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京劇可以說是中國戲曲類的集大成者,不僅僅是因為它傳播廣泛,受眾面廣,而且京劇也是集中國各大劇目的優點發展形成的。小編覺得,京劇,中醫這些東西之所以被稱之為國粹,是因為它不僅僅是中國老一輩人凝結的優秀的思想,藝術理論,更重要的是他們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那麼,都知道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但是你知道它的發展史嗎?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京劇的發展就要追溯到1790年,也就是乾隆55年,也就是說京劇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說也不算是長,但說短也不算是短。起初,是因為要為乾隆祝壽,於是便詔來了揚州著名的三慶徽班,其中最著名的,乃至於現在去北京還能找到戲班演出舊址的四個戲班:三慶,四喜,和春,春臺。這也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個事件:“徽班進京”。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但有懂行的人就會問了,明明那個時候最火爆的東西,最主流且流行的東西是崑曲,但為什麼乾隆祝壽不去請崑曲演員呢?事實上,在清朝中葉時期,崑曲就已經衰落,在社會上出現了“花雅之爭”“雅部,其實是崑曲。”“花部”即為除崑曲以外的其他劇目。當然,隨著其他新劇種的興起以及在地區內的繁榮,自然是花部要勝於雅部一籌。但是,崑曲當時還是達官貴人在各種場面下的“專用戲曲”。因為有些有名的官宦人家會養活一個大的戲班子來供自己享用。就像是紅樓夢裡為老太太祝壽等等這種大場面,以及大家都很瞭解的一些人物,也都是來源於崑曲。除崑曲以外的劇中,自然就在百姓階層流行開來。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等到乾隆中葉時期,京腔漸漸衰落,秦腔又開始慢慢上升其地位。也就是在乾隆44年,魏長生進京,轟動了京城,但後來因為政府的壓制,禁止了他的演出,魏長生不得不南下發展。再到乾隆55年的“徽班進京”,既標誌的花部的勝利,也是京劇發展的開端。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為什麼說京劇是中國戲曲的集大成者呢?就在於京劇吸取了許多劇種的特點來不斷髮展自己。首先,徽班唱的即是徽調,指吹腔,高撥子,及其演變出來的二黃調,這是徽班本身的戲曲音樂體系。當然,吹腔,高撥子,熟悉京劇的人對這兩個東西簡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在很多京劇的劇目裡,很多重大場合就會使用吹腔,甚至有固定的曲牌名。緊接著,徽班又吸收了秦腔,即為“徽秦合流”吸收了秦腔的演唱,梆子腔,表演,以及劇本內容。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再加上在徽班進京之前,許多漢劇藝術家加入徽班,融合了“西皮”和“二黃”的腔調,形成了當時的湖北“皮黃腔”漢班藝人就將“用湖廣音唱的西皮二黃腔”帶到北京,形成了有北京特色的皮黃腔。也就是第二次的交流,也就是“徽漢合流”。其中,著名的京劇大家餘叔巖先生的爺爺余三勝老先生,在擔任漢劇演員的時候就曾在徽班進行演出,在之後演唱京劇的時候就進行了不少的改革,推進了京劇的發展。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在與秦腔,崑曲等一系列的戲曲的融合之後,京劇就算是誕生了。曲調板式完備豐富,已超過任何一部地方戲曲的曲調形式。唱腔也由板腔體和曲板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也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在這一時期,京劇界人才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幾位京劇大家,都畫在了“同光十三絕”這幅圖片中。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國粹——第三位京劇

再到後來,就進入了京劇的成熟期。這一時期,大家輩出。這一時期,有著名的“老生後三傑”譚鑫培,也就是後來最為主流的“譚派。”孫菊仙,汪桂芬。其中還有餘叔巖的餘派,馬連良的馬派,言菊朋的言派,“通天教主”王瑤卿又在旦角的分支上有創建了花衫。再加上當時政府的扶持,許多京劇名家有了廣泛的演出活動,甚至入宮在專門的場所進行教習。而且在許多劇場日日都有京劇演出,形成了京劇一統天下的局面。

在到後來的1917年,京劇進入了鼎盛時期,這時期的京劇大師就離我們的生活稍稍接近了一些,甚至許多戲迷對他們的名字,經典唱段都能學上一段兩段。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就是在這時候被選評出來的。在1927年,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在由北京《順天時報》評選的優秀名伶中,以上四位被譽為“四大名旦”。20年代時,老生中的餘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被譽為“四大鬚生”。30年代末、餘、言、高先後退出舞臺,馬連良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稱之"四大鬚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