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窮人穿不起鞋嗎?為什麼老照片很多都光腳?

2980911


小時候,一家八口人就靠老爸一個人一點微薄工資養家湖口。

每天早晨四點左右,只要不是下雨下雪,爸爸就會帶著哥哥姐姐去山上砍柴,然後挑回來打開曬,下午放學了把曬的半乾的柴捆起來挑去賣,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只有冬天才可以穿著媽媽做的穿舊了的布鞋,其它時候就是赤腳上陣。

我是老三,下面還有兩個弟弟,自然夏天更沒有鞋穿,每天赤著腳爬山下河,煉就了一雙“鐵腳板”。

古時候物質條件更差,經常路有凍死骨,乾重活的時候有雙草鞋穿一下就不錯了,平時都赤著腳。




塵清


真穿不起鞋。

窮人冬天也就是穿草鞋。

布鞋,人生一輩子也穿不了幾雙。

說真事。

家母1945年生,外祖父過世早,外祖母一個人拉扯三姐妹。解放後上學,讀初中的時候外祖母才給母親做了雙布鞋。

母親很珍惜鞋,不管上體育課還是星期六回鄉下,都是赤足,哪怕下雨和冬天。

我們四川經濟相對落後,1990年代,山區有些人全家都只有一套衣服待客,女人下地幹活甚至穿內衣短褲,天黑才敢回家。晚上全家睡玉米殼子,俗稱衝殼子(不是說的吹牛聊天)。


四川達州


不要說古時候窮人穿不起鞋。七十年代,我的孩童時代,正月去給親戚拜年,赤腳走路,快到親戚家了,再把鞋穿在腳上。那時一雙鞋至少是穿三年,為了不讓鞋底磨壞,赤腳走路。買鞋時,要買大3個碼的鞋。這是我的腳一窮人的腳



一網情繩奉鐵華


現在能看到的“古代”老照片,應該說的是清末吧。穿不穿鞋的問題,也不能一概而論,咱們可以從老照片中看一看。

▲上面這圖是清末的一個採石場,有工人也有老闆,從穿著一眼就能看出貧富差距來。但是,他們腳上都穿著鞋。

▲如果說採石場工作不能不穿鞋,這張照片中的老百姓,看穿著也是窮人,腳上都穿著鞋。

▲上圖中是在街頭等活的苦力,飢一頓飽一頓,算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了。看他們腳上,也有鞋,只不過是最簡陋的草鞋。

▲看,還要更窮的,流民乞丐,腳上也有鞋。


所以,很明顯並非所有人都穿不起鞋,達官貴人自然不用說,就算是街頭賣苦力的,還不至於窮的沒鞋穿。當然,鞋也是分檔次的,實在太窮了,編一雙草鞋也能穿。

但是,穿不上鞋的情況,在清末確實也有很多。

人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穿不起鞋?其實但凡有一塊地,有一個營生,都能弄一雙鞋穿,這樣才能幹活啊!除非是沒了地沒了營生,被迫乞討流浪,飯都吃不上,鞋自然也無所謂了。

▲比如這張照片中,就有一位沒穿鞋,另一位疑似穿了草鞋,和沒穿差不多。看他們的穿著,估計不是乞丐就是流民。

▲這一位也是,光著腳,一看就是乞丐。

真正穿不上鞋的,很多都是流民乞丐,而清末的流民確實很多,比如光緒年間的丁戊奇荒,一場延續了四年的特大旱災。

從光緒元年開始,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開始大旱。這一旱,就持續了四年時間。糧食絕收,土地荒蕪,老百姓只能四處逃難,光是餓死的人就有一千萬人以上。

2000萬災民四處逃荒,渡江南下的人越來越多。大多數流民填不飽肚子,餓死街頭的比比皆是。命都沒有了,哪還能顧得上鞋?

所以,再看清末的老照片,你就能發現,那些穿不起鞋的人,多數都是乞丐流民,那個時代的悲哀。


七追風


古代窮人不是穿不起鞋,而是能穿什麼鞋和生活中有沒有穿鞋的必要。


鞋的來歷

上古時代先人們以打獵採摘為生,當時環境惡劣,無論是山地還是平原都會有石子和荊棘這類尖利的東西,經常損害腳掌。這時就有聰明人試著把腳包了起來,發現走起路來又舒服又安全,而且還很暖和哩!

