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目前,設計基於真實情境的學習任務已成一種國際性教育設計趨勢,越來越多的老師也意識到它的價值並付諸教學實踐。其中“新教學支持系統”高中語文核心成員、江蘇省特級教師孫晉諾老師就是積極實踐者之一。今天分享一則孫老師設計的抗疫作業,並附上部分學生的作品,希望對廣大師生疫情期間真正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有所啟發。


培養人的教育不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每天都有上百人因這場疫情離去,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在為趕走病毒而拼命工作,每天也都有種種人性的醜惡在疫情這面魔鏡面前暴露出來,在這樣的關口,我們應該讓中學生站到疫情的風口上去,去看去聽去想,去建設自己的靈魂,因此,“停課不停學”的要義恰恰是從課堂走出來,依靠網絡,居家而走入社會,居家而進入疫情前線,居家而觀四海風雲,這才是教育應有姿態。


讓學生看到真實的社會場景。我們一直習慣用書本知識來教育學生,把教育用知識識記的方式來完成,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陶行知先生讓生物老師把課堂開到野外去,這是多麼偉大的教育改革,過了一個世紀,我們卻反其道而行之,面對如此疫情,我們卻要把學生鎖進“網絡課堂”,這真是天大的笑話。另外一點,也值得注意,我們給學生講解疫情知識,也不如讓學生直接去親歷疫情親歷社會更重要,因為,教育緣於情感的發生,沒有內在情感支撐的教育是蒼白的,也是無力的。


要讓學生成為社會問題的思考者。我們在這段時間反覆提一個詞“擔當”。擔當精神是怎樣形成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看透了歷史的真相,明瞭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建立了正確的社會價值觀之後自我教育的結果。據報導,張家界有衛健委官員為躲避疫情攜全家出國遊,雖然身居官位,天天“學習強國”,最後不還是跑了嗎?這哪裡還有什麼擔當精神?連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都算不上了,應該說是野蠻的利己主義者。這樣的結果值得我們沉思。我們應該讓學生去思考天下大事,讓學生去思考嚴酷的社會現實問題,我們應該讓學生體察社會矛盾之所在,讓他們以一個社會主人翁的角色來研究、評判社會現實,才能培養他們熱愛國家建設社會的思想。


為此,我的疫情作業之三是這樣設計的:


“就不戴,你誰啊!”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在國難當頭之時,維護防疫制度,人人有則,出門戴口罩,既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對他人安全負責。可是,網上不斷出現這樣的新聞,一些女子因不戴口罩與商場門衛、社區保安發生衝突,甚至有的還翻身跳河。這些人當中有的是醫院院長,有的是富家小姐,有的是平民百姓,分佈區域全國各地都有。他們的理由是“不想戴”“就不戴,你誰啊!”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請你以媒體記者或主持人的身份發表評論,表達你的觀點。

要求:題目自擬,能依據事實分析,見解獨到,觀點深刻,鮮明,對社會大眾有啟發,有利於提升社會大眾的整體素養。長短不限。切忌,人云亦云,說空話套話,不動思維不動腦筋,徒浪費時間筆墨。


優秀作業展示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揪揪這些人的病根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2)班 陳沁悅


針對這些人不戴口罩的原因,我想,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認為戴口罩沒有切實的必要,盲目自信,不能準確對災難的嚴重性進行定位,以事不關己的心情和態度自居。2.出於心理上的牴觸和不接受,不肯接納新的要求。3.對監管人員的普通身份不屑一顧,自認為其地位不能對自己造成威脅。4.想找一處地方釋放久在家中的煩悶之情。


有這四種原因的出現,或獨立存在,或成對出現,下面簡單進行分析。


發生的主要地區,我發現,其大部分在教育匱乏、消息閉塞的地方,因為交通和信息閉塞,地區偏僻,人口流動性少,傳染率低,所以這部分人就認為政府有些過於的小題大做,聚眾打牌,不戴口罩的事情也已屢見不鮮。其病根,就源於其生活環境對其意識形態的影響,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是其最大的弊病所在。對這部分人,只要將病毒的傳播速度之快,範圍之廣告知,想必定能有緩解不戴口罩的情況。


