时间,他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到处收集素材,亲自体验生活,日复一日坚持写。

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到:“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的性质。”这简直就是不疯魔不成活。

他说:“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到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铁人也会垮掉。

其次的原因是因为疾病。他抽烟特别厉害,“午饭前要连抽三五支香烟,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到烟味如何。”

在创作第二部时,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依靠精神力量,又继续创作。

殚精竭虑加上疾病缠身,最终他就象一盏熬干了的油灯,油尽灯灭。

路遥先生的去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象他这样优秀的人思想境界很高,看重的是精神上的追求,如我之类平凡的人只能仰望。

有时我想如果路遥先生能活到七十岁,八十岁,那样我们便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43岁早逝,真的很让人惋惜。


追逐梦想的瓶子


有幸读过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们可以截取其中一部分片段来还原路遥当时的创作状态。

(一)首先,路遥在创作生涯中养成了吸烟、饮酒、晚睡甚至通宵的习惯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开篇是这样说的: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的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

通常情况下,我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入睡,有时甚至延伸到四点五点。天亮以后才睡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可见在路遥几乎整个写作生涯中晚睡几乎成为他固定的习惯,非但是晚睡,很多年里,他几乎是通宵写作。众所周知,过度吸烟以及晚睡对于消化系统伤害极大,像肝脏、肺部这样的器官是经不起这种折腾的。一个几十年饮酒史的人得肝硬化的概率是极大的。

(二)其次,对于饮食,路遥通常很糟糕,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加重负担

《早晨从中午开始》第16-17节中有过这样一段叙述:“深山之中,矿工家属有几万人。一遇秋雨冬雪,交通常常中断,据说有一年不得不给这里空投面粉。没有蔬菜,鸡蛋也没有,连点豆腐都难搞到。早晨我不吃饭,中午一般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多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这是矿医院,医生职工都回家吃饭,几乎没有几个住院的,伙食相当难搞。  如果不工作,这伙食也可以。只是我一天通常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伙食无法弥补体力的消耗。河对面的矿区也许小卖部什么的,但我没有时间出去。  没有时间!连半个小时的时间都不敢耽搁。为了约束自己的意志,每天的任务都限制的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  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决不可以违犯。  每天中午吃完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就像丢下襁褓中的婴儿一样匆忙地赶回工作间。在准备当天工作的空挡,用电热杯烧开水冲一杯咖啡,立刻就坐下工作。晚上吃完饭,要带两个馒头回来,等凌晨工作完毕上床前,再烧一杯咖啡,吃下去这就不来是夜宵还是早点的两个冷馒头。”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路遥的饮食很不规律,而且由于自己常年在偏远地区写作,伙食非但不规律,而且通常质量偏低。这在很长时间内(大约8-10年)给路遥身体造成极大负担。

(三)再次,路遥生过病,而且比较严重,病情稍好他毫不犹豫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早晨从中午开始》是这样描述的:“果然,第一副药下肚,带绿的黑痰就一堆又一堆吐出来了。我兴奋利润知如何是好,甚至非常粗俗不堪地将一口痰吐在马路边一根水泥电杆上,三天以后还专门去视察了那堆脏物,后来,我竟然把这个如此不雅观看细节用在了小说中原西县倒霉的县委书记张有智的身上,实在有点对不起他。”

我们可以看到,路遥在创作后期几乎是带病坚持的,他很怕自己像柳青一样含恨而去,所以比谁都卖力。

(四)最后,写作是劳心的事,这比劳力更伤人。当一个人精神和意志的能量耗尽,他的生命必然走向终结,人的生命需精神点灯才可维持。一个作家,他的精神要比常人消耗得快,若不能及时得到补充,精神涣散生活乏力是常有的事。他们这个群体实在太脆弱了!或许表现为 事故,如王国维、老舍,或许表现为病痛,如路遥,油尽灯枯者也有不少,如张贤亮等人嗯。


渝中慕容复


路遥写完这部小说之后,写了一部随便《早上从中午开始》,里面记录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整部作品的心路历程,非常让人感动,他以一种苦行僧般的心态在做事情,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去讴歌他人的生命。

他写孙少平去煤矿的片段,是自己亲身到煤矿里面,下煤窑去感受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我自己的父亲曾经就在煤矿里面干过, 里面的种种细节都向我父亲请教过,着实不易啊,难怪有人说,煤炭车上面承载的都是煤炭工人的血和汗。

现在有人经常批评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讲真的高神的话语说不出来,我也不懂如何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去看待这部小说,但是我知道这部小说真实的记录生命,讴歌了生命,这就够了。

路遥先生今年已经逝世27年了,很多文学作品随着作者的逝去而埋葬,但是《平凡的世界》却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见过最大年纪的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都快80了,最小才不到10岁,也许是这是对路遥神灵最好的告慰。


申城小李


说实话,原先我对路遥一无所知,我只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偶尔看到一本小说《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它让我看到了旧时代平凡人的生活缩影,让我明白了平凡人也可以有理想有梦想,它一直伴随着我成长,一开始我对他的作者是谁?

