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水世界——论"CG造水术"的发展历史及其美学呈现


随着CG(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数字图形技术,简称CG)技术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数字虚拟世界在电影或者游戏中被创造出来。有趣的是,现实世界里的各种不同元素进入数字世界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很多具体情况和人们之前的预想完全不同。以CG角色为例,形象逼真的CG恐龙诞生于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而形象逼真的CG老鼠则要等到1999年的《精灵鼠小弟》。对于CG创作来说,创造一只老鼠(哺乳动物)远比创造一只恐龙(爬行动物)要难的多,因为前者身上长满了毛发,而对于1990年代的CG技术而言,想要让CG毛发显得逼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CG环境来说,《黑客帝国》(1999)的创作者们可以很得意的说他们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数字虚拟城市,但是,真正能够创造出一个逼真的数字海洋的影片,则要等到2012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特效团队很早就发现,水这一元素尽管在真实世界里司空见惯,但是想要用计算机模拟出来却绝非易事。不同于一座城市或者一栋建筑的静止不动,看似简单的水,无论是水滴、河流还是海洋,在进行CG创作时都要充分考虑其每一帧都在变化的形态,同时还需要与周围的环境和光影真实融合。可以说,对于CG创作而言,一旦涉及到水,需要考虑和计算的光的反射、折射、透射等参数都将复杂到难以想象。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只有把这些因素统统考虑进来,才能让CG创造出来的数字水世界具有逼真效果。

尽管困难重重,过去二十年,专门用来创造水世界的"CG造水术"依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台阶。在这条路上,影片《深渊》(1989)可以说在用CG模拟水方面牛刀初试却又望而却步;直到《泰坦尼克号》(1997)才一举创造出波澜壮阔的数字海洋,但在处理海水与船体碰撞的细节上仍然无法圆满;《后天》(2004)再上一个台阶,解决了大规模场景中的水、物碰撞问题(比如洪水淹没纽约的场景),但依旧不能很好的处理演员与数字水世界的互动问题;直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CG造水术"才算是臻于完美,创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完整的数字海洋世界;而《星际穿越》(2014)更是借用"CG造水术"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想象奇特、效果逼真、壮观震撼的外星球的水世界。


一、"CG造水术"简史

在《泰坦尼克号》之前,大部分影片中水的场景都只能采用实地拍摄或者影棚布景造景拍摄的办法。然而,摄制组亲赴江河湖海进行实地拍摄往往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在摄影棚里面布景造景拍摄又往往效果欠佳。即便是如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顶级导演,也都曾后悔当年拍摄过跟海洋题材有关的电影[endnoteRef:1]。主要原因在于拍摄环境难以掌控,在水面拍摄的过程中天气、环境、自然界的动物等都会干扰电影制作;而且水环境的各种变幻几乎无法控制,最后只能让拍摄工作顺从于环境的变化——越是有才华的导演自然越是希望将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呈现于银幕,而不是臣服于拍摄环境的客观性。尤其是当影片中需要表现的是"超现实"的水世界的时候,无论是实景拍摄还是影棚布景造景都会面临无计可施的尴尬。 [1: 参GREGORY WAKEMAN为美国娱乐网站Cinema Blend撰写的《8 Obstacles That Should Have Made The Shallows An Impossible Movie to Film》一文,http://www.cinemablend.com/news/1527030/8]


1、《十诫》(1956)——传统特效时代造水术的经典之作

在CG出现之前的传统特效时代,聪明的电影从业者们找到了独特的电影造水法,主要依靠的是特摄、胶片叠化、抠像等方法。"特摄"即特殊效果摄影,在拍摄大场景时,拍摄者通常会搭建多个不同比例的场景模型来模拟真实场景,有时根据电影需要甚至还会对这些模型进行水淹、爆破等操作。但特摄并不能满足所有演员与水世界互动的场景,因此,还需要拍摄单独的演员场景,并通过后期制作中的叠化或抠像操作,把两个场景融合一处,从而让包含演员和特效的场景同时出现在银幕上。用这种办法创造的银幕水世界,最为著名的当属上映于1956年的电影《十诫》。

