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衛東:小時候那些騙過我們的“規矩”

賀衛東:小時候那些騙過我們的“規矩”

歲月的年輪,總是刻在記憶的最深處。

對於鄉下孩子們來說,童年永遠是一首經典的老歌,他們一生都在歌聲的陪伴中迎風而長。儘管那曾經的爛漫和童真,一次次在他們長大的路上走失,在邁向城鎮的步伐中隨風而去,漸行漸遠。但有一樣東西,他們無論如何也是忘不了的。那便是大人們制定的一些可笑而又可愛的“規矩”,雖然多數是騙人的,但絕大部分又都是善意的,它們更像陳年的老酒,甘甜可口,醇香醉人。

我自幼生長在隨州的鄉下,因而也從小受到各種鄉下“規矩”的深深洗禮與薰陶。對小時候的我們來說,大人要求做什麼事情都有“講究”,而且這些窮講究居然還特別地多。隨著自己的慢慢長大,不僅慢慢地全盤接受了,甚至到了現在還改不掉,儘管我們早就知道那其實只是哄小孩子的把戲,也寧願相信它是真的。後來到了城裡,聽說城裡的同齡人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但由於所處環境的不同,他們的規矩遠遠沒有鄉下的多,更沒有鄉下的經典。

賀衛東:小時候那些騙過我們的“規矩”

先從幾個耳熟能詳的“規矩”說起吧。你肯定聽說過諸如“吃魚籽(卵)不會認秤”、“站著吃飯長得高”、“屋裡打傘(戴帽)不長個”、“晚上玩火會尿床”之類的。不錯,這些似乎是大人們總結出的生活規律,也似乎是祖輩代代相傳的經典格言,不管如何,從他們的口中說出來就永遠是對的,誰要他們是大人呢。

後來我曾反覆地琢磨過,究竟為什麼吃了魚籽就不會認秤?一位堂兄告訴我,是因為魚籽大小和秤上的小星星(用星星標註的刻度)差不多,吃了魚籽會跟星星們混淆,便不認得星星在哪裡了!我還是覺得這種回答太過勉強。而站著吃飯長得高,應該還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站著吃飯比坐著吃飯要吃得更多更飽一些。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小孩子的勸導,一是要把好東西留給客人吃,二是教小孩子講禮貌,不要上桌子(席間)吃飯。過去孩子多,食物少,特別是在待客的時候,小孩子確實是不能上桌子的,因而用這種善意的規則,來哄騙我們,也是在教我們一些待客的禮節罷了。

與吃相關的還有:“過年時不能吃魚,否則來年會幹旱”, “耳屎不能吃,不然會變啞巴”,“吃了雞爪,寫字會不好看”, “不能用筷子敲碗”, “飯灑在地上會遭雷劈”,“吃飯的時候不能唱歌,唱歌的是叫花子”,“燒糊了的鍋巴可以治肚子疼”等等。這一類的規矩,多數是教小孩子遵守規則,講究規矩,節約糧食,善待家裡的物件等等。那時候物質不豐富,家裡普遍很窮,用這種辦法教小孩,也不失一種趣味和機智。

賀衛東:小時候那些騙過我們的“規矩”

另一種便是教小孩子不要頑皮,要敬重神靈等等。如“晚上玩火會尿床”,“不能用手指月亮,不然會被割耳朵”,“打斷了凌勾會颳風”(凌勾,是指屋簷結出的冰凌)等。我有時在想,為什麼大人晚上可以玩火,而我們就不能呢,難道他們就不怕尿床嗎?後來才知道,那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著想。而有的“規矩”似乎還有一些道理,如“碰到狼,不要看它們的眼睛”,“不能挖鼻孔,會成朝天鼻”等等。當然也有諸如此類的:“小孩子沒有腰”,“大人說話小娃子聽,大人打屁小娃子聞”,則有些扯淡了。但據我所知,更多的“規矩”裡都無疑充斥著一些迷信的色彩。

“沒吃早飯前,不能說牙齒二字,不能講自己做了夢”,“晚上不能照鏡子”,“筷子不能插在碗上”,“不能用一根筷子吃飯”,這些多跟鬼神有關。而“晚上聽見有陌生人叫你,不能隨便答應”,這個規矩,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也曾經講述過。看來,不光是我們隨州,遠在紹興的小魯迅也曾有過類似的遭遇呢。

