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的创业“瓶”颈,缺钱、缺人、缺设备,但最缺装辣酱的瓶子

创业步步艰难,就像在难以动弹的污泥里缓慢向前爬行,这是多数创业者对于创业困难的理解。对吗?也对也不对。对的是创业自然是风险极高的活动,你不知道哪一步会踏中让你丧命的“彩蛋”;但是创业过程并不总是“难度值相似的平均困难”,而是“有高低峰值的困难”。换句话说,创业者不会一直处在痛苦的环境中,在每两段瓶颈之间是困难相对较低的“舒爽时刻”,这也是创业有魅力的一大原因。

最大范围内来说,人类的发展也与创业相类似,即人类发展从来都不是缓慢“爬坡式”的前进,而是“爬楼梯式”的跳跃前进,相邻两个楼梯之间就是人类发展的瓶颈,企业发展也是如此。而造成瓶颈跨越的就是“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来自于这样的典故:

欧洲人观察了上千年的天鹅,发现天鹅永远都是白色的,所以所有人都认为世界上的天鹅一定是白色的。后来欧洲人发现了澳洲,结果一上岸就发现了黑天鹅,这次发现改变了人类上千年的认知。

现在,“黑天鹅事件”是指人们平时极不注意的不起眼的小事,却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影响,甚至颠覆人们长久以来积累的印象,这样的事件被称为“黑天鹅事件”。

老干妈的创业“瓶”颈,缺钱、缺人、缺设备,但最缺装辣酱的瓶子

对于陶华碧来说,虽然她不明白什么是“黑天鹅事件”,但是瓶颈并不会“放过”她。创建老干妈之初,百废待兴,几乎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发展的瓶颈,缺钱、缺人、缺生产设备,但是最缺的还是装辣酱的瓶子。

这一点今天听起来有点可笑,区区一个装辣酱的瓶子,有什么难处?

现在大到超级市场,小到路边报刊亭,到处都是装辣酱、装罐头的广口玻璃罐,但是你知道吗?陶华碧才是现在广为流传的广口玻璃罐的潮流领航者。十几年前,不论是辣酱还是罐头,都还没有成为市场常见产品。市面上的绝大多数瓶子都是口比较窄的模样,或者要么太大,要么过小,根本不是现在的样子。刚开始老干妈也装在这样的瓶子里,但是很快陶华碧就选择放弃,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方便。每个人在吃辣酱时的时候,都是把筷子伸到瓶子里,如果瓶口太小的话,就会加大夹菜的难度。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陶华碧开始自己琢磨瓶子的形状、大小、开口等参数,最终确立了现在市场上最流行的样式。但是脑海中设计出理想瓶子的图纸,陶华碧没有能力将这个点子变为现实。她开始去找临近龙洞堡的贵阳第二玻璃制造厂,希望能够制造出理想中的罐装玻璃瓶。

这是陶华碧生平第一次商业谈判。惨败是预料之中的结局,因为当时的老干妈实在是太小了,而贵阳二玻可是年产1.8万吨的炙手可热的国企,人家那么大的厂实在不愿意接这种百来个瓶子的“深度订制”服务。这是陶华碧创业遇到的第一个比较难的瓶颈。

老干妈的创业“瓶”颈,缺钱、缺人、缺设备,但最缺装辣酱的瓶子

如何面对瓶颈是最考验创业者的事情。

如今的创业者可以通过人脉、背景、资本、技术、运营等各种方式跨越企业的瓶颈,而对于当时的陶华碧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脸”。软磨硬泡成了陶华碧说服贵阳二玻的独门绝技。只要一有空,陶华碧就会找上门去,像个嗡嗡响不停的苍蝇,围着贵阳二玻的生产线负责人转悠。不是陶华碧做事手法不光彩,而是事出无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哪个娃儿是一生下来就一大个哦,都是慢慢长大的嘛,今天你要是不给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贵阳二玻的负责人终于受不了陶华碧的“死缠烂打”,松口允许陶华碧在车间自行寻找她钟意的玻璃瓶,但是依然不会替老干妈专门开设生产线。

就这样,陶华碧撬开了压在企业身上的瓶子瓶颈。从此后,陶华碧经常在空闲时间挎着篮子去贵阳二玻捡瓶子,虽然大小形状略有出入,但是基本上都与如今最流行的广口玻璃罐相近,进而确立了辣酱、罐头行业的玻璃瓶外观标准。

跨越了瓶子瓶颈后,老干妈果然迎来了一次爆发式增长。很快,陶华碧就打电话给贵阳二玻的负责人说:“这一次我要一万个玻璃瓶,现款现货。”就这样,开启了贵阳二玻为老干妈专门生产玻璃瓶的历史。

如今,老干妈每天需要超过130万个玻璃瓶,替老干妈供应玻璃瓶的企业不乏重庆、郑州等地的大型企业,但是最大的供货商还是贵阳二玻。现在老干妈产品60%的玻璃瓶都来自于贵阳二玻,而二玻全厂总共4条生产线,3条都在为老干妈24小时开动。实话实说,贵阳二玻相比起其他玻璃瓶供货商而言,并没有在价格、质量等方面有优势,但是陶华碧还是将最大的订单给了贵阳二玻。其目的不言自明,无非是为了报答当年让捡瓶子的恩情。而贵阳二玻也得益于老干妈,在后来的国企改制倒闭狂潮中活了下来,而且活得相当滋润。

老干妈的创业“瓶”颈,缺钱、缺人、缺设备,但最缺装辣酱的瓶子

跳出来看,捡瓶子这件事是陶华碧撬动瓶颈的开始,但对于贵阳二玻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黑天鹅事件”,因为谁也想不到当年不起眼的老干妈,后来会成为贵阳二玻的救命稻草。

除了关于瓶颈与“黑天鹅事件”的对比,陶华碧“不要脸”的解决问题方式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对于如今的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因为不论在怎样的困境下,创业者都不可能去低声下气求人办事的。在创业者眼中,自己是高尚而有理想的创业者,这样“不要脸”不仅侮辱了创业者的人格,更侮辱了创业者的梦想。

听上去好像蛮对的,但事实上根本那么回事。创业者一定要很清楚自己与自己的事业之间的区别,捍卫个人事业并不等于捍卫个人尊严。《麦田守望者》里面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则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对于创业者来说,同样如此。像陶华碧这样为了事业“不要脸”才是真正的成熟创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