影片末尾,摩西带领犹太人来到埃及海边,埃及法老带兵从后面追来,此时上帝的神迹出现,把红海从中间分开让犹太人得以通过。这一情节出自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也是影片高潮戏中最为震撼的一幕。影片刚开始拍摄,剧组就陷入了如何使海水分开这一难题。虽然可以使用特摄拍摄海洋、洪水的场景,但是即便到现在,人类也不可能真的让海水从中间分开,更何况这一场景还需要出现众多的演员参与其中。最终,导演采用"顺拍逆放"再加上胶片叠化的手法,在银幕上实现了这一壮观场面。"顺拍逆放"即先拍摄两股巨大水流相碰的场景,再将胶片倒放,从而实现"红海"从中间分开的画面。下一步要做的是,将此场景的胶片通过抠像、叠化等手段,与分开拍摄的演员表演合成到一个场景,从而创造出这一电影史上的震撼画面。为了拍摄洪水相碰,导演西席•地密尔(Cecil B. DeMille)在片场搭建了巨大的蓄水池,用了大约1000立方米的水。通过控制阀门,让这千吨重的水在两分钟内就分两边全部从片场中的斜坡内流下相撞。据说仅为了拍摄这一场景剧组便耗资上百万美元,这在当时堪称是一笔巨款。

虽然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在今天看来合成的痕迹相当明显,而且,现在通过CG技术我们可以用更简单的办法实现这一场景,但不可否认的是,导演的奇思妙想依旧让这部电影在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时来说,这一宏大场面效果令人惊叹。相比之下,2014年新版《出埃及记》的片尾出现同样的情节,由"CG造水术"创造出的银幕效果反倒显得有点平淡了。


数字水世界——论

图1、《十诫》中红海被分开的壮观场面


2、《深渊》(1989)——针对流体的数字动画技术

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通常被视为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中应用的起点,但是"CG造水术"的发展却要缓慢的多,直到1989年上映的《深渊》,"CG造水术"才算是取得了一次探索性的成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CG技术也是一日千里。创作《深渊》时的CG水平和《星球大战》时代相比早已相去甚远。对于创作《深渊》特效的"工业光魔"来说,使用计算机3D建模可以使流体展现出我们所希望的形象,而光线追踪技术则帮助流体通过光影效果显现出应有的质感并与周围环境融合。在《深渊》里面,外星智慧生物操控水柱造访男女主角,在与主角们交流时,水柱的前端先是变化出剧中女主角的形象,又变化成她的丈夫的形象,女主角还用手指触碰了水柱并带出一小滴海水。这是电影CG史上划时代的一幕。这一系列场景在传统特效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数字特效技术在这里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让水柱变幻出人脸的形象,"工业光魔"的特效师们使用了3D扫描仪扫描了剧中两位演员的面部,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他们脸部三维参数建立3D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立体的流体形象。为了表现出水应有的质感,特效公司通过光线追踪,根据光线到达屏幕前所有可能经过的路径,为每一束光赋予了特定的颜色,从而创造出了类似于自然界水的形象。最后通过渲染与周围真实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所需要的效果。

作为第一部使用CG展现流体形象的电影,《深渊》为以后一系列同类题材的影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影片中使用到的光影追踪技术为计算机流体赋予了真实的质感,并影响后来众多同样涉及到光影问题的CG环境与CG形象。另一方面来说,《深渊》中的水柱终究不太像水,更多呈现出的是金属质感而不是水的质感。导演卡梅隆应该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这一技术后来没有向着"怎样才能更像水"的方向发展,而是发展出了《终结者2》(1991)里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不透明的液态金属和透明的水相比,在考虑光的反射折射等问题上要简单许多。可以说,《终结者2》里的液态金属既是CG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当时CG技术的一次扬长避短。


