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織金:河對岸美麗的地方

吳茹烈

貴州織金:河對岸美麗的地方

我出生的地方,隔著一條“三岔河”(現叫斯拉河),河對岸就是織金縣貓場地界。小時候父母常揹著我去河邊一個叫吊水洞的洞中打水,如今那個洞因引子渡電站的建設已經永遠沉沒於斯拉河底了。兒時,母親曾指著對岸那朦朧縹緲的雲霧和層層疊疊的大山對我說,河對面山那邊有一個叫貓場的地方,母親曾坐著小木船渡到對岸,去那趕過鄉場……

兒時,織金、貓場、三岔河……定格在我的腦海裡,但對我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世界,只是痴想著河對面、山那邊、雲霞端珍藏著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真正踏上這神秘的土地,卻是五十年後。

那天,我參加省散文作家採風團赴織金採風。由貴陽出發,車跨過凹河大橋的時候,一座座山巒,一叢叢鮮紅的杜鵑花映入眼簾,進入織金地界的瞬間,我彷彿想起了什麼……

翌日凌晨,在織金縣委宣傳部有關領導的陪同下,我們迎著和煦的陽光來到織金古城。古城街上有一賣“薄脆”的顏姓攤主,每天用一口黑黑的土砂鍋製作“薄脆”。“薄脆”是織金人早餐的最佳食品,它方便食用,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織金縣名小吃的一種。顏老闆五十來歲,說他己在古城街上賣“薄脆”二十多年,那口烏黑得發亮的砂鍋也跟隨了他二十多年,當年用兩塊錢買的,現有人己出價兩千元他都沒賣。他說,錢是小事,這也是我經營“薄脆”產業的文物嘛!

貴州織金:河對岸美麗的地方

說到文物,織金古城有許多有價值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蹟。

位於古城正中的財神廟,據說是世界上唯一保存著的供奉財神的廟宇。普天下在家中供奉財神爺的人很多,但卻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專門為財神爺修建的廟宇。現供奉的是民間傳說中的財神爺趙公明。至於它的建築,無論從結構還是宏觀來說都可稱為奇蹟。相傳由一對彝族父女設計施工,但還未完工,父便積勞成疾,不幸辭世。女承父志,鍥而不捨,終成父業,留下了織金人難得的寶貴財富。

穿過一條古老的街道,這條街道叫織金街,織金縣由此得名。古老街道上有很多商店是賣砂鍋和陶器的,織金因無煙煤而出名,也因用無煙煤和當地獨有的泥土以及古老的燒製方法生產的這種砂鍋而聞名。我們參觀了古老的砂鍋和陶器的製作方法,體味織金街的古老文明。

陪同的縣文物局負責人告訴我們說:織金縣城的靈氣和美麗,在畢節市八個縣市中是最突出的。縣城是因應“市”和“衙”而衍設的,要滿足“市”和“衙”,必定要選擇地勢平坦之地,要選山谷裡的“一馬平川”,以建“市”和“衙”。再一個必須要有水。水是生命和生活的依靠,水還決定著“市”和“衙”繁衍興衰。這一點,織金都毫無疑問的具備了。鳳凰山、五指山、斗篷山等,四圍環抱,抱起了懷中的一大塊平地,從鳳凰山和斗篷山各來一股水,從鳳凰山來的,從花紅淌下來,穿城而過,縣城匯聚108處泉眼。這些水匯聚在一起在城中形成一個“S”形,頗似陰陽魚的太極。據說當年張三丰與劉伯溫都到過織金,很是為織金城址得地之靈讚歎不已。

魚山恐怕是織金保護得最好的山了,山上的樹木和建築還算是保存了過去的樣子,濟賑亭、藏書樓都保持著舊制。魚山的得名是因其山形,長得完全是一尾鯉魚的樣子。

黑神廟正殿的“惠此南國”“忠義服人”以及對聯,都出自清末貴州大書法家嚴寅亮手筆,北京的“頤和園”也是這位書法家寫的,據稱當年哪怕是“老佛爺”慈禧,讓他露一手,他的潤筆費也毫不含糊,時價為一字鬥金。