心理因素,也是造成此結果的重要因素。就拿最普適的情況來講,大家生活的小區裡,門口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形形色色的志願者。有的對人口的出行進行管控,有的對往來的物資進行監管,還有的拿著高音喇叭進行宣傳報告,這些都已十分常見,成效也已十分顯著。然而每天爭吵的事件仍在不斷髮生,這究竟是為什麼?心理上的不接受以及對管理人員的不屑一顧,是其拒絕戴口罩的重要原因。“你誰啊!我出門要你管!”“我年紀大了,你拿我怎麼樣!”諸如此類,皆是在怒氣沖天的爭吵中進行的。聽來聽去,大家似乎都將每天憋在家中的怒氣傾置到了管理者的身上。想來也是,春節的熱鬧沒了,出行都受到限制,人傳人可怕地蔓延,在家中的煩悶已轉化為怒氣,任誰也拉不回來。其實,大部分人都是知理的,不過是想找地方撒撒氣罷了。當然,也不乏有部分是因為不尊重造成的。比如位高權重的院長,家裡有錢的富家小姐,帶了濾鏡看人,以一種直線性的思維認為從前這些普通老百姓沒法管他們,即使災難來臨,照樣不行。顯然,只是內心的優越感和等級觀念在作怪,幾千幾百年前的等級觀念,還害人不淺啊!我想,對這部分人恐怕也只有讓他們嚐到失去令他們驕傲的資本,淪為一個普通的百姓,才肯好好接受管理吧!還有最後,也是最不能令人理解的,翻河自殺,其心理已經達到一種扭曲的程度,任十架飛機想必也拉不回來吧。細探其原因所在,想來必止於是家中吵架,情感受挫等未知因素,借不戴口罩一茬,既抒發了自己對社會的不滿和怨恨,又解決了內心的抑鬱和痛苦。但終其所在,不列為可控範圍內,僅以此警示當下的快節奏社會中的人們,勿意氣用事!當三思而後行。


教育不當,冷眼旁觀,拒之不受,居高自傲,意氣用事,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的文明和倫理,都被這些人拋之腦後。你們,丟盡了中國人的臉!救救你們的病根,實在病的不淺。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這是怎麼了?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2)班 唐鐵峰


疫情依舊在蔓延,此時正是國難當頭之時,也正是人人奮起、眾志成城之時,而每個人可以做到的、最簡單的事,就是保護好自己,這是對自己的負責,也是對他人的負責,對國家、社會的負責。但是,卻依舊有人在逆時代的大流而行。


想要保護好自己,把最簡單的事情做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出門,即使要出門也一定要帶好口罩。可是有的人卻並未如此:“不想戴”“就不戴,你誰啊?”像這般的言語,出現在了全國各個區域,並且,在這些人當中,有的是平民百姓,有的是富家子弟,更有甚者,是醫院院長。這些人,包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他們有的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的卻是正在接受精英教育乃至是已經社會精英的存在。面對這樣的景況,我想我們不得不好好深思:這是怎麼了?


有沒有接受過教育,現在看來似乎不關緊要,但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缺少了什麼?沒錯,是教育,是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來看看這些人發出這樣的言論的根源,就在於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並沒有強烈的、明確的家國觀念。所謂的家國觀念,是一種正面的“愛國”思想。“愛國”並不是口頭上的泛泛之言,而是最能夠在國家關鍵時刻體現出來的一種對國家、對社會進行維護統一、構建和平的行為。這是對人的一種思想上的建設,如果沒有這樣的對思想上進行一個長期的建設,那麼,就會變得像那些不想戴口罩的人一樣,自私狹隘,以己為中心而不顧整個大局。如果想要把這樣的建設落實到位,教育就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方法。