由此一傳十,十傳百,於是大家就都學會了。同時,為了取材方便,先人們用獸皮,樹皮或堅韌的植物來製作裹腳,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心靈手巧的人切割獸皮,編織植物根據腳的形狀做出來人類最早的鞋子。

我國七十年代在江蘇草鞋山遺址中發現了三小塊葛布,距今有7000年左右。而詩經《葛覃》裡寫到“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其中是細葛布,是粗葛布,而葛藤製作的鞋

就是葛屨,也就是草鞋。這也就證明了鞋子誕生的很早而且普及的很廣了。

鞋的階級

隨著人類的進步,文明的發展,國家的誕生,階級也隨之而來!

在棉布還沒有大規模使用前,織物大概分為與布

種。是蠶絲編織而成,十分昂貴,是可以當做大批貨物交易的貨幣替代品,時常和金銀財寶並稱,例如金帛 財帛。而以此為原料製作的鞋(絲履)其價值可想而知,只有富貴者才穿得起。大多由葛根和苧麻為原材料編織而成,成本低廉,工藝簡單,製作方便,成為了平民百姓的標配。

統治者為了劃分等級,與普羅大眾區分開,給服飾制定了嚴苛的法令!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中寫到:“散民不敢服雜彩,百工商賈不敢服狐貉……”。《後漢書:輿服志》裡寫到“……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 。 宋代也一樣:《宋史:輿服志》載:“庶人、商賈、伎術,不繫官憐人,只許服皂、白衣,……”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 順禮也 。簡單來說就是“不該你穿的別穿 穿了就收拾你” 。所以,腳下的鞋都有了規矩,統治者穿絲履 、靴子,貧民百姓因為只能穿布衣和麻衣,顏色不能鮮豔,以黑、藍、白色為主,所以富裕點的黑布鞋白襪子,窮的就只有赤腳草鞋了。到現在老式布鞋大多是藍、黑兩色,就由此而來。

現在一些老照片裡不穿鞋的大多是工作環境導致的。例如碼頭的苦力,每天扛重物,腳下用力,草鞋布鞋不結實,吃不住勁,幾下就爛了,所以幹活時候多數打赤腳。你看同為賣苦力的,拉黃包車的就沒有不穿鞋的,環境不同而已。還有農民種地時穿著鞋就沒法幹活了,而且土地大多都離家近,農村又多為土路,不傷腳,所以赤腳為常態。(就在去年,筆者到江西出差時還能看到農民赤腳插秧,要回家時沖沖腳,光著腳就回去了)等串門走親戚時沒光腳的,全穿著呢。

鞋本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物品,卻被人為的劃分了三六九等,穿鞋的人也一樣有了等級之差。其實何必是古時候,現今如何?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小院雜談


別說古代,就是在幾十年前,一些農村也不穿鞋子。這主要是由於體力勞動都很費鞋。在宋代之前棉花種植還沒有廣泛推廣,做鞋子的原料很昂貴,老百姓只能穿麻鞋、草鞋,因此劉備的生意很好,憑藉編草鞋就能養家餬口。

古代鞋子用料考究

在先秦的墓中多是獸皮鞋子,史書也記載“夏商舄履皆以皮為之。”考古工作者從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了3000多年的靴,說明當時貴族穿的是皮製的鞋子。這主要是由於鞋子在腳下與地面接觸,磨損嚴重,而當時製作鞋子的原料選擇面很窄,最好的鞋子是皮革製作,富人穿的是絲制的鞋子,這些鞋子成本都很高,而且製作難度大。臣子在晉見君王時或祭祀時,要脫掉鞋子放在門邊,那是就專門設立了管理鞋子的官職,叫“屨人”。可以看出鞋子在當時是很珍貴的,普通人根本穿不起,只能穿麻制的鞋子。我國一很長一個階段一直是農耕經濟,面朝黃土背朝天,在田地裡勞作,鞋子耗費嚴重,因此農民只能穿草鞋,漢朝末年,劉備在遇到張飛、關羽前,以編織草鞋養家餬口,可見當時草鞋需求量很大。

