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


如何讓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更大作用

近段時間以來,我國各地努力應用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不僅在我國受到更多醫生、患者和民眾的認可與支持,同時在國際社會也得到更多關注和肯定。本期中經論壇特別邀請中醫藥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共同圍繞中醫藥抗擊疫情的效果,以及未來我國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等問題展開探討。

主持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中醫藥發揮了哪些積極作用?我們應如何正確認識和看待中醫藥?

劉昌孝: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暴發過1400多次瘟疫,大規模的有321次。幾千年來,在中國曆次疫病的防治過程中,中醫藥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強調堅持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地推動中醫藥及時介入診療全過程,打出中西醫結合救治“組合拳”,有效降低了輕症變成重症、重症變成危重症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了疾病救治率。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們再次見證了中醫藥的作用,如減輕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面對今天的重大疫情和將來還會不斷髮生的疫情,我們應該弘揚先人的智慧,重視和正視中醫藥在防治此類新發傳染病的價值和作用。

方同華:中醫藥學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和創造的,是實踐的產物。中醫藥學無論在人體結構、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則、治法等基礎理論方面,還是中藥在臨床的運用等各個領域都有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積累,逐漸形成醫學理論體系。張仲景《傷寒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都是針對瘟疫和疑難雜病的專門著作。

越來越多的成功治療案例證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中醫藥療效顯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舉例而言,全國31個省(區、市)的省級專家組中都有中醫專家參與,26個省(區、市)單獨設立了省級中醫藥專家組。截至2月17日,全國中醫藥參與救治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共計60107例,佔比為85.20%。北京市20家定點醫院中醫藥參與救治率為90%,服用中藥患者中出院和症狀改善的總有效率為81%;廣東中醫藥參與率93.54%,有效率達89%;四川中醫藥參與率為90%,有效率約70%;江西中醫藥參與率95%,有效率達82%;浙江中醫藥參與率95.83%,有效率約82%。

中醫藥抗擊疫情效果在全國是有目共睹的,這也將使國際社會對我國中醫藥發展擁有全新的認知。

徐道情:面對新型疫病,中醫傳統的治療總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依然具有良好的效果,對未知疾病的處理仍具相對的優勢,其辨證方法具有很強的指導價值。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組織專家論證,先後發佈了多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從試行第四版開始,就增加了中醫辨證論治和選藥組方,給出了初期、中期、重症期和恢復期的參照處方,明確了基本病因病機、分期分階段及具體的中藥治療複方。這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治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滿足了不同病情患者的不同治療需求。

2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最新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醫康復指導建議(試行)》,方案針對解除隔離和符合出院標準的恢復期人群給出了治療和康復指導。其中包括了湯劑、針灸、中成藥、中藥注射劑、傳統養生功法、心理疏導、食療養護禁忌等眾多中醫治療方法,可以協同發揮作用。

陳士林:隨著國家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不斷更新,中醫藥的參與力度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新冠肺炎患者經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癒出院,給我們帶來很大的自信,這表明中醫藥在疾病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發醫療狀況中優勢凸顯。

目前,我國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正在逐漸完善,同時,中醫藥科學研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認可。中醫藥現代化產業發展迅速,逐漸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特色和廣闊發展前景的產業。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已經達到了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醫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隨著人民健康理念的變化、疾病譜的變化,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深入人心,從疾病為中心向健康為中心轉變,中醫藥的優勢得以進一步挖掘,中醫藥治療的認同感不斷增強,服務方式和內容不斷拓展豐富。尤其是在可持續發展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也為中醫藥的發展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鄒旭:在疫情防治中,中醫藥正發揮重要作用。

中西醫兩套醫學的結合,正是我們國家醫療的優勢所在,二者相輔相成,優勢互補。新冠肺炎是一種來勢兇猛的傳染性疾病,但也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的修復能力是康復的主要條件,這固然離不開西醫在生命體徵支持、抗感染抗炎等方面對症處理;同時也需要中醫的辨證論治,針藥結合,以發揮最大的療效。

中醫在新冠肺炎早中期具有良好療效,危重症的救治中同樣有發揮的舞臺。中西醫協同,一切為了患者康復,一切為了戰“疫”的最終勝利。

《黃帝內經·素問遺篇·刺法論》裡用十六個字解釋了人生病的原因:“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是不得病的根本所在。邪就是邪氣,指的是致病原因、條件等。人之所以會得病,就是因為身體的正氣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邪氣乘虛而入發病。因此,我們針對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機,採取不同的針藥並用方案,同時輔以八段錦、耳穴壓豆、穴位敷貼等傳統療法和外治法。一套中醫“組合拳”下來,有助患者補益正氣。人強壯了,就可以靠他自己的力量祛邪,最終戰勝疾病。

主持人:當前,疫情防控處於關鍵階段,請具體介紹下您所熟知的中醫藥領域抗擊疫情的有效做法?

