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一)初到贾府时,黛玉只有六七岁!亲娘刚刚过世,她算是孤身一人,千里迢迢投奔外家。

再加上,黛玉与贾府众人,是从未谋面的!对黛玉来说,贾府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别说古代,就是现代同龄的孩子,即便再熊,这种情况下,也肯定会收敛束缚着!

这与自卑无关,这是人的正常心态!


而黛玉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维护的恰是家族和自己的尊严。“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

这种“唯恐”和“耻笑”,只会发生在差不多的门第间——“还说什么书香门第,第一次来就坐了舅舅的座位,连个高低都不知道”

换了出身贫寒的岫烟,她是不会害怕奴才们耻笑的!尽管她在贾府,也一样处处小心谨慎!她宁可当了小棉袄,也不敢短了奴才们的赏钱。这里,她怕的不是“耻笑”,而是当面“尖刻”。

以她的聪慧,在入府那一刻,恐怕就知道:耻笑是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的,连贾母都说自家奴才“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以她的家庭条件,她怎么做,也做不到“富贵和体面”啊。

所以,她只管在冷天里换了夹的,把那棉衣去当几个钱。如果不是宝钗及时发现,奴才们的耻笑,怕就随之而来了——“看看邢姑娘,她穷的连棉衣都穿不起了”!

大雪天里,她也只管穿她的灰旧衣裳。平儿怜惜,还要说她“拱肩缩背”。(以岫烟的心境,怎肯拱肩缩背?怕是比平常还要挺直几分呢)那些“富贵心体面眼”的,又会怎么说呢?

即便穿上了凤姐儿的避雪衣,她也避免不了被耻笑。只怕一下雪,奴才们便会指指点点——“看见那件衣裳了没?那是咱二奶奶的,看邢姑娘穷的没衣裳穿,这才给了她一件”……

这些耻笑,岫烟不是不怕。否则也不会“白给别人钱打酒吃了”。但以她的家庭条件,她怕不起!所以她只能撑着“不怕”!从“能着用”到“小棉袄”到“玉佩”,她都讲究不起,她只能“拱肩缩背”凭人笑去!

(写到这儿,便由不得想起宝钗,她对岫烟的多次资助,都是小老鼠搬粮一般静悄悄的。不管你喜不喜欢她,单就这事来说,那是一个很温暖的姑娘!)

再说黛玉!她“唯恐耻笑”,所以“小心在意”。是因为她知道,只要她行为上不出错,别人便耻笑不着!

这份底气,从哪里来?自然是家庭。以她林家的门楣,别人只有尊重的份。即便不仰望,那也是平视,万没有低看的道理!所以她愈加要自重,不能在行动上,给了人家耻笑的把柄!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二)在贾府周旋了一大圈,这才到了吃饭的时间!难得这小小年纪的姑娘,一丝疲态都不肯露。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吃,早已经形成了文化的一种。

黛玉是姑苏或维扬地界成长起来的,与贾家相隔千里万里。这饭桌上有差异,不用想也是知道的!但究竟差异在哪里呢?黛玉可就猜不出来了!

所以,她只能打起精神,先暗暗观察别人,再稳稳当当依样行事。这,恰是出于大家门楣的聪慧啊。

刘姥姥活了大半辈子,也不可能有这份见识。对于凤姐儿赏的那一桌客饭,她只管咂嘴咋舌的吃个肚凸。不是她老人家不聪明,而是候门的文化礼节,她无从知晓,无知者才能无畏!刘姥姥是庄户人家的本色,黛玉是书香世家的谨慎!

这份谨慎,就能说明林家不如贾家多矣?难道贾家饭后立即吃茶,就比林家“饭粒咽尽再吃茶”高贵流行么?

自然不是!在黛玉心里,肯定是自家的习惯更高明。只是,入乡不得不随俗!一句“少不得一一改了过来”,写明了黛玉的无奈和不适,小心和谨慎。这,也恰恰是大家女儿的风度修养!

