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考核,销售也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计划

即便考核,销售也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计划

为了降低库存和供应链的压力,很多公司都要求销售部门提供的销售预测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平衡生产、库存和销售的常用管理方法。但很多情况下,要求销售部门提供一年的销售预测,甚至把销售预测的精准度纳入考核,这不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这种做法的起因无外乎两种:一是懒政思维,以考代管;二是不明就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为什么这样说呢?

即便考核,销售也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计划

首先,无论销售人员在客户面前是强势还是弱势,客户提供的信息都不可能是完全准确的。市场的随机购买行为也不是工厂流水线那么有效,这些都增加了预测的难度。其次,从技术上说,销售的预测流程不可能精准:销售团队通常是由大区-分公司-销售经理-业务人员构成,预测的差异会越累计越大,多数情况下销售逐级预测的结果,还不如有经验的人拍脑袋有效。

即便考核,销售也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计划

另一个角度,一旦将预测计划纳入考核,肯定导致销售人员“两害相权就其轻”的结果:为了提高准确度,销售干脆不提前预测了。预测越早,准确度越低;即便挨批,那也得拖着。等着客户订单马上要下达了,预测的准确度不就高了?不过到这时候供应链的麻烦也到了。供应链这边也有理:你这么晚下订单,我调不来货你就等着吧。最终结果一定是恶性循环,公司受损。

即便考核,销售也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计划

以前遇到过一个公司,由于客户订单非常不稳定,而且需求量波动很大,公司内部一直希望在订单不饱和时,能通过库存备货,提前实现平稳生产。但后来他们出台了一个规定,所有的备货风险都要销售承担。理由很简单:销售提供了订单信息,如果订单信息出错,销售就要为超期库存买单。自此之后,销售就很少备货了,而工厂生产的波动却在不断放大。想交付订单吧,生产组织和供应链大呼小叫;按预测数量组织生产不交订单吧,又觉得有单不交天理难容,结果是企业陷入两难。更为难堪的是,作为管理者,你无法判断这种矛盾究竟是来自于生产组织不力,还是供应链真的出了问题。

精准的需求计划本来就是跨职能协作完成的事儿,而绝不是简单的以考核代管理,它需要后端的生产计划和前端的销售配合完成。作为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协调前后端有效对接,有数据的出数据,有经验的出判断,完成“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做出一个“准确度最高的错误的预测”,然后大家以此为准,完成整个作业流程、实现销售。

即便考核,销售也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计划

管理是解决“怎么干”,考核是解决“愿不愿干”。考核不能替代管理。“怎么干”的问题不解决,反倒考核销售,结果就是他们不提供预测,反过来却害了供应链,给供应链带来更大的波动。当然,我们的意思决不是不考核———考核可以改善结果,但最终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得靠 “怎么干”。在企业管理中,有很多事情谁都不愿负责,究其原因是没有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干,风险又大,结果就是谁都不愿承担责任,谁都不愿干。

即便考核,销售也很难做出精准的预测计划

还有人说,考核会导致销售人员向经销商压货,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在考核急了的情况下,销售人员可以操纵经销商库存来提高预测准确度。这种方式在销售淡季,或者经销商库较低的情况下,是根本无解的。即便在销售旺季,也会导致经销商库存结构不可理。最终结果就是,“货到地头死”——经销商之间的调货会更加困难,而且也有串货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