数字水世界——论

图2、《深渊》中外星智慧生物操控水柱幻化出人脸


3、《泰坦尼克号》(1997)——海洋自然环境的模拟突破

虽然在《深渊》中CG流体技术和光影追踪技术都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日后更多的被用来塑造CG形象,如《终结者2》中的液态金属机器人T-1000,而针对自然水世界的模拟(如海洋、河流)在很长时间里依旧处于停滞,即便是《深渊》中的海洋场景也几乎全部依靠了特摄手法。直到90年代中后期詹姆斯·卡梅隆拍摄《泰坦尼克号》(1997)时,情况才有所变化。此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模拟地球上的海洋,继而创造出变化莫测的海洋场景。最初困扰技术人员的主要是,如何使得数字海洋环境更加真实,能与影片中各种不同的环境、空间、时间、季节、气候等条件有机结合而不是显现出一种单一塑料感,并且可以根据需求随时调整最终形成的海洋形态。CG特效师们通过对风、光影、地理位置、季节等众多参数进行分析,根据已有的海洋场景,终于创造出一片新的数字海洋并应用到影片拍摄中。这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意味着,电影从业者日后在拍摄大规模的海洋场景时,不仅不用再费心于如何采景或如何特摄等众多难题,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多种多样的水世界。

实际上,在《泰坦尼克号》之前的科幻片《未来水世界》(1995)里面已经采用到了部分的"CG造水术",可惜这部电影在当年票房惨败。在拍摄《泰坦尼克号》时,卡梅隆也找到了为《未来水世界》提供模拟海洋服务的"Arete"公司,寻求《泰坦尼克号》数字海洋可行的解决方案。但是,"Arete" 公司以往提供的都是晴朗环境下较为静态的海洋,基本可以说是根据已有海洋创造一个数字复制品,较为呆板,难以有所变化。如何打造一个能与船互动,能对天空和物体产生反射,而且能与夕阳、夜晚等不同光影环境结合的数字海洋,成为《泰坦尼克号》特效团队和"Arete" 公司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最终,"Arete"公司为特效团队定制了一个专属插件,特效团队可以在其中设置太阳的位置,并可以输入天气、云层、风力等自然参数条件,以此创造出一个足以乱真的自然海洋场景。之后,特效团队再将电脑建立的数字船模型放入这片海洋中,最终打造出雄伟的泰坦尼克号在夕阳下和夜间航行的壮丽场景。即便如此,仍有美中不足的是,针对船航行时产生的尾迹,由于涉及到物体碰撞、折射、反射等众多问题,在当时依旧没有好的解决方案。最终,詹姆斯·卡梅隆拍摄了真船航行产生的轨迹,并使用数字技术粘贴到影片所需的画面中,产生了船与海浪互动的最终场景。如果说前面"CG造水术"打造的数字海洋是"以假乱真"的话,最后这一点无奈之举算是"以真乱假"了。

可以说,《泰坦尼克号》就是大规模"CG造水术"应用的开端。自此之后,电影业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数字海洋,尤其是针对一些需要有大场景水世界画面的影片,数字海洋大大减少了实拍可能遇到的困难,而且创造出了各种实拍不可能实现的效果。


数字水世界——论

图3、《泰坦尼克号》中真假难辨的海洋世界


4、《后天》(2004)——动态大规模流体难题的解决

如前所述,"CG造水术"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物体与数字水世界的互动依旧是困扰着电影界的难题。虽然可以像《泰坦尼克号》那样,先实拍水与物体交互的画面,再加CG技术共同作用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电影界依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实拍上,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CG造水术"较之于传统拍摄、特摄手法的优势所在。更何况,这一权宜之计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影片可能遇到的问题。

几年之后,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与动态追踪技术的出现,创造一些大规模流体与物体的交互场景开始成为可能。以2004年上映的《后天》中众多的洪水场景为例。其中最为基础的数字海洋的CG技术与《泰坦尼克号》相差不多,不过《后天》中的环境更为恶劣。为了实现所需效果,导演采用了分层制作并辅以调色的手法。如在影片中的大西洋浮标场景,导演将闪电等光影效果与海洋、天空等分层制作。在制作了模拟海洋后,导演又在海洋中添加了浮标模型。以较小比例的浮标模型做参照,即便是相对平静的CG海浪在银幕上也可以表现出更大的波动效果。特效团队再加上最终的调色操作,为我们展现出银幕上的狂风巨浪场景。


