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去世时为何写道“悲喜交集”?

特纯奶人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 作词/李叔同

歌曲《送别》堪称传世之作,它的词作者弘一大师跌宕起伏的人生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巨匠。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会作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他也是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在当时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荣耀。他作的《送别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还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学生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1915年,李叔同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图画音乐教员,每月于杭、宁和沪上家室之间往返。他在杭州结“乐石社”, 被推为社长,亦从吴昌硕游,入“西泠印社”为社员。夏丐尊、姜丹书、马一浮等文坛名人与他往来密切。马一浮已是有名的居士,研究佛学,对李影响深刻。李叔同三十九岁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秀,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一蓬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有时候真是快乐过形鲜体美,心嫩得一掐一股水,一根针插上去都流一股血。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很多时候,我们想这么做,却不得不那么做,想这么说,却不得不那么说……一颗心其实是没有自由的,自己不能,不会,也不肯给自己自由的。可是他却给了。想做什么,就去做了。想扔掉什么,就扔掉了,想捡起来什么,就捡起来了,想追逐什么,就追逐。即心即佛,在他这里算是贯彻得彻彻底底了。



一切他都舍得,因为他觉得他将来得到的,比这些将要丢弃的,有价值得多,所以就这么干脆利落地扔掉俗世一切,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至于追到之后会不会失望,管它呢,追到再说。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了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为了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二十四年青灯相伴,他精研戒律、弘扬佛法,被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一九四二年十月在泉州安详圆寂。他的学生丰子恺感受恩师:“凡事认真,学一样、是一样。”赵朴初先生高度赞誉大师的一生:“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满。



他由一个浊世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弘一大师,早年才华横溢,在艺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为人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了。他虽避世绝俗,而无处不近人情。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是他的多才多艺和认真的精神。他一生做人确是凡事认真而严肃的。他要学一样就要像一样,要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古人有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他既出家做了和尚,就要像个和尚。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马一浮有诗挽他说:‘’苦行头陀重,遗风艺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为师‘’,读此可谓如见其人了。



真实的弘一法师,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多么的谦卑啊!

1942年九月初四午后8时,63岁的弘一大师在泉州晚晴室吉祥西逝。临终前3天,他在用过的三寸纸片背面,书“悲欣交集”四字,并自注“见观经”,交侍者妙莲法师,是为最后之绝笔。



世人测度,大师临终所现的境界与《观无量寿佛经》上描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景象一般无二,“悲”是悲悯众生沉沦生死之苦,“欣”是欣喜自己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芷若幽兰诗词666


他不是悲伤的悲,也不是喜悦的喜,是悲欣,悲欣,慈悲的欣悦,是,看似很小的面积,却能容纳一切的不可思议,此为平凡,却是无穷无尽,容纳悲欣,亦简单事也


成鸠鉞天


提问者,请、拜托以后提问题要严谨。是“悲()交集”,你先搞搞清楚…[祈祷][祈祷][祈祷]


英雄無淚920


题目有误。

应为“悲欣交集”。


Moses


“悲欣交集”出自《楞严经》卷六。

此经前五卷大意为:佛陀及弟子去城中受斋,弟子阿难彼时外出未能同行。阿难独自化斋巧遇摩登伽女(经中暗表此二人实已作过五百世夫妻),摩登伽女对阿难顿生情愫,此时佛陀于城中感知,便派文殊前去,以楞严咒解此情难。阿难借此叩问个中因缘,并步步请问成佛之因。

到了卷六,原文如下~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

那么“悲欣交集”此处做何意呢?后文说得很清楚了:阿难已悟到成佛的法门,于中修行无疑惑了。因为他常听佛言,自己未得度先度人的,是菩萨发心;自觉觉他的,是佛之发心。所以阿难发愿:己虽未度,却愿先度末劫一切众生。

弘一法师在往生前刻,留此“悲欣交集”四字,委实是步阿难之履,愿无论此生来世,都来此娑婆,与众生结缘并度化之。

弘一法师是杰出的教育家,是中国现代书法第一人,他的书法朴拙圆满,浑然天成。法师离世前书此“悲欣交集”,尽是慈悲,尽是欢喜。


华雨堂堂主


佛家讲究四大皆空,无生无灭,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生在世,无非一副臭皮囊而已,死亡即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弘一法师钻研佛学一生,可谓得道高僧,早已勘破生死。对他来说,生是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死了就不能做这样的法事了。所以他“悲”。离开俗世,登上极乐世界,就到了佛祖跟前受教诲。所以他“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