但是,那些受過了高等教育,成為了社會的精英的人,又為何也是如此的自私狹隘呢?因為除了高等教育,他們還會受到其他的教育。這些其他的教育,出現在高等教育之前。高等教育,其實更注重的是一個學術理論上的再拔高,而一個人的思想塑造則更多的是由這些其他教育來完成的。這些其他教育,就包括了家庭、學校、社會。


家庭,不論貧富,如果一個家庭對它的子女溺愛、有求必應的話,那麼必然會使孩子逐漸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學校,如果一味地追求教學、重視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其實是失敗的,在高強度、高壓力的競爭環境下,最後所培養出的也只是自私自利、難以對國家社會起到作用的人。社會,如果社會的輿論導向不斷轉變,模糊不定,甚至向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在社會的薰陶之下,再優秀的人才也只會被埋汰。所以,教育並不應該只侷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教會每一位學生如何做人。學會了做人,才會學會回報社會、國家。


在疫情之下,社會似乎更加浮躁了,人心似乎也隨著一日又一日的囚禁從最初的惶恐變為焦急,這些言論的出現也正是最好的證明之一。“就不戴,你誰啊?”我是誰?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自己是誰,明白你所學的知識最終都是用到何處,明白你我都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明白你我的肩頭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20年2月14日寫於太倉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可怕的價值觀偏差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2)班 秦舟舟


近日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盛行,一時間人人自危,疑似病例在不斷增加,確診病例也在逐漸上升,一天便有幾千人的數目在增加。為了預防病情的擴散與進一步嚴重,很多人都自覺地響應,安守在家中,即便出門,那也是戴好了口罩,做好了萬全的防備。


然而,在社會上卻總有一些人,要與社會背道而行,就像“叛逆期”的逆反,越讓他做什麼,就偏不做什麼,大有不撞南牆不死心的固執,與人死扛到底。這些人不論長幼,不論身份,不論場合,不論大眾的感受安危,只會為自己考慮,有時新聞上所報道的消息,所引起的爭執的開端,無疑就是出門不戴口罩,與人口舌相交;到了疫情監測點卻不配合測量,花招百出,被抓住了又是一場言語爭鋒。


“就不戴,你誰呀”


常常這一句話被這些人所掛在嘴邊,配以或怒髮衝冠,或鼻孔朝天的神態,與公眾人員推推搡搡,甚至當面吐唾沫,猛烈咳嗽。同時也令人疑惑的一點是,這些人完全不怕公眾的眼光,人越多反而越起勁,同時又是對執法人員的貶低抹黑。“憑什麼”“你是誰啊”成了他們的口頭禪。


他們情緒比一般人來的激動,同時又顯得無理取鬧,撒潑打滾。然而在事發的當場,又感到氣焰沖天,總有一種我最厲害,我最正義,我最能說的錯覺,感覺社會上的所有人都對不起他。


這樣的人標準的特點就是自認為的理所應當。


他們認為醫護人員就應該去疫情嚴重的地區救死扶傷,而自己就應當在安全的地方無所事事,一旦自身受到了牽連,比如要例行檢查了,與他所預期的不一樣了,這一種幼稚的對所有事的控制慾就迫使他做出一些舉動去打破這些束縛,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所有的人就應當這樣安排,一旦牽連到自己也進入了被動的局面,這就使得他們受不了了,尤其是在受到了教育的時候,他們會特別反感人們話,認為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憑什麼管這麼多事。


而一旦涉及到社會道德層面,對於他們的衝擊就更大了,因為正義的事情他們也懂得,他們有的在內心也是承認自己是錯的,但是為什麼就是不願鬆口呢?