数字水世界——论

图4、《后天》中的数字海洋


但是,当影片需要表现洪水淹没纽约的场景时,光凭模拟海洋和调色手法已经无法达到所需效果。在这里,制作团队还是采取了分层制作。海洋、CG纽约城市模型、洪水、环境中的雷雨电都分开制作,甚至连洪水中的浪花也单独制作。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洪水进入纽约后可能的流向,制作组先是渲染水进入纽约的场景;为了展现真实的洪水冲撞的场景,特效组又根据洪水的流向专门制作了不同场景冲撞时的浪花;最后再加上雷电效果,将这些CG效果复合在一起。虽然动态的进行浪花制作有很大难度,但是通过细化制作的模型,最终呈现出的视觉效果非常的好。


数字水世界——论

图5、《后天》中洪水淹没纽约的场景


不过,当时的技术依旧不能很好的处理演员与CG水的互动。因此,在展现水淹没人群等重要场景时,电影只能依靠大量的水花直接吞没人群和镜头切换来掩盖"CG造水术"的不足。仔细观察图6下半部分可以发现,在淹没人群后,巨大的浪花并没任何变化,这些细节上的不足会让影片显得不够真实,只能让镜头快速切换。另外,在一些演员与水互动的近距离画面中,导演依旧采用了实拍和特摄的传统手法。图6上半部分的场景就是在影棚内实拍完成的,剧组建造了纽约图书馆前被淹没的完整场景,真的将数十辆出租车、巴士淹没在了水中,并且依靠鼓风机等辅助装置制造出巨浪和下雨的效果。

虽然《后天》依靠的特效技术仍旧有所限制,细看产生的洪水波浪效果也并不能让人完全满意,但是对于"CG造水术"来说,《后天》意味着动态海洋和大规模的CG水物互动成为可能,这使得此后电影界拍摄宏大水场景不再需要完全依靠传统拍摄手法,而且可以选择更加多种多样的环境与效果。


数字水世界——论

图6、《后天》中的"真水"和"CG水"


5、《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CG创造的完美水世界

虽然在《后天》之后,特效团队已经可以模拟洪水、巨浪等效果,但是针对CG水的细节处理却少有突破,大部分涉及到水的近距离拍摄仍只能使用实拍完成。作为"CG造水术"再上的一个新台阶,是通过收集各类水面参数、使用计算机模拟水面乃至使用绘画制作等各种办法,使得CG水的细节逐步趋向完整,可以匹配各类自然环境乃至超自然环境,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能与CG角色展开互动。在这方面,2012年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突破。

由于这部影片超过70%的画面都涉及到多种多样的海洋环境,这使得完全采用实拍变为不可能,因此如何模拟真实的海洋画面成为拍摄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许多数字海洋的波动方式都是根据实拍的素材制作的,导演李安甚至为了感受真实的海洋环境,拉上特效团队成员乘坐快艇在太平洋的风浪中收集数据。以片头船沉没的镜头为例,特效公司在研究了水流、浪波形状、海浪频率、白浪等数据后,为这部电影特意编写了一个插件。与一般的流体模拟程序不同的是,这个插件可以把不同的几何图形变成不同的海浪形状,再通过分层渲染增加泡沫、水雾等细节达到最终的效果。而且,《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有一个突破是老虎在水中游泳的画面,除了实拍外还有大量镜头是CG制作的,这在以往的电影里是无法想象的,因为CG物体与CG水的互动需要考虑到互动双方大量的参数变化和整体的画面呈现方式,更何况这里的CG物体是一只"活"的CG老虎。制作团队先制作了水面,再模拟了老虎在水中的动作,最后为老虎绘制了骨骼毛发等细节,而且为了模拟湿身的效果,老虎水面上的毛发与水面下的毛发采用了不同的设计。