根本没有兴趣,后来我又读了好多别的书,始终找不到那种感觉,这些年每每当我生活落魄,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就会找出这本书来看看,它给予我力量,我也开始有兴趣的去了解它的作者是谁?是个怎么样的人?我越了解,我越敬佩作者。他早年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孩子多,而他的母亲还有肝病,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差,他母亲得不到救治,不仅早早的死于肝病,还把这病遗传给了她的几个孩子,路遥出生在那个年代,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夕,兵荒马乱,人的吃喝都成了问题,别的更别说了,随着路遥的长大,新中国一点点发展起来,我觉得我小时候那个时代,(70年代)人们只能解决吃饱,别的好像还无从谈起,我记得我15岁家里分地了,那会儿大白馒头才能随便吃,我觉得我们父辈那代人是孩子多日子累,整天想的是让家里人吃饱穿暖,住的舒坦。



那会儿的作家,职业的还好点,国家还能发点工资,日子也能过的下去,路遥好像是业余的作家,每天工作之余,进行创作,那会儿的作家不向现在,稿酬一收入好多钱?那会儿一本书,卖不了几块钱,那会人还舍不得买,只有很少人买,所以那会儿挣不了几个钱。
我真佩服那会艺术家、作家的勇气,由其是业余的,那会好多人饭都吃不饱,谁还有闲心思捣鼓那玩意儿,人们那会儿有点儿精力,都想法去找吃的,穿的,别的好像都顾不上,你想就在那么一个时代里,他顶着缺衣、少食、少药(因为他身体不壮实,)创作出那么多的好作品,多不容易啊!我觉得他,就是累死的。


君发刘军


路遥42岁英年早逝有劳累的原因,但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遗传,他的母亲有肝病,路遥(王卫国)1992年11月17日去世;王卫军,1996年去世;王天乐,2007年4月去世;王天笑,2016年8月6日晚8点58分,在清涧老家逝世,享年47岁。弟兄四个均四十多岁早逝,都是肝硬化。


行云087


路遥(1949——1992),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西省陕北山区清涧县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在延川县立中学毕业,20岁回乡务农,由于爱好文学,24岁被选派到延安大学中文系深造,从此走上文学创作之道,大学毕业后,在《陕西文艺》出版社任编辑,31岁发表的《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33岁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引起全国的巨大反响,42岁完成百万字的巨作《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10年时间为创作背景,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的不同人生道路为线索,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普通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全景式的展现了当时城乡的巨大变迁,路遥通过小说,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溶进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洞析,反思,理解和看法,是今人理解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历史巨作。

路遥是在1992年11月17日去世的,年仅43岁,关于他的离世,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写作累死的,有的说是穷死的,有的说是死于家族的遗传性肝病。至于说穷死的,这是现今人想当然的看法,不是说那个时代的人,人人都十分贫穷,路遥是有正式工作的,亨受国家的完全公费医疗,他除工资外,还有稿费收入,后来又任陕西作协副主席,这也是有政府津贴的,恐怕普通的三四个工人的收入加起来也比不过他,更别说农民了,所以说是穷死的说法是极其荒谬的。

他的英年早逝,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应该把他的家族遗传性肝病史与他的全身心投入的创作联系起来分析,肝病是主要原因,他的家人就因肝硬化先后有八位亲人相继离世。劳累是次要原因,更多表现在作息混乱,饮食随便,思虑过度,情绪起伏大,抽烟无节制,还有就是为了体验生活,亲自下矿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他对自己越来越差的身体是有警觉的,从1990年到1992年,他就进入了创作休整阶段,也曾到各大医院求医问诊过,后来选择了中医的保守疗法,由于以前对身体亏欠的太多,所以导致已无法挽回,如果他能像现在的广场舞大妈一样,无忧无虑地跳跳舞、唱唱歌,他是不会那么早就去世的,但我们现在不一定能读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伟大的作品了。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说过:“路遥的生命是短暂的,路遥的生命质量是辉煌的,路遥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一位气势磅礴的人,他也是夸父,倒在了干涸的路上!”

(陈忠实在路遥追悼会上致悼词。)

倒在了干涸的路上,这句话意味深长。现在,细细品味,感慨有三。

一、无规律、无节制的创作劳动拖垮了身体。

路遥开始创作、修改《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生活更加没有规律,这从他的创作随想《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书名中便可想见。1987年春夏之交,他每天将自己关在一间黑暗的“牢房”里,昼伏夜作,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与世隔绝,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超强度的劳动之后,营养又严重不良,常常以一碗羊肉泡馍或几个干馒头充饥。长期无规律、无节制的创作劳动,终于使潜伏在路遥体内的乙肝病毒提前发作。

二、家族病史——乙肝

路遥母亲马芝兰老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路遥去世后,他的几个弟妹都被查出患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肝硬化的患者在肝硬化代偿期,首先需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二是要卧床休息,多吃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便吐血了,按照路遥当时的地位、名望(《人生》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完全可以停下写作,去调养身体。但天生性格要强的路遥没有那样做;恰恰相反,路遥却选择了“隐瞒病情”。


(路遥手稿)

路遥病逝后,好友白描说:“要强的心性成全了你,也毁了你!”

三、为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和面世,路遥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打击。

打击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稿后,先是《当代》 退稿;后又被作家出版社定性为写作手法与时代潮流不合拍,属老一套的“恋土派”。 ;再到北京研讨会上,专家们的全盘否定《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这三次打击,对于身体已经报警的路遥来说,加速了他的病情恶化。



打击二:《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完稿后,路遥托人将稿件捎给《花城》 ,可是,《花城》的编辑们鉴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发表后,评论家批评声四起的现状,未能再连载第二部。这对路遥又是一个打击。路遥在给好友的信中谈到此事时,说:“我无力再做其他艰巨的思考,整天像白痴一样呆坐着,或幽灵一般在城墙下徘徊。”

优秀作家路遥英年早逝,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他在《人生》小说和电影取得巨大成功后,选择到处接受鲜花和掌声;选择休闲娱乐,调养身体,那么他的乙肝病情或许不会那么早地发作;如果他选择不再创作《平凡的世界》,便没有那么多的批评和非议。

一位对历史负责任的作家,一位俯身为百姓代言的作家,一位有担当的作家,如此早地倒在干涸的路上,让人扼腕叹息!

(路遥拖着病体下煤矿体验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