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教授:掌握過好生活、服務眾生的方便

陳兵教授:掌握過好生活、服務眾生的方便


掌握過好生活、服務眾生的方便

人立身於社會,維持生物性、社會性的生存,必須從少兒時期起,便努力學習,掌握為大眾服務的知識技術、本領才幹,以從事正當的職業。這在《善生經》中,被列為佛陀教誡佛教青年欲得現法安樂須具的四種具足之一,謂之“方便具足”。不具足方便,自己尚無法生存,何以報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自己的存在本身便是一個負價值,便是一種罪業,豈能談得上學佛修道?大乘六度,佈施度為首,沒有知識技能,創造不出財富,拿什麼去行佈施?一個菩薩行者欲廣度眾生,須具多種方便,《華嚴經·十地品》說若不能通達世間的醫方、工巧、書算等一切技藝,便不能過菩薩第五地。即使出家披剃,就算是僅求自利,為學通佛法,也須通達五明,起碼得讀懂古文、通曉文史知識。經雲:“佛法於五明中求”,門門科學,莫不與佛法相通相涉。若要深入法海,說法勸化,更須學識淵博,智慧過人。缺乏學識,不通世事,知識水平低於一般人,欲圖說法度化眾生,還不如老老實實接受眾生的度化。現在有的年輕人,一學佛便想專修禪定,上學的不好好學習,工作的不好好工作,甚至為學佛而辭了工作,丟了飯碗,弄得像個乞丐。有些佛學院學僧,懶得學文史、外語等課程,還藉修持為藉口。殊不知修行是大福報,專修禪定,更須非同一般的福智資糧。福報、資糧,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有靠自己努力學習,掌握方便,以方便去創造,不具方便,別想修學。在今天這個時代,不先掌握方便服務大眾以積集資糧,想靠別人的供養來修行,我看根機就已不大正,即便他能發心效仿米拉日巴尊者的苦行,恐怕也很難具備米拉日巴那樣遇成就上師、具真正見地、強健體魄和安全保障,及未婚妻等供養的福報資糧。

(原載《法音》1992年第5期)

摘自:≪佛法正道論 ≫陳兵教授

四、與青年朋友談學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