其實用草編織的鞋非常簡陋,就是個鞋的模樣,只能保護腳底,在泥濘的田地裡和沒穿差不多,而且不結實,很多做農活的人乾脆不穿,個個練成了鐵腳板。

鞋底磨損令人頭疼

古代路面質量不好,不是沙石,就是爛泥,鞋底磨損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經常鞋面還沒損壞,鞋底已經磨出了洞子,於是古人的鞋底製作都很厚。現在很多古典戲劇中,古人都穿著厚底的靴子,就是當朝鞋子形制加以藝術加工。

在沒有橡膠塑料的年代,為了保持鞋底耐磨度,在很長一個時期,古人的鞋底是木製的,現在日本的木屐就是傳承我國唐代鞋子的式樣。但是木頭底子雖然保護了腳掌,增加了耐磨度,但對於勞動人民來說行動不便利,影響生產,於是務農的人在溫度適宜的天氣乾脆不穿鞋。

九十年代還有地方不穿鞋

八十年代時,在農村鞋子依然很珍貴,記得參加志願軍的伯伯退役後,留下一雙黑色的皮鞋,父親和幾個叔叔都把這雙皮鞋當寶貝,誰要進城或辦重要事情時,才拿出來穿上,平時只穿家裡手工做的千層底布鞋。一直八十年代四叔結婚時,還是穿的這雙皮鞋,而且很相當體面。

九十年代初的一個冬天,我穿著軍大衣還覺得冷,我實習單位陳師傅的親戚來找他想找工作打工,他們幾個人都沒穿鞋子,身上的衣服也很單薄,凍得抖成一團。師傅說,他們雲南山裡氣溫高,冬天也用不著穿鞋子,這幾個親戚沒來過北方,遭罪了。陳師傅的幾個同事湊錢,給他的老鄉一個人買了一雙黑色條絨面棉鞋,但他們卻把鞋帶系在一起搭在肩膀上,說是穿不習慣。

現在國家強盛了,經濟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有保障,大家穿鞋很講究,不但追求舒適,還挑剔款式、品牌。年青人看到光腳走路照片時,不能只當做歷史的印跡,更應懂感恩,知珍惜。


聾王異史


我們都知道古代有這麼一句話——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什麼意思呢?什麼都沒有的人和有很多的人爭鬥,總是什麼都沒有的贏,因為他已經一無所有了,還有什麼好害怕失去的,無懼便無畏嘛!


古時候鞋子也是另外一種”身份“的象徵,很多窮苦人家或者是做苦力的都是穿不起鞋的,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在王家衛先生的《東邪西毒》中有這樣一個場場景,張國榮所飾演的歐陽鋒在收留洪七公後第一件做到事就是給他買一雙鞋,原話是這樣的——穿鞋和不穿鞋的刀客價格相差很多,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有錢的刀客才會買的起鞋,也就意味著接的任務很多技術過硬,而不穿鞋的側面也說明了他們沒錢,能活到現在也只是沒任務而已。

餘華老師所著的短篇小說《活著》裡面也有類似的描述,富貴的兒子有慶每天需要跑很遠去上學,並且還要給小羊去上山割草,所以鞋子廢的很快,之後有慶就光著腳提著鞋子跑,等到到學校的時候再穿上鞋,這是小說中的情節,但在當時也是一種事實,家裡有老人的應該都知道,老人們喜歡做新布鞋,然後把它放在櫃子裡一直放著,偶爾去其它地方的時候才會穿,有的甚至一直放著從未穿過,他們是過去沒寫穿的時候窮怕了,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據他們說,他們小的時候都是穿的那種補丁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穿不了了在拆了湊一件,平時出去玩或者是下地幹活的時候都是不穿鞋子的,就光著腳在地裡幹活,每次後來總是會被石頭”剌“幾道口子,穿鞋子一般都是外出走親戚的時候穿的,很多時候會光著腳走到差不多的地方再穿上鞋子,害怕把鞋子穿壞,穿的鞋子也永遠是大兩三碼的,這樣可以穿好幾年。


歷史伶俜者


我們從現在的老照片可以看得出,古時候的人差不多都是光著腳拍的照片,這到底是為何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分析分析為啥吧。


原因之一:

在古代那個時候,也不是人們不想穿鞋子,而是真的就因為窮,根本沒錢買得起鞋子來穿。並且古代又沒有計劃生育一說,所以啊,在一個家庭裡,孩子差不多都是不少於五六個的,本來家裡就窮得吃不起飯了,可是還有那麼多孩子要養,這又哪能顧得上穿鞋子這方面呢?在那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活命就好了,外在的人們根本來不及在乎。


