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疫情兇猛,波及範圍從醫院、影院,延伸到了社會各界方方面面,超市自然身在此列。

上海徐彙區一家超市,菜價飆漲——生菜、小白菜、雞毛菜分別漲了近七倍、四倍和三倍。當地監管局迅速反應,該超市被處罰200萬元。最近,身邊人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個又漲價了,那個又貴了,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心理更慌了。

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總之一句話,雖然整個社會都在消費升級但是自己買不起的越來越多了。每個人都顯得很焦慮。不少人在暗戳戳地思忖:“疫情過後,通貨膨脹會不會加速?若加速,你拿什麼扛?”

前幾天,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行副行長表示:中國絕對不會出現大規模通貨膨脹。這一話題,引來了各類專家、網友的熱議。其實錢越來越不禁花不是現在的特色,經濟學百年來一直伴隨著一個擺脫不掉的陷阱就是通貨膨脹。這個詞彙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窮人,甚至一個國家崩潰。

歷史上真實的通貨膨脹有多可怕?

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上圖是全球面值最大的硬幣,它是1923年德國的硬幣。因為硬幣一面的圖案為前足躍起的奔馬,故有“馬幣”之稱。這枚硬幣的面值為1萬億馬克,它可謂全世界最著名的記載通貨膨脹歷史的硬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國德國受到了歐洲列強主導的《凡爾賽和約》的嚴厲懲罰,共損失了16%的煤產地、50%左右的鋼鐵工業、13.5%的領土、12.5%的人口和全部海外殖民地,並被罰以2 000多億馬克的鉅額戰爭賠款。1923年,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藉口,出動10萬軍隊佔領德國的工業命脈魯爾區,將其充當戰爭賠款,釀成“魯爾危機”。除戰敗的沮喪和羞辱之外,當時德國的魏瑪政府還面對失業劇增、貨幣急貶以及經濟崩潰的惡況,無奈之下只能開動印鈔機,狂印紙幣以飲鴆止渴,於是惡性通貨膨脹如脫韁的野馬般狂馳。1923年,德國的物價指數為1919年的4 815億倍。1923年10月,德國通貨膨脹率達到29 500%,每日平均通貨膨脹率為20.9%,即每隔3.7天物價翻番。

德國市場商品奇缺,紙幣氾濫,貨幣面值奇大無比。1923年11月17日,德國的一份報紙售價高達7 000億馬克。1美元可以兌換42000億馬克,1918年一戰結束時,原本能買5000億個雞蛋的錢,五年後卻只能買一個雞蛋。有時,新鈔不及晾乾就匆匆投放市場了。孩子們把馬克當成玩耍的積木來堆房子。有人乾脆用紙幣代替木柴來燒火取暖,覺得這樣更經濟划算。工人們的工資一天要分兩次支付,工人拿到薪水後要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奔向市場及雜貨店購貨。

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上圖為1923年德國發行的面值1千萬馬克的紙幣,購買力卻幾乎為0

作為人類歷史上官方記載最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其創造的通脹歷史,至今無人能破,經濟學教科書上稱之為“德國魏瑪式的通貨膨脹”。(這次通脹直接導致民眾對德國執政黨的不信任,希特勒的極端主義登臺,從而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一個貨幣現象。老“病”新傳的故事還在繼續:5 000億面值的南斯拉夫第納爾紙幣發行於1993年的波黑戰爭時期,若加計第納爾在之前幾年的貨幣更換和幣值調整,最後的1 單位超級第納爾等於100萬萬億舊第納爾——1後面有18個0。

2009年,津巴布韋發行了100萬億津巴布韋元面值的紙幣,當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驚人的231萬倍。當時的錢甚至是用斤稱的,人人都有滿屋子的錢,但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當地的居民出門必須要帶著一大堆錢,錢顯然已經變成了他們的累贅,別看他們人人都那麼“有錢”,人民的生活質量還是非常低的,坐個公交車都需要投三億元的津巴布韋幣。孩子拿著一摞的錢去買飲料。下圖是津巴布韋發行的銀條,面值為100萬億津巴布韋元。

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通貨膨脹從表面看是與紙幣印刷機相聯繫的經濟現象,而其背後則是錯綜複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或政策的失誤。在令人咂舌的天文通脹數字背後,真正值得我們同情的是那些無辜人民,他們承受著無法承受之重。

回想2008年那場刻骨銘心的危機,至今心有餘悸。人們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往往會忘記驚濤駭浪的時刻。正如黑格爾所說,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在全球金融危機10週年後,人們依然看到,全球經濟和金融結構不平衡並沒有改變,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模式沒有調整,消費、儲蓄、投資和貿易失衡的現象仍廣泛存在,“大而不能倒”的現象愈演愈烈,債務槓桿仍居高不下。被懲罰的借款人和債權人並沒有因擔心和害怕而降低其債務水平。2018年,首季全球債務已攀升至247萬億美元新高,佔全球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了318%——遠超出150%的警戒線水平。全球過度信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加劇了經濟結構和資產價格的失衡,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政策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點燃了導火索。

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在分析金融危機和通貨膨脹等背後原因的同時,人們還意識到當今金融業目標迷失、發展失衡和經營異化的問題。許多貧困、低收入人群及小微企業無法通過正規途徑獲得金融服務,被排斥在金融體系之外。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說過:“ 1%群體的人們攝取了社會財富,留給99%群體的人們只有焦慮和不安。” 西方金融業把逐利作為唯一追求,摒棄了以人為中心的宗旨,慢慢見物(財富)而不見人了。在跨過21世紀,特別是經歷了慘烈的金融危機後,人們開始反思唯利是圖的華爾街金融模式的弊病,憤怒於金融資本主義的貪婪,反對少數人群佔有鉅額金融財富導致的社會不公平、不均衡發展。在發展中國家,人們還關注金融的扶弱濟貧、共同富裕問題,呼籲關注弱勢群體,反對新形態的高利貸。

人們開始重新思考金融業的初衷和使命,並將普惠金融寫在金融業的旗幟上,其目的是要求金融業迴歸到為人們美好生活服務的宗旨上,以確立金融業更崇高的社會價值觀。


新書預告

通脹這麼厲害,對老百姓意味著什麼?


《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3》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定價:76.00元


一部基於各銀行發行的紀念幣章編撰的世界銀行史

這本書是“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系列出版物第3冊,以飽經歷史滄桑的銀行紀念幣章作引,娓娓道來,剝絲抽繭,以輕鬆的語調講述隱藏在這些幣章背後的跨越百年的銀行史、金融史。這本書深度挖掘、整理大量原始實物史料,深入描述了外國銀行的歷史演變,承接第1冊、第2冊近400枚銀行幣章,匯聚了150餘枚稀罕的銀行專題紀念章,涉及數百家銀行,史料豐富,內容獨特,兼具可讀性和收藏性。

書中收錄的最早的銀行紀念章發行至今已逾百年。這百年間,許多當年的發行銀行已經不復存在,那些歷史也早已被人們遺忘。但是,這些堅硬的金屬幣章,猶如一枚枚金融歷史的“指紋”,在今天這個世界金融業最精彩的時代,繼續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