上门做客,自然是来之安之。要有多猖狂多粗鲁,才能要求主人随客愿哪!这种饮食习惯是无高低之分的!不过是天南海北的差异罢了。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说到这儿,忍不住插一句。为何贾府跟贾敏几年没见面呢?是贾敏与娘家有嫌隙吗?非也非也!不光是黛玉,宝钗兄妹,也是第一次与贾家王家见面啊!古代没有飞机动车啊,来往全靠车马劳顿。多少远嫁的女儿,终其一生,都再见不得娘家面呢!

两家数年不见是真。但林家跟贾家关系相当密切。林如海对贾雨村说起两位舅兄时,那完全是自家兄弟的口气!对贾赦贾政两位舅兄的性子,林如海也是了如指掌!再看贾政,对贾雨村一无所知,如何能一见面便待如上宾?还不是因了妹婿林如海!对他极其信任看重,这才能爱屋及乌!

还有黛玉,虽然素未谋面,但对贾府众人,都是很熟稔的。听一个名儿,便知其人其性其来历!可见贾敏与娘家,书信来往是极其密切的!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三)欲知林家门楣是高是低,那还得从黛玉的见识上来分析!

六七岁的孩子,初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通身的气派,能让贾府众人都挑不出一丝错处。这绝不是仅靠聪慧就能做到的。那是从小的教养,和生长环境的历练!

路过宁府大门时,黛玉只在轿内,隔着纱窗看了一眼,便能断定“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拜见贾赦时,刚随邢夫人进了“黑油大门”,黛玉仅凭“度其房屋院宇”,便能断定“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拜见贾政时,黛玉只见那正房厢房耳房走廊等格局,“便知这方是正内室”……

更别说那礼节应对言谈机变了!邢夫人“爱惜赐饭”时,黛玉笑语嫣然,不徐不疾的几句话婉拒下来,邢夫人又理解又熨帖,笑着送到了仪门前!

王夫人让座时,黛玉瞬间便“料定是贾政之位”,且瞬间便有了应对之法——“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三相邀,黛玉的应对是“方挨着王夫人坐了”!

……

这一大圈走下来,哪里是小门小户能有的见识?且那“不俗的言谈举止,自然的风流态度”,哪里又有一丝半毫的自卑在内?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四)黛玉常听母亲说的“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里的“不同”,应该是指奢靡的生活吧!在对吃喝玩乐的讲究上,别说黛玉,薛姨妈都咋舌不已——“府上都想绝了,一碗汤……”

其实林家门楣的高低,根本不用讲这么多!只看贾敏的身份就足够了。贾敏跟元春一样,都是贾府备受宠爱的嫡女!元春是用来做什么的?是送去宫里为贾府谋利的!贾敏的婚配,自然也是一样。诸如“爱情”“自由”什么的,根本不用想。以贾敏当时的身份,她跟林如海,绝没有婚前相见的可能!他们的婚姻,只能是政治联姻。贾敏是在贾府最鼎盛的时期出阁的,林家的门户,可想而知了!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五)几天以后,黛玉对贾府上下都熟悉起来!对于贾母“饮食起居一如宝玉”等诸般抬举和怜爱,黛玉一概坦然接受,没有感激涕零,没有忸怩不安。对于某些奴才及赵姨娘贾环等“举止荒疏”之人,只管随着心意不理不睬——“要是那林姑娘,她看也不看我们一眼”!这说明了黛玉单纯真实,不肯对世俗虚以委蛇。但,也说明了黛玉的底气。她根本不用像岫烟那般,宁可委屈自己也要讨好奴才们!那时,林如海还在世,她的腰杆子硬着呢!

再之后,父亲过世,黛玉的心境,也不一样了!但从始至终,不过是感叹身世飘零,从来没有因家境自卑过!而“一刻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贾府,翻来覆去,也只能闲话黛玉幼时的性子,及当下的吃穿用度。对其出身,却一句也是挑不出来的!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细究起来,在贾府“留心在意”的,又何止一个黛玉啊!岫烟不必说了。宝钗的“品格端方随分从时”,那是从“藏愚守拙”而来的。一个“藏”一个“守”,说尽了宝钗的“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只不过,黛玉维护的目标是自己内心的尊严,宝钗努力的目标是贾府上下的满意!放在现实中,任何一个寄人篱下的聪慧女孩,大概都会努力做到两者兼顾吧!

“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恰说明了林家门第高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