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被放在了社會的對立面上,就像被審訊的犯人,受到大眾的目光一樣,你們為什麼要這樣看我?我不就是沒戴一次口罩嗎,以前我有可能就是戴的了呀,我以後也就是可能會戴的了呀,不就是這麼一次嗎?我又沒生病呀?為什麼一定要檢查呢?為什麼就不能通融一下呢?這一種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的能力被他們歪曲了使用,也正是這麼一種僥倖心理,正是認為社會的“不公”,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的人總覺得社會對她是有所欠缺的。


而這種感覺在如果他們真的感染上的情況下,更是到達了巔峰,他們更會強詞奪理起來,你們不就是執法人員嗎?為什麼當時沒有做好預防的措施,要你們有何用?怎麼當時就沒攔著我呀?此時的他們對於社會的感情完全變了味,認為自己的不幸就是在人們的“另類”的眼光,“不公”的的待遇之下的產物。人們最悲哀的地方,就是會懂得後悔。有的人會因此改正,有的人就像點燃了的火線黑化一路到底,於是便又衍生出一派報復社會的人,認為就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曾經看過許多新聞,比如偷偷往兒童飲品上吐口水,往電梯按鍵上塗抹感染物。再給予自己痛苦的同時更是向外傳播。


他們大部分不是幼稚,不是無理,不是不懂人情,更多的是價值觀的偏差,他們會自己把傳統道德的歪曲,形成自己的思想。

2020年2月14日寫於蘇州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就不戴,你誰啊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2)班 紀君楊


口罩,作為病毒的把關者,也是人類在這個危機的時刻能為自己做的最有力的保障。可謂是在默默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可是,居然會存在一些人不想戴口罩,在網上隨便找幾篇關於這類報道的新聞,十有八九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這些人明明是易感人群,卻最不願意戴口罩,這是有原因的。他們認為“時髦”。


多年的西方文化的滲透,也讓張揚自己的個性,我行我素,成了一些人的信條,這些中老年人,由於信息不能及時接觸以及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他們對於新進的外來的文化,因此並不能很好的把握其中的利弊。他們一味的消化對人權自由的錯誤認識,認為自己幹什麼都沒人管得著。甚至,蔑視街道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老太太,質疑警察,捍衛自己的所謂權利,例如“法律不禁止的就是我的權利”,成了一種時髦。


當然,沒有法律要求人們此時在公共場合必須帶口罩,因此警察和值班人員的勸誡,對一些人來說,就成了耳旁風,甚至成了對自己正當權力的違法干涉。他們這種人,正好生長於祖國對人民懷著滿腔的熱誠,抵制外來文化,和人們改革開放,對外兼併包容的間期,也可以稱之為一種矇昧時期,他們對於外來文化認識的不多,卻因為外國的經濟發達而堅定其是正確的。所以會在他們所瞭解的隻言片語的自由人權上加上一些自己獨特的中國化見解。從而導致這場鬧劇。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就不戴,你誰啊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2)班 李世博

隨著新冠肺炎的爆發,從武漢衛健委主任唐志紅的不作為,到昨天剛過去的新增14840例引得網上一片軒然大波。不得不感嘆這個社會,即使每個人都在家裡卻也能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這個世界,很多時候這個世界不缺信息,而是缺好的信息,我們所要追求的也是這一種選擇信息的能力,與一種發掘信息之下更深層的東西的能力。其實這次爆料出來的新鄭醫院副院長不願戴口罩,是一個特殊又普遍的事例。


其實為什麼說它特殊呢?因為我在這一代人的視角是很難理解他們有什麼蠻橫的權利的,時代不同的人,看待事情的態度也不一樣,接觸的媒體也不一樣。


時代觀念的不同是主要的原因,其一,相對於疫情,更重要的是過年,是走家竄巷。其實傳統觀念依然是根深蒂固的,無論疫情如何,我要回家過年,無論疫情如何,我也要和來自五湖四海的親戚吃個團圓飯,一起徹夜長談,你有見過去拜年還帶著口罩的嗎。


