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談潮劇唱片歷史(上)

潮劇老唱片的錄製年代,因為原始記載太少,現在大部分無從查考,潮劇的第一張唱片究竟是在哪一年錄製的也無從得知。

二十世紀初,汕頭潮音大白字班旦角孫俊烈在隨班往東南亞一帶演出時,曾接受東南亞唱片公司聘請,演唱《蔡伯喈認像》的趙五娘,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潮劇唱片歷史記錄。

當年灌錄的《蔡伯喈認像》大概在1907年,而當時唱片問世也僅有十餘年。1878年美國科學家愛迪生製造第一臺留聲機,世界便有了聲音錄放技術,20世紀初葉唱片與唱片機傳入中國。可以說,當時潮劇灌音與世界是同步的。

細談潮劇唱片歷史(上)


但是,由於潮劇屬於中國地方性戲曲,在國內於20世紀20年代前尚少被聘灌音。

原來的中國唱片,大多是由外國公司委託代理洋行先行在中國灌音,然後在國外加工成唱片,再返銷中國。受條件限制,唱片公司大體立足上海周邊,而唱片的內容,也是中外雜陳,有本土戲曲,曲藝及各地小調。但主要以京劇及一些在上海比較受熱捧的地方戲曲為主。所以在此時期,潮劇唱片傳世較少。

現存20年代的潮劇唱片,有汕頭鄭志偉先生收藏的《金蓮戲叔》,這是1927年德國高亭華行唱片公司為潮劇老無華興班所灌錄的。

細談潮劇唱片歷史(上)


還有新加坡方玉麟先生收藏的老旦唱的《光三姑》,這是1928年為老三正順香班所灌錄的。

1930年,以上海作為全國唱片中心基地基本形成,潮劇戲班這時才較大量被請灌音。

大約戲班有:老正天香班,老怡梨春班(分別有潮陽,揭陽二班),老三正順香班,老賽寶豐班,潮音中一枝香班,老源正興班,老寶順興班,老賽桃源班,老玉梨春班,老梅正興班,老中正順香班等,總曲目不下400個,其中老三正順香班,老賽寶豐班和老正順香班灌錄最多。

細談潮劇唱片歷史(上)

當時,被聘灌音的演員大多為名角,如洪妙,柯立正,黃欽賜,翁炳林,陳清泉,陳金泉,蔡龍漢,蔡水木,章成元,莊一鳴等等。

潮劇灌錄唱片多是在戲班到唱片公司駐地演出時而被聘錄,也有些公司把錄音器材搬到汕頭來錄的。

1930年至1933年期間,老怡梨春班到泰國演出,泰國百代唱片公司灌錄了洪妙演唱的《會李後》《辨十本》《田七郎》《卓文君》等。

1934年,老怡梨春班到上海演出由東方百代公司灌錄了《王金龍:雪淚情天》《別店》《鄭元和落難:螃蟹歌》《褒姒亂周:對酒當歌》,《玉柯枳哭墳》等唱片。

1935年,百代唱片公司為受邀來香港演出的老三正順香班,邀請蔡來喜,蔡水木等灌錄《來喜姐》《人道》《漁光曲》等。

細談潮劇唱片歷史(上)

30年代後期,由於歷史原因,戲班凋零,藝人星散,潮劇灌唱片銳減,乃至萎縮。

百代所灌錄的潮劇唱片數量最多,且獨具特色。如在《賣牛開廳》中,開片白是"百代公司請老正香班亞倪醜,林桂蘭唱《賣牛開廳》。

新中國成立後,潮劇進入全面改革。1952年,由源正潮劇團陳玩惜,楊麗卿演唱的新中國第一張潮劇唱片《桃花過渡》灌錄出版。

1957年,廣東省潮劇團於首都彙報演出離京後,到上海作巡迴公演期間,由上海唱片公司灌錄了由姚璇秋,洪妙,吳麗君,吳林榮,黃清城,翁鑾金等演唱的《掃窗會》《蘇六娘》《陳三五娘》《楊令婆辯本》《藍關雪》《槐蔭別》共34盤唱片。

細談潮劇唱片歷史(上)

1956年5月,中僑委在香港成立藝聲唱片公司,出版"藝聲唱片",從此,新中國潮劇唱片多由藝聲公司銷往海外。

1958年,國務院為了聯結海外華僑,搞好國際關係,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中國唱片要大量錄製潮劇唱片"。之後中國唱片公司組織大量人力,物力來汕由汕頭劇改會主持在汕頭海關大院為潮劇作大量的錄音。參加錄音的劇團有1O個之多。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