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整理三僚风水村掌故与传说之八则七廖下潮汕

张永红整理三僚风水村掌故与传说之八则七廖下潮汕

潮洲、汕头自古以来是广东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宋、元、明、清期间,三僚廖姓风水师被潮汕人邀请去相地者数以百计。其中宋代的廖月山、廖子安(别名廖安士),元朝的廖国玉,明代的廖炳章、廖胜概,清朝的廖炳和廖仁等七人最为著名,他们在潮州汕头一带点穴卜地的故事,在当地口耳相传,素有“七廖下潮汕”的美誉。

莲花山相传是一郡之文峰,来龙发自赣闽两省,去脉循夹峰山南下,从东北至西北以大月山、大尖山为枕,从东南至西南,山阳濒海。韩江绕明堂;前有南峙山为案,左右军旗山、会旗山,狮象西山拱卫,气势雄伟,主峰酷似出水芙蓉而得名,古今被人誉为郡之“风水宝地”。古代潮汕的官宦人家,工商巨贾,乃至平民百姓,都不惜重金聘请堪舆名师,为其择卜一块“宝穴好地”,在莲花山脉营造了很多有名的古墓、古祠、古塔、古书院等,如:“双鲤鱼、倒插金钗、鲤鱼腾流、乌鸦落洋、童子拜观音、猛虎跳墙、倒戴乌纱帽、黄蜂采花、双叠蝴蝶、独眼蛇、狮咬狗、双风衔书、美女献花、蟠龙吐珠、金交椅”等,至今仍保存完好。

莲花山的宋墓“蟠龙吐珠形”(俗称“摆盘猪头”),位于莲花山灯芯池,是潮汕黄氏江夏始祖墓据澄海县志载,为澄海宋朝外莆都太子墓。这座宋墓独占一山,此峰是莲花山之余脉向西延展曲伸,至此迂回,仿佛一龙蟠转仰首。此墓由堪舆明师廖金精后裔廖子安择地点穴,形肖龙口吐珠。黄氏在潮汕发达700多年,成为潮汕望族莲花山的“金交椅”形(亦称“孩儿坐轿”),即宋朝“张夔墓”,位于莲花山下河地界(古称张界山)。这里山岭逶迤,形成左右两峰朝拱,中凹 ,山腰缓坡,坟葬中间凹处,形肖似一孩童坐在椅上,因此而得名。此墓系三僚明师廖月山相择卜穴并留地钳诗句:“形如金童坐轿形,穴在肚兜脐卜穴,前有一山横竹案,儿孙富贵踏御街”。“金交椅”为当人俗称,是一座最有宋代特色的古墓。墓场概用石砌的“宫山式”高案座(高坟床),坟床以三回一盖四石砌成,碑中间以宫门扉状:32枚泡钉镶嵌(上排八枚,下排6枚,左右排各5枚,里排8枚),西侧护碑上篆花云锦,碑顶加亭头;双摆手,短照壁,四分柱、三进阶,一色花岗岩石刻组成,显得堂皇庄严。门扉式正碑文写:“宋赐进士墓(中)知新州子张先生夔(右)浩赐贞堂夫人杨氏(左)。另,在隆城(今澄海)还建有张夔祠,祠大门两侧对联云:莲岳高环花吐秀、韩江满伫水含晖。

饶平县镇风塔是三僚廖国玉明师亲点穴地,该塔位于拓林镇东北郊3华里的风吹岭西麓,现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古塔。元至正十三年(1353)二月,廖国玉在莲花山给一郑姓点一倒戴乌纱帽穴地后,寻龙到饶平的拓林,见其村镇濒临滨海,村民屡受风潮之害,常年风声嘶飒,便与当地东君议请卜地建石塔,以镇风煞之意。塔高22米,塔基围16米,七层八面,塔基层冈屏上绘着花卉鸟兽、人物故事图案,塔身各层用板铺盖,留空洞出入;内壁设螺旋形石阶,拾级可登上方;塔廊装有石栏杆。此塔是潮汕地区保护完整的古代石塔。而廖国玉在潮阳、惠来、惠东、河源给人觅地点穴,见河源的上莞山水秀丽,便自卜一地营居,后成为河源廖姓始祖。

莲花山脉的桑浦山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古墓甚多,较著名的一座坟穴在汕头市林科所后面东山湖的状元浦,为潮汕第一位状元林大钦父亲的状元墓。据《韩江见闻录》载云:林大钦父亲当年请江西赣州三僚明师廖炳章,在桑浦山点一“双凤衔书形”吉穴,乾山巽向墓,亭高约3米,亭内藻井刻有太极八卦,墓前有石马,石羊各一对。嘉靖九年(1530)林大钦葬其父后第二年即明嘉靖十年(1531),21岁的林大钦考中举人。第二年上京赴试,中第12名进士,殿试被皇帝钦点头名状元。廖炳章名震潮汕,延请卜地点穴者络绎不绝。当朝进士翁万达闻听后,也礼请炳章为其父相一穴吉地,在揭阳市地都镇铁场地界属莲花山余脉枝龙。墓地宽15市亩,墓道长有1.5里,有牌楼5座,其中御葬坊三重三开,其规模和气势为当今潮汕现存古墓之最。翁万达在其父翁梅斋墓葬后第12年官至兵部尚书。其后,嘉靖九年(1540)廖炳章又被潮阳峡山一周姓巨贾,延请相度祖坟,点一“将军拔剑”形,并做地钳记曰:将军拔剑问同形,主出文士掌兵权,号令万兵镇西南,文兼武职受封侯。葬后第5年,周光镝出生,少承家学,又拜江西名儒吕巾为师,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隆庆5年(1571)中进士,授宁波府推官,后任南京户部主事,吏部郎中、顺庆府知府。万历十四年(1586),周光镝任征南监军,旋补任四川右参政,并出任按察使,平定陕西,进驻贺兰,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后任大理寺卿告老返乡,在其峡山祖墓房筑明农草堂,著书传世。

