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哈哈,我来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深湖比深海还可怕。

得益于海底石油探测的巨大利益驱使,我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深海生物,而且各国也在发展深潜技术。一有新发现就马上传遍全球。比如小飞象章鱼,博比特虫之类的东西。

而在深湖里,你根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去探测的人很少,因为探索价值不大,除了有些湖泊传说有水怪或者金银财宝之类的东西会吸引人们去探索,其他的只能靠爱好者和传说来发现了。

在深海中,一般有运行了非常久的稳定生态系统,人们对这种生态系统是了解的,对于偶然发现的新生物也不会太过于惊奇。

而每一个湖泊中,一般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而且深湖一般都是静水的集合,水的来源一般是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的汇总,一般情况下生物非常贫乏,所以水温会很低。我曾经去过某个山里的湖区玩,湖水非常非常凉,跟气温形成了明显对比。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前段时间看了一些央视的节目,记者和学者帮我们去实地查看了真实现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连绵大山里,千百年来一直都能“守洞待鱼”。据说,这每年到了一定的时候,村里的泉洞里,就会往外汩汩冒出鲜美的鱼儿来。更特别的是,冒出来的一直是一种鱼儿,村民们称之为阴河阳鱼。

央视记者去查看了当地的情况,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生物。按照走进科学的风格,第一次肯定没有发现正主,于是发现了巨型蝌蚪。

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这种奇大无比的蝌蚪是普通蝌蚪的十倍大,可能是由于地下径流水温太低影响了蝌蚪的甲状腺,所以这些蝌蚪不能变态发育为成年个体,一辈子只能保持蝌蚪的形状。

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而在生物科考常见的洞穴深湖中,蝌蚪则会变成另外的形状。

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这是中国特有种红点齿蟾的蝌蚪,这一只有 14cm 长,由于长期缺乏阳光照射,蝌蚪变成几乎透明的状态。这种蝌蚪需要 1-2 年才能变态发育为成年个体,当然了也可能永远不会发育成红点齿蟾。科学研究发现随着洞越深,蝌蚪个体越大。

好了接着回来讲央视记者找阳鱼的经历,在找到了这个蝌蚪之后,记者发现不符合村民对阳鱼的描述,于是他们决定离开当地,等到出鱼季节再来。第二次他们终于发现了阳鱼。

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不得不吐槽一下央视的风格就是纯粹地搞文学创作,我看了好几遍,暂停了几百次。硬生生没看到这条鱼除了鱼鳍之外的其他明显特征。不过后来记者去找了专家,专家认为这是齐口裂鳆鱼。

齐口裂鳆鱼是一种冷水鱼,一般分布于青藏高原。而恩施地区海拔只有 1000 米左右。

这让我们非常惊讶,要知道湖北恩施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末端,崇山连绵,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在它西北部的恩施大峡谷里竟然有人们认为只分布于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的鱼类,这是十分惊人的。

深湖由于体积太小且水的成分复杂,一般难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只能有少数种类的生物生存,所以基本上每个湖都有一些奇怪的传说,这也引发了一些列的猜测,比如尼斯湖水怪之类的。

深湖里的鱼类一般眼睛退化,体色透明,这都会让人感觉到意外,例如这种。

为什么会有深湖比深海更可怕这种说法?

而深海里一般的生物都可以合理解释。湖里的生物则要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结构来进行分析。

本文提及的红点齿蟾也是在探寻洞穴深湖过程中发现的,被证实为中国特有。央视节目竟然发现齐口裂鳆鱼可以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地下径流中,这也为科学认知扩展了范围。

本文部分图片截取自央视的系列节目《地理中国》,这个节目偶尔会介绍一下深湖和洞穴的探究。我作为一名生物爱好者经常从他们的地理科普中学习生物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