陳士林:目前,中醫藥參與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進展,參與救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中西醫密切協作、聯合攻關,發現了一批有效方藥和中成藥,在治療新冠肺炎中取得了較好療效。1月24日晚,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第一時間設置抗冠狀病毒中藥篩選的應急專項,啟動所內P2實驗室,開始進行抗疫藥物篩選工作。

目前,我們已成功構建多個適宜於中藥篩選及評價的冠狀病毒感染體內外模型;完成了8個診療方案中所涉及中藥複方及中成藥藥效篩選與評價;成功篩選了13個具潛在療效的中成藥,明確了10箇中藥方劑具有潛在治療價值,其中,部分方劑已在北京地壇醫院、佑安醫院進行臨床觀察。我們依據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隊在武漢一線抗擊新冠肺炎的有效經驗方,積極開展醫療機構傳統中藥製劑申請備案工作,現已向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交應急審批及備案申請。我們還承接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全國推廣使用的中醫經典方劑組合“清肺排毒湯”的製備工藝優選及質量標準研究。

下一步,建議儘快開展高質量的中醫臨床循證研究,掌握臨床數據,優化臨床與研究的協同性,歸納研究出疾病的徵候規律,從而優化診療方案,提高臨床救治率、症狀緩解率。加快推進有效方劑及上市中成藥篩選,指導臨床精準用藥。

李燦東:福建中醫藥大學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中醫藥專家組和科研攻關組,根據中醫“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了符合福建疫情特點的中醫藥防控新冠肺炎的應用方案,制定了健康人群預防、疑似與確診人群防控與治療、恢復期調理的防控方案,並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認可。中藥煙燻方法作為機關、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的消毒方法,至今使用人群中新冠病毒感染零報告、感冒零報告。

我們還積極運用現代技術,建立遠程會診制度。2月1日至今,專家組6人參與省級遠程會診,完成福建省9地市定點醫院確診患者巡診。我校附屬醫院還派出4批共102名醫護人員,趕赴武漢金銀潭醫院、光谷方艙醫院及宜昌等地進行對口支援。與此同時,組織老中青結合專家隊伍開展湖北和福州的遠程會診,在湖北一線救治工作中充分發揮中醫藥診療的特有優勢。

徐道情: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遵從國家的統一調度指揮,保障疫情防控物資的生產是製藥企業的天職。如何在毫不放鬆、紮實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主動、科學有序地推進復工復產工作是許多企業目前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多種中成藥作為推薦用藥列入了國家及各省市的診療方案,其中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產品風油精被《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居家預防推薦方案》列為香薰療法的推薦藥物。我們努力降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積極制定工作方案,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為疫情預防藥品的生產做出企業應有的努力。目前,一些企業已經全面復工,並且開足馬力生產醫藥物資產品,這些產品將陸續投放市場,為疫情防控貢獻力量。

鄒旭:2月15日,我們廣東省中醫院重症醫學專家一行至武漢市漢口醫院呼吸一區開展中醫查房時,恰巧遇到一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出現氣促、煩躁,呼吸困難等症狀。廣東醫療隊的西醫同行們立即用無創機械通氣,當時患者大汗淋漓、焦慮不安,難以配合呼吸機,呼吸困難,呼吸30—40次/分,血氧飽和度59%,心率130—140次/分,病情岌岌可危。主診組醫務工作人員立刻邀請我們中醫專家一同查看患者病情。

在深入瞭解具體病情後,我毫不猶豫地取出針灸針,在患者雙下肢的兩個穴位施針,一邊安撫患者,一邊捻轉著細針,患者煩躁的情緒也逐漸得到緩解,我遂在患者雙上肢的兩個穴位予以施針,10餘分鐘後患者逐漸安靜下來,生命體徵漸趨穩定,呼吸頻率降至25次/分,心率也下降到90次/分,外周血氧上升到80%以上。再過30分鐘,血氧升至90%以上。此後,給該患者辨證開具中藥方劑口服,配合西醫對症、支持治療,一週後實現脫機,病情明顯改善。

我所在的武漢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六病區全體醫務工作者全力搶佔先機,及時讓中醫藥介入治療。我們要比病毒速度快,有效阻斷病毒的侵襲。通過現代醫學先進設備為患者提供氧氣療法,糾正患者機體缺氧,從而有效保護了患者的臟器不受損,同時針藥並用辨證施治,提高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當病患身體調節到陰陽平衡狀態時,疾病自然而然就消退了。

主持人:近些年,國家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然而中醫藥事業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與瓶頸,我們應如何應對?