数字水世界——论

图7、《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美轮美奂的数字海洋


在另一部电影《星际穿越》(2014)中,主角们登上了米勒星球,由于靠近黑洞,这个星球上会产生高达数千米的巨浪。在这种巨浪下,原有的水参数都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浪的大致形状和运动,制作团队使用了手工动画的方式来制作,而对于浪表面的大量气泡、波浪、水花等,制作团队则开发了一个内部软件来进行模拟。《星际穿越》中的外星巨浪可以说是传统技术和CG技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星际穿越》这两部电影展现出的惊艳场景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凭借计算机的模拟来实现对自然乃至超自然水世界的创造,这也使得"CG造水术"在今后可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不同的电影中,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电影奇观与电影美景。


数字水世界——论

图8、《星际穿越》中的外星水世界


二、"CG造水术"的技术分析

从《泰坦尼克号》算起的话,过去二十年,"CG造水术"走过的是一条相当坎坷的上升之路。实拍地球上的水世界并非难事,为什么电影创作者们非要花这么多的力气来用CG造水?究其原因,自然还是因为CG造水能够更好的为电影创作服务。归纳起来,"CG造水术"至少有以下几大优势。


1、超越传统特效的各种束缚

《十诫》中红海被一分为二的场面,可以算是传统特效时代的巅峰之作。然而,这一场面在今天看恰好暴露出传统特效的诸多限制。比如说,摄制组必须花很大的力气来让千吨重的两股水流倾泻相撞,这一办法消耗人力物力财力不说,而且也仅适用于《十诫》中的这一情节,并不能够成为银幕造水的普适办法。此外,把海水分开和演员们合成在一起的画面不仅拼接痕迹明显,而且这样的合成镜头只能是保持摄影机不动的固定镜头,这些都大大限制了传统特效时代的电影创作。

相比之下,《泰坦尼克号》在拍摄过程中虽然也建造了大的水池,但毕竟不像《十诫》那么费力。更重要的是,"CG造水术"彻底解放了《泰坦尼克号》的摄影机,影片中船在海上航行的壮观场面、各种俯仰角度和各种推拉摇移镜头都得益于此。此外,由"CG造水术"制造的数字海洋还可以被赋予夕阳、夜间、白天等多种不同环境,这些都是传统特效难以实现的。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里,由"CG造水术"创造的数字海洋更是被赋予了曼妙生命一般,这样的银幕奇景已经远非传统特效所能实现。

2、将实际的布景造景工作大大简化

借助传统的布景造景手法打造"现实水世界"往往会面临重重困难。比如上文提到的《后天》中搭建的纽约市图书馆前被淹没的场景。实地搭建不仅需要耗费剧组大量精力,而且对拍摄的设备、场地也会有更多要求。由于水的存在、拍摄的设备很可能会出现故障。而为了表现下雨刮风等特殊环境,剧组在搭建水箱外还需要安置巨型鼓风机、造浪器等设备。不说实际效果如何,上述问题毫无疑问都大大增加了拍摄难度。

有了成熟的"CG造水术"后,通常不再需要大规模的搭建场景,而仅仅是布置主角周围的环境,其他都通过绿幕加CG制作的方法完成。比如在电影《华尔街之狼》(2013)中,主角们在海上的游艇中举行派对,这时镜头采用的是从空中俯拍的方式。过去拍摄类似场景,通常是采用双船拍摄,而俯拍甚至需要用到直升机的参与。但是在此片中,剧组只是在影棚里搭建了游艇模型,而周围的水全部使用CG造水技术补充。这种作法不仅大大降低了影片的拍摄成本,而且使得剧组间沟通更为顺畅,并且大大丰富了可能采用的拍摄手法和机位变化。同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2013)中,创作者们除了在主角途经之路周围搭造了部分模型外,大量出现的港口、泳池等场景都是借助CG造水技术实现的。这使得剧组不需要建立规模巨大的模拟城市就能达到拍摄需求。