其二,不在乎,不在乎自己,也不在乎他人。有的是無知產生的不在乎,他不知道病理,不知道如何防護,不知道戴口罩和不帶口罩的差別有多大,不知道病毒的傳播形式,不知道自己的不注意是對他人的不負責任,所以這一類人更偏向於老年群體,對於接觸媒體較少的人尤其是這樣,他們封閉,所以無知,因為孤獨,所以企盼過年。有的是倖存者偏差,有的長輩說著我們零三年非典也沒戴口罩也照樣沒事,但這樣的想法是片面的,他們只看到了他們沒戴口罩沒被傳染,而沒看到那些沒戴口罩而被傳染的,他們可能認為我拜拜菩薩,神靈便能保佑我,可是他們又是否看到了那些信奉菩薩也依舊被傳染了的呢?


第三種,僥倖心理,他們總覺得從湖北大老遠傳過來我怎麼可能碰的到,十四億人兩三萬個人,大多數在醫院裡,算遊歷在坊市間的有個兩萬個那也只佔總人口的一萬分之一多一點,我一萬個人裡面才遇到一個,而且大多數都在湖北,我再這麼遠的地方要是遇得到我都可以去買彩票了。這種思想是大多數不戴口罩的人的思想,其實這種思想很正常,人對於一個隱患,但是發生的概率很小的時候,儘管做一件很簡單的事就可以避免的時候也不喜歡去做。其實如果把這種情況反過來就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告訴人們,如果每天戴口罩打卡,有一萬分之一的概率會中一百萬,那麼大多數人都會樂此不疲,儘管概率是一樣的,但是人面對損失抱有的態度是消極的,面對獎勵抱有的態度是積極的。比如說現在的遊戲也是以這種人類行為作為基礎,以開寶箱這樣小几率高回報的讓玩家不斷的一遍又一遍的刷副本浪費時間。


還有一點就是社會責任感的問題了,其實這次疫情不帶口罩跟你在公眾場合亂丟垃圾是一個道理,他認為就他一個人丟一會兒保潔就收走了,就他一個人不帶口罩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從集體角度看,如果所有人都不戴口罩那國家還怎麼控制,所以這樣的一個人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而且在現在這個輿論壓力這麼大的社會下,別說一個副院長疫情不戴口罩了,在地鐵上吐個痰都可以讓你接受全網的抨擊,所以做出這種事情的人是不怕這些謾罵的嗎?那他們臉皮一定很厚。

20200214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論疫情之下人們的公眾意識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2)班 易天浩


人民日報在2月12日刊登了文章《共同擔當使命 淬鍊文明之光(和音)》,其中指出疫情的防控與人民群眾的力量休慼相關,我國只有舉國行動,上下一心,全力應對,才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已久,大部分人民已經意識到疫情的危急程度,自覺聽從政府的指揮和安排,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可仍有少部分人我行我素,將這次的“國難”當做兒戲,缺乏當代我國社會必須的公眾意識和素養。就比如最近常有的新聞,女子不願戴口罩與門衛保安發生衝突,其中,甚至還有醫院院長帶頭違反政府規章制度。


淺析其中的原因,無非是那幾個。有些人認為自己抵抗力好,沒有病毒,也自然不會傳染給別人;也有人不知本次疫情來勢兇猛,平時不戴口罩習慣了,一說要戴,便不習慣,嫌麻煩等。


這些狂妄的“自信”,在這場戰役中是萬萬要不得的,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人民群眾需要的是“公共性”而非“個性”。曾有人以“個性”和“主體性”的解放來嘲諷“公共性”,消解公共意識,狹隘地認為和強調“公共意識”就是壓制個性和主體性,這種說法就是在曲解公共意識的具體內涵。在平時的個人生活中,可以適當的彰顯個人的“個性”,可到了危急的關頭,到了齊心協力共進退的時刻,這種“個性”便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自利表現,為萬眾所厭棄,成為抗擊疫情路上一顆“鐵蒺藜”。