還有一種,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比如,換牙的時候,換掉的牙齒要扔過屋頂;小孩第一次穿衣的時候,先穿的左胳膊,就是左撇子;如果蛇立起了,必須撿一塊石頭,找不到石頭就脫掉一隻鞋,扔得比立起的蛇更高;不能跟別人比劃蛇的樣子,如果實在不小心比了它的長度,就要請一個人用手掌從中間“砍”一下,比了它的粗細,就要朝裡面吐一口痰。而我最不理解的則是這個:

“正月不撿鷹打鳥,

二月不撿狗咬獐,

三月不撿爛衣裳,

四月不見人成雙……”

這是大人給我們講的禁忌之一,將正月到四月裡不能做的事情用歌謠的形式表現了出來。當然因為那時候我們太小,由於“少兒不宜”的原因,大人們便將這個四月直接給省略了。

而我每每發現,雖然有些規矩連他們自己都不遵守,也是他們不需要遵守的,但凡只要帶上一點迷信色彩,他們也不僅會嚴格遵守、更不會越雷池半步。比如“不能說死字,尤其是在臘月和正月裡”,要是他們自己不小心說漏了嘴,還得輕輕打一下自己的嘴巴。如果小孩違反了這些“規矩”,也一定會受到更加嚴厲的責罵。

賀衛東:小時候那些騙過我們的“規矩”

最難忘的是奶奶殺雞時的口訣:“雞,雞,你莫怪,你本是陽間的一盤菜,今年早點去,明年早點來。”體現了老輩對自然的膜拜和對生命的敬畏。對遇到打雷、做惡夢等受到驚嚇的孩子,他們會摸著小孩子的耳垂,說:“黑(嚇)到不怕,早點回來喲。”一字字、一句句飽含著他們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意。

後來,我們自己也發明了許多“規律”,慢慢地也成了我們自己的“規矩”。如“治腳麻”:腳麻了 ,便找一根木棍插在鞋裡。意思是腳麻的時候很像螞蟻在腳上爬。插根棍後,螞蟻就爬到棍上,腳便不再麻了。“天氣預報”:脫一隻鞋,扔出去,如果是正面朝上,明天就是晴天。如果是反面,那就會下雨。“勸牛喝水”:“喝水呀,打溼嘴呀;喝茶呀,打溼牙呀!”好像唸了這些口訣之後,它們真變乖了一樣。要不,我們又得強行按下牛的頭,逼著它喝水。

賀衛東:小時候那些騙過我們的“規矩”

我還發現,當時的這些規矩,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演變、進化。小學的時候,老師也給我們定了一些規矩,如:寫毛主席或者他的名字的時候,不能隔行,否則就是對他老人家的大不敬;寫錯了或刪除領導的名字,是絕對不能打叉的……

想起多年來騙過我們的這些“自欺欺人”式的規矩,有時會覺得好笑,有時又覺得極度地溫暖和可愛。這是祖輩們在對自然和生命的認知還處於非常模糊、膚淺階段的一種樸素的“科學”,有些是對後代的教誨與期望,有些是對自然和神靈的膜拜與敬畏,更多的則是希望在當時極度落後的條件下得到好的運氣,得到好的收成,祈望能夠順風順水、健健康康地生活。

如果現在將這些“規矩”拿出來,管現在的小孩子,他們一定不會相信,可是我們當時確確實實是相信的。因為這是父輩口傳身教給我們、肯定也是他們的父輩口傳身教給他們的。有時我在想,如果我還生活在鄉下,如果現在的生活還是和從前一樣落後的樣子,我會不會同樣將這些“規矩”也傳給我的後代?

賀衛東:小時候那些騙過我們的“規矩”

事實上,每一個“規矩”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我們的祖輩都是從舊社會走過來的,甚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質生活都極度匱乏,他們只有靠那種近乎祈求的方式來求得幸福與平安。然而經過七十年的奮鬥,我們的祖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代不同了,物質豐富了,科學也進步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對生命的理解也有了質的飛躍,我們在享受當今美好幸福生活的同時,自然而然也就不再相信那些“規矩”,只是把它當作童年美好的回憶罷了。

那些曾經騙過我們的“規矩”,是善意的謊言,是慈祥的叮囑,是父親殷切的希望和母親無私的愛!它總是像歌聲一樣高高地揚起,灑向每一個溫馨的、家的港灣,也陪著我們度過那段既酸楚而又幸福、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