数字水世界——论

图9、《华尔街之狼》实拍与完成影片对比


3、提高拍摄效率和安全性

海洋题材影片的拍摄一直是困扰众多导演的难题,在很长时间里都让众多导演望而却步。以电影《大白鲨》(1975)的拍摄过程为例,影片外景取在马萨诸塞州的玛莎葡萄岛,当地海床含沙量很高,便于稳定操作机械鲨鱼。尽管如此,影片拍摄仍然麻烦不断,导致拍摄预算严重超支。拍摄海上画面时,往往会出现帆船闯入画面、摄影机被打湿、船只下沉等意外情况,所以拍摄进度一再延误。机械鲨鱼也经常出故障,因为海水会腐蚀内部零件。不过,拍摄进度的延误也算是对影片起到了点积极作用。漫长的拍摄周期让主创人员有时间不断完善剧本;故障频出的机械鲨鱼更迫使斯皮尔伯格不得不采用大量暗示手法,比如影片中多用漂浮不定的黄色浮筒来暗示鲨鱼的存在。[endnoteRef:2]事实上斯皮尔伯格拍摄《大白鲨》遇到的众多问题不仅是他个人曾遭遇的,也是长期困扰着众多电影从业者的共同难题。传统水面拍摄由于众多意外的可能发生,不仅导致效率低下、预算超标,甚至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参1905电影网 《影片幕后》,http://www.1905.com/mdb/film/63219/feature/?fr=wwwmdb_data_tab_20140918]

许多年以后,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通过CG造水,众多问题都得以解决。和《大白鲨》相比,同样是有动物存在,同样涉及海洋,虽然部分场景如老虎游泳的一部分采用了实拍,但是通过CG技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海洋仿佛被导演彻底"驯服"了。"CG造水术"不仅让导演摆脱了实景拍摄的诸多问题,而且,由CG造水技术制造的数字水世界只需要通过调节参数,便可以让它或波涛汹涌或风平浪静,或阴暗险恶或美轮美奂。无论是满是发光水母的夜晚海面还是绚丽灿烂的夕阳海面,都可以任由"CG造水术"幻化而生。

4、创造无法实现的特殊世界

对于CG造水技术来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是可以建造我们无法实现的特殊世界。在《十诫》中红海被分开的场景曾困扰了剧组很长时间,虽然最终使用特摄加抠像叠化的手段实现了,但如前所述这一手法仅适用于《十诫》中的电影情节,不可能被复制到其他电影里面。但是现在,成熟的"CG造水术"可以让电影创作者们轻易实现各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水的世界。不论是《后天》中淹没纽约的滔天洪水还是《星际穿越》中高达上千米的恐怖巨浪,借助"CG造水术"都已逼真的呈现在了银幕之上。包括《环太平洋》(2013)、《哥斯拉》(2014)等近年来深受欢迎的好莱坞大片,其中都涉及到了"CG造水术",都利用"CG造水术"创造出现实世界难以见到甚至无法实现的水的世界。相信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奇思妙想,能够借助"CG造水术"诞生在电影银幕。


三、数字水世界的美学图景

从《未来水世界》单纯复制现实海洋开始,到《泰坦尼克号》能为数字水世界赋予不同的环境,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可以借助特效技术打造超越自然之美的数字海洋,到《星际穿越》里面逼真的超自然数字水世界,"CG造水术"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从模仿到原创的探索之路。这十多年来,"CG造水术"在处理光的折射反射、水体的走势、水的流动、波浪的形态等方面都有极大的进步。为了实现数字水世界的逼真效果,电影创作者们收集了大量关于水的数据并分门别类,将不同环境下CG水波纹、浪高、白浪比例、波动频率等种种数据以数字的方式储存,并借助计算机视觉特效技术将其在影片中复现。在此基础之上,电影人又可以借助计算机对这一虚拟而又逼真的数字水世界进行各种操控,创造出各种如梦如幻的电影画面。我们现在观看早期涉及到CG造水的电影比如《后天》中的滔天洪水时,还是能感受到一种类似塑料般的不真实的质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CG造水术"在当时的技术缺陷;但是到了《星际穿越》,片中超自然存在的千米巨浪如此夸张却不会让人有出戏的感觉,说明此时的"CG造水术"已经几近炉火纯青。