原因之二:

古代人有很多的歷史傳統,“借衣不借鞋”的歷史傳統就是其中一個,為什麼可以把自己的衣服借給別人穿,卻不能借自己的鞋子呢?因為老一輩人覺得小孩穿人家的衣服會帶來好運,所以借衣就是借好運但是又不影響自己的運勢。

原因之三:

古人堅信“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是諺語。光腳的指那些一無所有的人,他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東西,也就無所顧慮,什麼事情都敢於去做。而穿鞋的是指那些有地位有身份有財富的人,他們大多不敢做冒險出格的事情,做事前瞻前顧後,往往害怕這些“光腳的”,因為光腳的拼起命來,往往會讓穿鞋的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同時這也表達了老百姓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態。


古人的經濟條件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不然要是把他們放在這個時代的話,可能創造性更大。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史海泛起舟


我們這邊情況比較好,普通百姓也基本都有鞋子穿,夏天穿木屐,俗稱嘎達板,冬天有棉鞋,也有人穿綁,綁其實就是一塊豬皮,用帶子綁到腳上,腳底墊上棉絮或細軟的草保暖。春秋是布鞋。也有沒孃的孩子,沒人做鞋就是赤腳。據說冬天冷的厲害,一看見牛拉屎了,直接把腳插進牛屎裡保暖。但做鞋也挺費功夫和材料,所以對鞋子也是特別珍惜,有些人到了暖和的季節也是打赤腳。但有錢人肯定有的穿,據我姥姥講,他們家以前自己就做皮鞋穿,還能自己上色


膠東半島一布衣


古時候窮人穿不起鞋嗎?我相信很多人對《三國演義》很熟悉,劉備就是靠賣草鞋衛生計的。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意思是“劉備少年失去了父親,與母親靠販賣草鞋編織蘆蓆為生計。”從這段記載來看,古代的窮人穿不起布鞋,至少穿得起草鞋。

我在這裡給大家說一說,我小時候的所見所聞。我屬於80後,小時候就見過我的爺爺編織草鞋。我爺爺有三個兄弟,幾乎每個兄弟都會編織草鞋。除了編織草鞋,還會編織竹筐等。我的外婆曾經編織草鞋販賣,我是親眼看到的,到現在也有農村的老年人自己編草蓆的,所以古人常常自己編草鞋來穿。

還有,我要說的是,草鞋只適合夏天穿,畢竟草鞋不保暖,冬天一般穿的是布鞋。布鞋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古人也是自己弄的。草鞋一般由男性來完成,而布鞋一般由女性製作完成,畢竟製作布鞋是個細緻活。製作布鞋的材料一般用破舊的舊衣服(或麻布)製作而成,把不穿的破舊衣服,用剪刀剪成鞋狀,用漿糊反覆的粘貼壓制風乾,最終用針線縫製而成的。在我很小時候見過,現在已經不知道製作細節,不過我還記得,我小時候用過縫製的鞋墊,鞋墊上面還有繡花,非常好看,且還很耐穿。

我以前聽我奶奶說,我的曾祖母還會織布。織布所用的材料就是麻,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家裡還種植過麻!當麻成熟以後,將麻成捆的丟進稻田當中,等麻腐爛以後,經過捶打清洗過後就得到了細如髮絲的麻絲了。所以,古人即便買不到布,只要家裡有麻種,一般不會缺少衣服穿,當然也不會缺鞋子穿。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老照片,大多拍攝於夏天,所以不穿鞋也很正常。在我很小的時候,夏天無論天晴下雨經常光腳丫,到處跑。如果是冬天沒有鞋穿,大概屬於沒有土地的農民。他們沒有土地,居住在城鎮,靠給地主打長工過日子。所以這些人沒辦法種植什麼麻,自然也不會織布,可能不會編織草鞋,所以光著腳。我個人認為,古人大多數還是能穿上鞋的,即便穿不起布鞋,應該穿得起草鞋。就像劉備一樣,他家裡就是靠編織草鞋和草鞋去賣錢,城市裡面有賣鞋的。如果會一點手藝,穿上草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所以不存在穿不起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