陳士林: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醫藥學理論體系完整,在世界最早形成的三大傳統醫學體系中(中醫藥學、印度阿育吠陀醫學、阿拉伯醫學)一枝獨秀。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以中醫藥為主的傳統醫藥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系統,從此,中醫學病症成為國際“通用語言”,被世界主流衛生保健體系認可。

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還存在很多方面的問題。比如中醫藥在純西醫醫院全面介入還需進一步推動,東西方文化差異增加了中醫藥文化傳播的難度;中藥材品種混亂及道地藥材的真偽鑑定方法欠缺,嚴重影響了中藥材的療效與安全;中藥材種植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品種產區擴張轉移的盲目、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的失序;使用植物生長劑、化肥農藥的混亂以及生產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對中藥材品質的穩定和提升帶來嚴峻挑戰。

此外,中醫藥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對技術開發投入欠缺,主要依靠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科研主體;對中醫藥基礎研究投入也需進一步大力扶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是對中醫藥臨床療效發揮的有力支撐。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不完善,影響對中醫藥知識產權的有力保護。中醫藥標準的缺乏,阻礙了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步伐。

方同華:近年來,一些醫學專家提出醫學的目的不是治療疾病,而是防止疾病的發生,而中醫的“治未病”理論恰好符合該觀點。中醫藥在預防醫學、保健醫學方面具有突出優勢,針灸、推拿、藥膳等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們的歡迎。在未來的大健康產業當中,中醫藥產業的市場份額和地位將顯著提升。

在醫學領域發生重大轉變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一方面是中醫藥的傳承問題。需要加大中醫藥人才梯隊的培養,加大國醫大師經驗的挖掘繼承。需要政策扶持,資金支持,需要教育引導和文化傳播,中醫藥的精髓才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另一方面是中醫藥的發揚問題。臨床實踐是由醫學理論指導的,中醫現代化必須首先使中醫理論現代化,主要包括中醫證候學、單味中藥、複方中藥的藥效及藥物動力學、針灸療法的分子機制、中醫療效評價體系等。

主持人:今後,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防治疫情過程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劉昌孝:歷史上,我國發生數百次瘟疫,古人成功應用了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的防治疫病經驗,《傷寒論》《溫病條辨》《溫疫論》等著作成為中醫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世至今。我們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強化基礎研究,正確指導經典方劑的創新、科技進步和產業化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省市特別批准的20多種中藥方藥用於新冠肺炎治療,這是在非常時期優先審批、因地制宜、百花齊放,也是藥品管理的創新。未來,應推進中醫藥監管科學的發展和循證醫學為核心的中藥臨床研究和評價的發展。我們需要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理念,共同加速寶貴的經典名方的研發、審評規範和產業化進程。

李燦東:推動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首當其衝應解決好中醫傳承發展的問題。第一,堅定文化自信,以傳承為根基,強化中醫思維。深入挖掘中醫藥疫病防控相關理論,包括五運六氣等在疫病預警的知識和經驗,以及溫病的理論和實踐應用,並積極挖掘民間或傳統的有效防控療法,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可及的疫情防控技術和方法,併為相關的決策判斷提供參考依據,不斷提高防控綜合水平。

第二,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以創新為動力。在探索中醫藥優勢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和傳統中醫藥的有機結合,推動中醫藥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創新。深化改革創新,大力推進院校教育改革,把現代高等教育和中醫師承教育的優勢相結合,把優秀的學術、臨床經驗等挖掘出來,為進一步傳承研究提供基礎。

第三,大力弘揚“治未病”的理念,防患於未然。在如今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下,更要強化防患於未然的健康意識。進一步構建和完善以中醫藥為主體的重大疾病(傳染病)防控體系,加大中醫藥人才培養教學制度改革力度,更加註重中醫藥人才“治未病”能力的培養,增強其在重大傳染病的防範意識和工作能力。

陳士林:“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傳承是為了保根,沒有傳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創新是為了提升,沒有創新就不能與時俱進。

中醫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經典明方浩如煙海,療效確切、安全可靠,但大多數還在古籍中沉睡。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受到古籍的啟迪,這也為中醫藥的創新發展帶來了啟發。我們既要善於從經典古籍中尋找創新靈感、取其精華,也要善於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創新能力,二者相結合方能帶來原創性成果。

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中醫藥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多學科、跨行業合作為加快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帶來廣闊空間。通過協同作戰,推行工、農、商、學、研一體化,將中藥農業、中藥商業、中藥科研及中藥外貿形成產業鏈。

另一方面,伴隨全球疾病譜改變及老齡化現象加劇,中醫藥健康產業迎來巨大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2020年中醫藥健康產業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萬億元。中醫藥行業應著力打造“我主人隨”的國際領先產業體系,搶抓健康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契機,做好產業全鏈條頂層設計,實施一體化統籌發展。

方同華:中醫藥企業要把促進中醫藥的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多元化發展作為企業責任與奮鬥目標。

為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發展,要加快中藥國際化進程,進一步提升中藥現代化水平。通過制定“高質量製藥”發展路線,不斷提升各類中藥製劑產品質量標準。要從產品標準制定、藥材源頭控制、生產過程控制、產品放行控制、市場流通產品質量監測等多個環節入手,實現對產品從中藥材到市場流通的過程質量控制,達到全面質量管理水平,推進中藥質量標準成為國際質量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 吳浩 歐陽夢雲 溫濟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