在嚴峻的形式下,戴不戴口罩在“公共性”的指引下不再是個人自由,個人私事,自己的旅行史,接觸史也不再是個人隱私。轉變自己的“公私”觀念,培養自身的公眾意識,在當今形勢下勢在必行。

2020年2月14日寫於蘇州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你是誰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4)班 姚語涵


今天是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朋友圈中卻流行起在花束中塞口罩這樣浪漫而無奈的慶祝方式,不得不說,當代的年輕人在追求潮流開拓先進的路上,意外地注意起了保養自己的身體。確實,身體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然而,在國民大都穴居在家安心度日的情形下,還真的出現了一群“無所畏懼”的“管你是誰”黨,他們依然在地下車庫聚集,在私人麻將館搓牌,在大街上不戴口罩我行我素地遊蕩。面對這樣一群人,面對他們“你是誰啊”的叫囂,我只想對你說:“我還真不知道你是誰,我也管你是誰。”


2月13日晚間,蘇州的新聞夜班車節目報道了蘇州吳中區某小區內發現一起聚眾打麻將事件,場所內大多是戴著口罩的老人,但麻將館的老闆卻沒有戴口罩。警方到達時,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許多老人立馬跳出來說我們只是看看,沒有在打。警察說:“病毒找上你的時候會知道你是在打麻將還是看麻將嗎?”麻將館的老闆不以為然,被處以五日行政拘留。從這起事件中看,大部分不聽規勸的人都是老年人,你可能會說:“國家下了不許聚集的通知,可能是老年人消息不通呢。”首先我要告訴你,這樣的事件絕不只在老年人,2月12日一返上海女子不戴口罩還向工作人員撒潑大罵,類似這樣的事網上一搜比比皆是,並不限於一個年齡層的人。其次,不從客觀條件分析,僅僅從他們的主觀心理來看,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也麻木自私至極。


第一是他們沒有科學知識的支撐,但凡願意自己學習一點關於新冠肺炎的知識,他們就知道不戴口罩就出門接觸人有多麼危險,感染的風險有多大。第二,這群人心裡都裝著比海還大的自信,浩瀚不可估量,甚至可以說是封建而頑固。我曾記得有網友說自己向母親介紹新冠肺炎有多厲害時,他的母親不以為然,認為該來的總會來,有些事就是命運躲不掉,執意不肯戴口罩,這是把命交給了運道。還有的人卻相反,認為怎麼著這麼個稀罕玩意兒也不會到自己頭上,拿自信蓋住了自己的嘴。這樣的人對自己不負責,更可惡的是對自己的家人,對自己身邊的人也不負責。他們有沒有想過倘若自己得了病或許家人也會受到牽連?看上去他們的主觀色彩很濃,實際上他們是最冰冷不過的意識傀儡。


自以為是是當代社會很多人的通病,讓人寒心的不是有些人不在乎自己的健康,意識思想愚弱的國民,不值得半分心疼和憐憫。很多不戴口罩的人彷彿把自己穴居多日的家當作了紫禁城,把自己懷裡刷壞的手機當成了皇帝的玉印,把自己當成了高高在上的天子一般,覺得不讓他出門是委屈了他,覺得社區上門為他服務是理所應當,更有甚者嫌工作人員煩這煩那兒侵犯了他的權利。我不戴口罩是我自己的事,你都不認識我憑什麼來管我?到了如今這樣的地步,還沒有認清自己應當是履行自己安分守己,有貢獻做貢獻,沒有貢獻安心生活的義務。這樣的人他連愧對社會都不怕,他會害怕那區區的病毒嗎?所以他才敢扯著喉嚨對你放肆:“你是誰啊?!”工作人員規勸是他們的職責所在,但我真心的認為,去叫醒這些裝睡的人,不如自己多睡一會兒!