电影中的数字水世界通常不会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是服务于影片本身的CG特效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只有结合了众多CG造物、CG造景的数字水世界才能真正显现出它的魅力。到现在,"CG造水术"制作的数字水世界已经可以让剧组放弃大部分实景拍摄的工作。很多电影中涉及到水的外景,如今都采用棚拍加后期制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做既节约了影片的制作成本,提高了拍片效率,又能让导演把头脑中想象的画面更加充分的呈现出来,带给观众更加美好的观影体验。还是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特效团队借助特地制作的插件,得以在数字海面上任意放置想要出现的光斑、打造需要的波浪。正是借助这些手段,我们才得以在银幕上见到无数水母在浅海中闪闪发光、夕阳下绚烂的海洋映射着粉红色的光芒等各种迷人画面,沉浸在影片所打造的梦幻般唯美场景中,这些画面都是不可能通过实地拍摄获得的。如今,数字水世界与其他CG技术结合,正使得银幕上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界限被不断抹去,观众也不断被用电脑制作的CG画面所俘虏,而数字水世界也正是能够俘虏观众的电影世界中的重要一环。


数字水世界——论

图10、《华尔街之狼》实拍与完成影片对比


既然"CG造水术"有着如此多的优点,是否可以认为,在今后的电影创作中,"CG造水术"将彻底取代所有涉及到水的镜头的实拍工作?至少目前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这一问题:首先,CG造水成本不低。目前CG制作的成本相对于实拍来说通常只高不低,即便它可以提升整个剧组的拍摄效率。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沉船片段,其中的数字海洋画面就是数十台计算机同时渲染数周的产物,这样做其实花费不菲。大规模的CG制作毫无疑问会增加制片成本,因此更多剧组追求的是实拍与CG造水中的一个平衡点。其次,"CG造水术"在技术上仍有待完善,尤其是处理人物和水互动的距离较近的画面, CG生成的水仍有诸如反射不当、波纹扩散不对等诸多缺陷。对于持续时间较短的镜头,这些缺陷或许还并不明显,可以通过手工再加工的方式进行弥补。但一部电影中如果出现大量的类似场景,全部使用CG造水不仅不能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让人感觉到虚假的痕迹。当然,回顾"CG造水术"的发展历史,这样的技术缺陷应该也是很快可以逾越的,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新的因素需要考虑,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问题——演员的表演。一旦涉及到有演员的场景,使用CG造水很可能会妨碍演员的表演。试想一下,让演员处在一片绿幕中,表现在水底潜行或者在水中挣扎的画面,有过潜水或游泳经历的人容易理解,在水里和在空气里是完全不一样的环境,离开真实的水的环境,是很难表演出在水中的真实感的。

回顾"CG造水术"二十年的发展之路,可以说,这一技术的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流程。包括"CG造水术"在内的CG布景,大大减少了电影业在采景布景上耗费的精力,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成本,提高了电影的拍摄效率,同时也使电影后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随着计算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CG造水术"的继续发展,今后,数字水世界还将进一步取代电影中水环境的实拍工作。但是同时也应该意识到,CG造水并不能取代所有传统的布景造景方案,它更多是起到了对实地拍摄和布景的一种补充和辅助。一个有才华的电影人,其优秀之处恰在于能够驾驭这些新技术来为电影的创作服务,创造出更加富有艺术美感的电影作品。总之,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电影中的"CG造水术"其根本依然是帮助电影实现"真实感"的一种手段,是创造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影片的助力之一。二十年来,"CG造水术"改变了银幕上水世界的形态。我们有理由相信,借助"CG造水术",今后我们将在银幕上见到更多超越自然之美的、神奇的数字水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