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作者 | 罗sir

在改革开放之前,文盲一词是形容那些不识字的广大群众。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文盲一词,主要是指代你不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曾几何时,我也一度认为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文盲,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不识字的文盲。但这次疫情,让身在农村老家的我,清楚的认识到了一个现状:中国成人文盲依然存在,且数量不菲。

对于今天很多生活在都市的年轻白领来说,文盲一词几乎从他们的认知世界中离去。在今年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这段疫情,让我在家对于农村对于教育,有了一些更为深入的思考。

在今天,我们很难去相信一个不识字的人,走在大街上是如何去办事的,更不论买票回家这种远距离操作。

但在农村,在四五线城市和乡间小镇还存在着大量的“留守老人”。这类老人到集市买东西、操办事物,从来不会去看招牌上的文字,而是看店内的布置、售卖物。

可以说,这是中国的最后一批“成年文盲”。

但这可能又还不是最后一批成年文盲。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我嫂子,今年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但我嫂子没有读过书,从来没有上过学。这算不算最后一批成年文盲呢?

也未必。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但起码,我嫂子最后自学把字认会了。而一旦会认字了,一个人的潜能就可以无限大;她可以每天下班去图书馆看书,也可以一个人去健身馆锻炼,会认字,这是你进步的第一个前提要求。

会认字,才能看书、从文字中学习知识;你也可以说今天的互联网带给我们全新的语言和视频交互,但你依然不能否认会认字是一个基本面。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你不相信还有人为了一张火车票发愁;你更不会相信身边竟然还有人不识字;当然,还有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苦苦生存的人。

大数法则欺骗了多少人的双眼?

不信?那我们看看数据。

罗sir能查到最近的数据是2010年的。

70年间,中国文盲率从建国初期的超过80%降至2010年的4.1%,学校数量从35.22万所增至51.88万所,教师队伍扩大了1680%,在校学生数量也从0.26亿增至2.76亿。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这意味着,在十年前中国文盲率依然还有4.1%;当然,十年后的今天情况一定会更有所改善。

但你依然不能否认的是,成年人再受到教育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盲率依然会维持在一个百分比,且随着人口的自然死亡而减少。

颠覆认知的事不少,更不要小看成年文盲这个群体的杀伤力。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一、“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那时候中国人大字不识一个的多了去了。而国家也正是那时候开始大力发展教育,改革开放,更是把教育这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

但纵使是春风,也还是有它吹不到的地方。

70后80后普遍还是上过学的,因为那时候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起来了。但在农村,受限于地域辽阔和封建观念,依然存在着许多的文盲。

现在,这部分群体的大概年纪都在65岁以上。

他们几乎没有了再去学习的动力,工作干不动了,农村种种地又根本不需要识字,日常花销简单数字也会计算,那他们还需要读书识字吗?

答案是:需要。

因为这种不良后果,是持久性的。

一:不利社会协和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之前,提起老年人,大家通常都会想到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等等。

但随着互联网的全民普及,大众的视野面也变得更为宽阔。老年群体,慢慢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含义。

一方面,大多数老人的心底还是保留着淳朴和善良;但另一方面,极少数的“老年文盲”们开始了倒行逆施,碰瓷讹人、倚老卖老的社会新闻屡见不鲜。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的呢?

有人说是因为老人孤独,寂寞;还有人说是因为老人缺乏社会普遍的包容和关爱。

但在罗sir看来,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本质问题是缺乏教育。

当然,这个观点在很多人看来是大不敬的。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这话常常用来训诫晚辈,以表示长辈的经验丰富和不容置疑。

但很多人,就是那样走了许多弯路,这是大的历史背景下的个体无力感。

回到主题,社会是需要不断进步的,这个进步应该是不分年龄、不分阶层的。这种进步不一定是追求金钱至上,但精神和物质总应该丰富。

这是有利社会道德风气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

留守老人多,留守儿童依然不少。中国有几千万的留守儿童是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的,这背后透露的是一种无奈。但相比父母抚养,爷爷奶奶抚养的弊端不少。

这种教育,常常就是挂在嘴边的好好读书、听话。这种亲情的确非常暖心,但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更为科学合理。

譬如最为简单的,充分尊重孩子、不要大吼大叫、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选择权等等。

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说过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说的虽然不乏夸张成分,但恰恰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而这一切,都应当是可以改变的。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二、改变、改变、改变

不管“成年文盲”这个群体是老人还是无法接受再教育的青壮年,一个事实是:改变,是人依据环境做出的适应性调整。

这个改变前提是,你得让人看到有利的那面。

在以前,农民都是世代在田里劳作农忙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更多的青壮年选择不再务农,到大城市去打拼。

为什么会做出这个改变?很简单,因为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告诉你,去大城市打工比在家里干农活来钱快多了!

如果,有人告诉你,摆脱文盲就能成为百万富翁,那你会做出这个改变吗?这恐怕也是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

yes,I do.

但恐怕没人会向你作出这个保证。没人能保证知识能让你摆脱贫穷。

但如果我们从概率上来算,却能得出一个近乎百分百的肯定答案。

没有一个(精神或物质)富有的人,不是知识丰富的大拿,即使不是大拿,也不可能是文盲。

摆脱文盲也许不会令你致富,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至少能决定你后代的大概率富足。

有了这个清晰认知,再来谈改变,其实就不那么难。

如果我们看到有利的那面,尽量不去想摆脱文盲者需要付出什么,那么作出改变也并不难。

就连笔者的嫂子也能自学摆脱文盲标签,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况且,我的嫂子家有十个兄弟姐妹。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当这个社会已经在强调终生学习的时候,你还没能摆脱文盲的标签。从竞争者角度来看,你已经落后;从教育来看,你的认知上限几乎能够决定你孩子的教育上限。(这个数据是有过权威调查的)

研究者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名校的学生,其父母也基本都是高素质高教育人士。

改变自己,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更是有助于这种状况的改善。

相比你整天抱着智能机玩耍,孩子至少不会有太大的热情对学习提起兴趣。

改变,也不应该是一句口号,除去需要的专注度以外,更多的需要我们去坚持;做任何事情,不妨多坚持五分钟,往往会有奇效。

写在后面

我知道这篇文章的受众群体看不到。他们大概率不识字,又或者不会用智能机。

但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够把这个理念身体力行的推广给那些“文盲者”。

我们可能无法体会老辈人在那个艰苦时代所遭受的磨难,但我们至少能够体会现代社会“无知”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家庭的一成员,我们熟知“无知”带来的不良行为有多么严重甚至是恶劣。

要么是被骗钱财、要么是恶意碰瓷讹人、又或者对待孩子教育错误等等。就连前段时间国外的很多旅游景点都在控诉“中国大妈们”不懂文明,不懂互相尊重。

我们在面对这一情况,通常是指责训斥长辈,又或者好言相劝;但与其这样,不如首先做一个良好的表率,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带动长辈。

一味地训斥和劝告,其实作用有限。我们应该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用闲暇时间,多陪陪长辈,教长辈读读书,这不妨也是一段“亲子阅读”好时光。


比起普及中小学义务教育,我们更要警惕“成年文盲”带来的恶果

作者: ,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胖。走过路过,不要忘记关注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