人民拿你當親人,你視人民如仇敵。有工作人員很無奈地說道:“我們不是要罰你,我們是在救你。”一字一句清楚明白,卻怎麼也講不進有的人心裡。我想,光明之路必將是人人自我鋪設的,就像沒有疫苗之前的黑夜必須每一位患者自己熬過去,別指望別人來救你,你才是你的上帝,你才有能力重塑你自己。你可以不知道讓你戴口罩的人是誰,但你要明白你是誰。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生死與人性的反思

蘇州中學園區校高一(4)玫 何旭景


在百度搜索框中輸入不戴口罩,立刻跳出“不戴口罩的院長”“不戴口罩的女子”類似的很多備選項。在疫情橫出的當下,上熱搜的不是中國齊心協力共闖難關,卻是這些給社會帶來負能量的行為。今天,我們應當反思。


明知道病毒面前的我們手中沒有武器,腦中暫無作戰方略,明知道病毒面前,武漢一度陷入大眾恐慌,明知道整個中國都正烏雲密佈,甚至連世界,在它的面前,也只能選擇隱忍。明知道有這麼多明知道,為什麼還要在恐懼死亡的人群中做自認為的“最特別的存在”?


人們啊,醒醒。這不是展示你的個性有多鮮明,人設有多獨特,後臺有多強大的時候。也更不是你譁眾取寵的時候,當不戴口罩的你作為反例被公開在網絡,配文“就不戴,你是誰啊?”,只會讓抗疫於一線的醫護人員感到心寒,讓正經歷病痛的病人感到無望,讓外網有更多散播民族不團結的機會,當所有人都被恐懼的陰雲覆蓋時,你還能“面無遮攔”淡定自若嗎?


在微博上看到很多評論,有提到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裡寫的話:“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當然,時代不同、背景不同,我願意相信這種不負責任不可理喻的行為只是少數,但它卻真實地在這個所謂和平美好的社會發生了。關於“人性”的討論在各種不同的時期都會產生,其實現在,我並不偏向大人口中的大多數美好了。我說“人性之惡”但沒刻意強調“人性本惡”,我沒說“人性本惡”也不代表我相信“人性本善”。人性,或許因人而異吧。只是生命面前,每一件事都在拷問人類的道德。而道德在活著面前,會變成什麼樣,就是一個人的人性的最有力的體現。


我不覺得新冠病毒無敵,因為我堅信強大的責任心可以面對一切,一切無人可擋的險阻,我堅信眾志成城終可以成就心中所期,所期皆可待。但是我的確認為有病毒更可怕的存在,是人們不負責任的那一部分行為,是人性。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寫道: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前者多麼美好,滋養著萬物生長,後者又是多麼深不可測,不堪入目呢?我不知道,但人性之惡很大概率我會低估吧。


戴口罩這種為了基本健康的保證而採取的最基本的個人防護措施,在疫情面前居然還會被多次公開警示大眾。請清楚,你不是在為了誰而戴,不是提醒你的警官,不是面前的攝像頭。只是為了你所生存的這個地球,這個國家,以及排除種種大壞境後的那個小小的你自己,那個病毒面前最無力反抗的自己。請清楚,你屈從於病毒的那一天,是戴著口罩的醫生來盡全力保護你最後的生死。請清楚,他們的確不是誰,完全可以撤下擋在你與病毒之間的防護欄。


生死與人性的權衡,是中國人無論在古時,還是封建社會,還是現在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時代,都要進行不斷的取捨與思考的,是整個社會與國家都需要反思的。


戴上口罩吧,這一次,是為了你自己,是對世界安全的負責心體現。

2020年2月14日寫於家


案例|基於真實情境的寫作任務:讓中學生站在疫情的風口上

今日話題:

看了孫晉諾老師給學生布置的抗疫作業,看了學生們的各抒己見,你有什麼感想?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