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在中国近代军史中,兵团是个挺有意思的存在,不光在共军这边,在国军那边也曾经长时间有兵团这一层建制存在……

当然,以军队的编制来说,比较常态的——军师旅团营、连排小工兵……一般到军已经是很大规模的军事单位了…

但是随着热兵器以及很多机械化装备的出现,军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所以在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除了主流的军的编制之外,出现了纵队、方面军、路军等非常设编制,但是呢,方面军一般是比较高层级、战略层面的军队编组,有点类似后来的战区(行营、绥靖公署等),所要经略的面积太大,所辖兵力动辄数十万起,而军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军事单位,一般也就4-6万人。

所以从战役和日常指挥的需要来说,需要在方面军(战区、行营)和军之间设置一个临时性的指挥机构,兵团也就应运而生了……当然在红军时代就有类似的编制,那就是军团,比如林彪曾是红一军团司令,而彭德怀和董振堂则是红三五军团的司令……

共军最早的兵团应该是出现在抗战开始,八路军整编为115、120、129师东出抗日之后,留了几个团组成了留守兵团,肖劲光主持;为什么不再像之前那样以军团相称?个人觉得还是为了跟之前国共对立时做个区分吧,毕竟手足相残那是并不愉快的回忆……

在抗战时期,国军也启用了兵团的军事编组层级,但并不常见,还是以战区-军为主……

国共内战开始初期,双方都各自有过一次整军过程,国军以“整编师”取代了之前的军,由此也经历了一段相当混乱的过程,比如大名鼎鼎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其实就是原来的七十四军……在47、48年前后随着战争规模的迅速扩大,军队规模和级别也随着上升,绥靖公署之下,兵团逐渐成为常见的军事单位,比如辽沈战役期间,国军投入了1、6、8、9四个兵团共约55万人;淮海战役期间国军更是集结了多个兵团(第2、6、7、8、12、13、16兵团)和4个绥靖区(第3、第4、第1、第9绥靖区)共80万人;平津战役,则主要是傅作义所辖约三个兵团……可见这个时期,国军作战,一方面是绥靖区,但主要的战役级单位就是兵团……

共军在辽沈开始时,主要还是以野战军指挥到纵队(相当于军)为主,但这时已经有类似三野的山东兵团(内线兵团)和外线兵团出现,在淮海战役之后,解放军进行了相对正规化的整编和全军统一编组,除了纵队改军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设置了兵团的军队编组,从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开始,编组了一野(1、2兵团)、二野(3、4、5兵团,6兵团未组建)、三野(7、8、9、10兵团、11兵团未组建)、四野(12、13、14、15兵团,16、17兵团未组建)和华北野战军(18、19、20兵团),再加上湖南陈明仁、新疆陶峙岳和绥远董其武三支起义部队改编的21、22、23兵团,这是我军史上出现的兵团级单位。主政的,也都是王震、许光达、陈锡联、陈赓、杨勇、宋时轮、陈士渠、程子华、萧劲光、刘亚楼、邓华以及徐向前、杨得志这样的百战名将!

朝鲜战场中,我军曾调遣五大野战军多支主力兵团入朝参战,轮战思路明显。授衔时,兵团是差不多相当于大军区副职的高位,除了基准军衔也是上将,更有许光达、肖劲光这样的大将!

人数规模上却是大相径庭,人数少的兵团也就7、8万人,人数多的,比如四野林总手下那几个主力兵团,整装之后大概足足有15-20万人……由此也可见兵团作为军事编组单位的不确定性……

建国之后,军队逐渐从野战化转为军区,兵团也陆续取消。当然也有新疆建设兵团这样军民政合一的架构持续到如今,在某些特殊年代,甚至还有黑龙江建设兵团等等多支类似的单位……

当然,从军队正规化的角度来说,多次裁军整军之后,兵团已经不大可能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反倒是集团军的概念一再强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