貴州織金:河對岸美麗的地方

魚山腳下有一座樸素的墳墓,埋葬著一位清朝當時有爭議的人物——庹幾禪。他雖受當朝視為另類,但織金人接受了他,他也為織金這塊土地增添了豐厚的歷史文化,為魚山的建設傾注畢生心血,兩袖清風長眠於他鄉,不知是他的臨終遺願或是後人的有意無意安排,他的墳剛好是登魚山唯一路徑的石門旁,永遠為織金人守護著自己建造的小路和山門。我想,如果他有靈魂的話,每一位後人和遊客的到來都是他心靈莫大的安慰。

至於丁寶楨,我只知到他是清末一位剛正不阿、憂國憂民的重臣,在任山東巡撫時斬殺了慈禧太后寵愛的太監安德海。名震當時的朝廷。可參觀了丁寶楨紀念館後,我才知道丁寶楨在擔任山東巡撫、四川總督期間,治理黃河、嘉陵江水 患,疏通鹽道,創辦書院,創建工廠,整肅吏治,扶危濟困,為山東、雲貴川人民帶 來了巨大利益,培養了大批人才,開創了山東和四川的近代工業……可以說,丁寶楨為官二十餘年,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生活中只有一盤宮保雞當做自己最好的美味。他在家鄉未置一畝地、未修一間房,病危時為過去因公所舉之債上奏朝廷“所借之銀,今生難以奉還,有待來生銜環以報。”他的功績已經深深埋進了人們的心裡。

我想,歷史上的安邦彥,丁寶楨,丁道衡,以及奢香夫人等都曾擦亮這一方水土。他們走過了一個時代,走過了織金的歷史。

我在丁寶楨塑像前沉思,在奢香洞前徘徊…… 那歷史的天空只能給我短暫的一個回味麼?回味這土地上逝去的厚重歷史,更回味現在這些執著的織金建設者對它的明天,未來宏偉的設計、藍圖規劃……

第三天的行程是參觀織金洞。

織金洞為我們當導遊的是一位叫陳燕的二十來歲姑娘,她一身彝族服飾打扮,同行的一位作家問她:“你是水西人嗎?”,她微微笑笑說:“我是水又人”,我們一路跟著她走,大家都在默默思考,走了一會,這位作家又忍不住問她:你說的“水又人”很少嗎?是不是隻織金有?她笑了:“多得很,可能你也是呀”!接著姑娘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上寫了一個‘漢’字!大家這才明白過來,都笑了……

貴州織金:河對岸美麗的地方

對於織金洞,我無法描述它的宏偉和壯觀,只能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只有借用一位詩人的話來讚美它了。“那些石竹,石筍,石旗,石星,石樹,石花,石錘,石劍,石蛇,石龜,石虎,石獅,石男,石女,石佛,石仙,都成神話和傳說了…… ”它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在大自然神秘莫測的心中。遺憾的是當年的徐霞客和許多文人墨客沒發現這裡,否則會留下很多千古奇詩的。

參觀完織金洞,我們坐上快艇沿烏江源百里畫廊江面遊行。來回近三個小時的行程,領略了兩岸如水墨畫的風光,化屋基筍子巖如夢幻般人間天堂的地域神韻,沿岸有叼著葉子菸鬥悠閒放牧的老者,提著鞋光著腳丫子在淺灘上捉魚蝦的小孩,還有徜徉在溪水裡洗衣的水西女,遠處或明或暗的裊裊炊煙……

這時,前方的遊船裡突然傳來了一陣歌聲:

太陽是月亮的歌

月亮是太陽的夢

男人是女人的歌

女人是男人的夢

唱一曲水西謠

多情的水西女

一曲思念的歌

唱給夢中的他

……

原來是陪同我們的導遊小姐。她那清醇的歌聲韻味,迴響在我們耳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