曾奉诏扦造献陵的钦天监博士廖胜概,明天启二年(1622),被揭阳知县曾应瑞邀请到广东揭阳相地建进贤门楼,翌年6月竣工。揭阳原有东西南北4门,增进贤门为5门。门直通县城学宫,取增进贤土之意,故称。城楼有两层:上层为疏璃飞檐攒夹顶楼,四面配飘以窗牖画栏;下层为瓮城,建筑富丽堂皇,居揭阳县城5门之冠。古时进贤的城楼为全城击析施更场所,今列为市级文物保护。潮安三元塔,八面七层的砖石塔,传闻亦为赣州明师廖胜概相度点穴。位于江东镇井尾村鲤鱼山上,隔着韩江与猫头山对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竣工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塔面对联:“霞标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九万程”。第五层刻有当朝户部侍郎林熙春撰写的塔铭志曰:“风城之东,吉水一泓,两山对峙,万泓朝宗,左昴右逊,华表偏隆。时维万历,群议攸同,己已建塔,丁未竣工。负巽抱乾,一柱凌空,路从内转,不觉庙崇,蟠窥星汉,檐

散氛风;天地为小,云阶可通。影摇全刹,砥柱潮中,清轮永固,熙气新钟,元魁辈出,国泰民丰”B>

揭阳郭姓祖坟,癸山丁向,为“蜈蚣吐珠”形,阳脉从左边田水发出,亦传为廖胜概相度点穴,地钳记曰:二纪(一纪为12年)后当出进士尚书。果证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郭之奇,又名郭仲常,字菽子,号正夫。明崇祯元年(1628),郭元奇中进士,选庶吉土,五年任礼部文客司主事,提督四译馆,转员外郎,九年典试河南后转郎中。十七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他随南明王朝弘光,隆武和永历皇帝转战南北,顺治九年(1652)授封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和兵部尚书,后晋升为文渊阁学士加太子大保,康熙元年(162)被清廷所害。

廖炳,又叫廖炳子,字畅率,号亚炳,人称廖炳公,清乾隆乡间兴国衣锦乡社会隐贤,家学渊博,通五术,尤精杨公堪舆之术,世称廖炳明师。潮汕谢氏始祖原在江西弋阳,于明未南迁潮安。清乾隆年间谢民始祖派人请得廖炳明师,于莲花山余脉的鸡笼山(又名金钟山),点一穴子山午向迁葬祖坟,后又在澄海外砂的中莲村相一吉地穴形肖蜘蛛结网,建谢氏宗祠,丙山壬向兼午子分金,气势雄伟,端正秀丽,传有作地钳记:蜘

蛛结网网中求,四畔无止要水朝,簇簇田堪来拱抱,家开财库旺田牛,并地不忘祖亲乡。今祠于1993年重修,为三厢一罩墙式。谢氏现有人丁20万户以上,在海外特别在南亚泰国丁财兴旺。据传廖炳公曾在康熙五十八年(1718)到潮安的中外莆都,郑姓东主在莲花山点猛虎跳墙穴作坟,其后裔郑镛于雍正元年(1723)年间出海南度暹罗居大城,娶暹罗女为妻,雍正十二年(734)生一子名为郑信,不久铺死,郑信为财政大臣收为养子,接受贵族子弟的传统教育,学成从政,官居甘碧府尹,封爵为披耶,暹罗人称他为披耶达信。据《清实录》云:乾隆二十八年(1763)缅甸军入侵暹罗国,郑信率军抵抗,翌年4月大城王朝亡,郑信以东南沿海为基地,组织军民抗击入侵缅军,当年收复大城,取得独立战争胜利,12月28日郑信被拥立为王,史称吞武里王朝,郑为达信大帝,乾隆三十五年(1770)统一了暹罗国。现在潮汕澄海的上华镇华富村的乌鸦落泽地建有郑信衣冠冢。

廖仁,字德元,三僚堪舆明师。清乾隆年间,在潮汕东北部的金砂村,为李氏于莲花山相度一双叠蝴蝶形吉穴,葬后留钳记曰:一纪后将出进士第。果于乾隆元年(1736)李氏第11代李永锡得中进士,任福建将乐县令。乾隆二年(173)廖仁受汕头鸥门翰林院辛昌五之请,卜地于龙湖下蓬鸥上村建腾辉塔,属贝灰砂混合夯筑的风水宝塔,平面六角形共七层,高20.3米,底层外围14.76米,塔内空心,塔刹为5层六角形小塔,是较少见的塔上加塔建筑形式。塔门两边刻有对联:七层耸壮之观云蒸霞蔚,五岭盛衣冠之气风翥鸾翩。

史载广东潮汕在唐代及唐以前登进士仅四人,清代突然文风大盛,人才辈出,形成了现今称赞的独具特色的潮汕大文化,海内外处处皆可见到潮汕人和他们的业绩,这其中实含三僚“七廖下潮汕”风水实践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