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表明《山海经》并非传说,其中竟暗藏关于黄帝一生的秘密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植物、动物、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古研究表明《山海经》并非传说,其中竟暗藏关于黄帝一生的秘密

关于《山海经》全书涉及的地域范围及相关物事虚实,历来众说纷纭。很多学者都认为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文献记载,有一些确实能确定下来,比如黄河、渭河、华山等等,地理位置与现实的大体一致。

近代,中国自然科学专家王红旗走访30余年,绘制出800余幅山海经地理复原图,发现《山海经》中记载竟然与实相符,从而也表明了山海经并非传说虚构。这个发现可谓是石破天惊,震惊了考古界。

考古学家从其中更是发现了石峁遗址,这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考古研究表明《山海经》并非传说,其中竟暗藏关于黄帝一生的秘密

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 ,据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这一发现更是令人震撼不已。

考古勘探确认了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调查发现,石峁石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千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 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等已知城址,成为已知史前城址中最大的一个。

考古研究表明《山海经》并非传说,其中竟暗藏关于黄帝一生的秘密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城墙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外城系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高出地面,保存最好处高出现今地表亦有1米余。

考古研究表明《山海经》并非传说,其中竟暗藏关于黄帝一生的秘密

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为探讨石峁早期地貌变迁及环境提供了重要资料。

黄帝活动在石峁所在的陕北黄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史记》、《汉书》有关黄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远的陕北子长一带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崩,葬桥山",《索隐》引《地理志》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查《汉书·地理志》,其上郡阳周县下确实记有"桥山在南,有黄帝冢"的字样,阳周即今陕北子长县,当今陕西黄陵县以北偏东三四百里的地方。

除此之外,《汉书·地理志》上郡肤施县下还记载其地"有黄帝祠四所",肤施即今陕西榆林,在子长县北,毗邻石峁所在的神木县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长一带有黄帝的冢墓,还有人们祭祀黄帝的祠堂,则黄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带活动是无可否认的。

同时,依据《潜夫论·志氏姓》、《列子》、《山海经》《大荒西经》、《左传·成公十三年》、《国语·晋语四》、《国语·齐语》等典籍分析,认为不仅黄帝后裔白狄在陕北地区活动,黄帝部族的直接后裔周人的也都在陕北活动。

考古研究表明《山海经》并非传说,其中竟暗藏关于黄帝一生的秘密

最后,沈长云教授再次强调,根据考古专家发现石峁古城的年代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阶段,正与黄帝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当,由此更能确定石峁古城为黄帝部族所居。

我们伟大的先祖黄帝在这里建造了都城,这里是黄帝部族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更是遗留着黄帝一生的荣耀,也埋藏着他一生的秘密,这里为我们研究那段断层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土壤,留给世人很多的线索,相信终有一天考古学家会有一个震惊的发现,告知我们那段隐藏的历史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