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应当为大清在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

无聊闲人293


主要责任人是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最让人嗤之以鼻的就是对外极其妥协,作为能左右清廷决策的关键性人物,私心太重,一味避让。新疆问题担心得罪英俄,主张放弃新疆;第一次日本侵台问题担心惹是生非,主张“抚赏”日本息事宁人;中法战争,担心热闹法国,追着法国求和谈判;日本侵略琉球,李鸿章主张坐视不问,琉球覆灭;长崎事件,再次一忍再忍,纵容日本做大;数次的朝鲜政治问题上,无视郡县化呼声,主张国际化,导致日本势力深入干涉,无法逆转。

最后到了甲午战争了,日本就是要灭了清朝军队的主力——李鸿章嫡系淮军和北洋,李鸿章还过于乐观,不想招惹日本,寄希望于列强介入。结果错失战争主动权,战争爆发了,积极动员准备,依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结果任人唯亲,打压强硬派将领,赴朝陆军居然安排淮军嫡系的草包叶志超统领,一夜狂逃800里,北洋海军方面,要求丁汝昌不得远航寻敌,结果被日舰队突然攻击,打个措手不及,被迫退守港口,就这样了还不拼死一搏,依然寄希望于调停,要求海军避战保船,结果全军覆灭。

有人说了,李鸿章就是给慈禧背锅的,李鸿章一人敌一国呀,我都不知道说这些话的人,是否懂得历史,慈禧一个女人懂个P的打仗,打败仗了,军队总指挥不该负责吗?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是挪用海军衙门的费用,又不是军费,海军衙门的建立目的本来就有一部是给内务府的,不添一舰,李鸿章争取了吗?几十年中饱私囊,吃回扣,还意思说呀。一人敌一国也不属实,当时清朝三大海军,福建船政舰队早就覆灭了,南洋舰队的旗舰和主力舰都在北洋,好意思说一人敌一国,就是一人敌一国,李鸿章拥有全国最大的权力,最强的军队,最好的保障,打败了难道有理了?人家左宗棠收复新疆,李鸿章不仅不支援,还背后捅刀子,弄死了胡雪岩,人家左宗棠不是一个人?中法战争三个战区,哪个战区李鸿章支援的?还把驻法外交大臣曾纪泽免了,还怪甲午他自己一人敌一国?


甲午战争的失败,90%是李鸿章的责任都不多,清王朝虽然是末代王朝,但是对比当时的日本,在国力军力上就是优势不多,差距也没有非常悬殊,李鸿章指挥的军队,士气涣散,准备不足,仓促应战,作战混乱,结果几乎是全军覆灭,难道不应该对甲午负主要责任吗?


曹老师xixi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该由谁来负责呢?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当时的大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竟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利益,挪用本该用来建设北洋水师的军费,使得武器弹药都无法进行补充。

接下来就是以李鸿章为首的那些主和派,他们错误分析形式,一味的妥协退让。虽然拥有号称亚洲一流的北洋水师,但是他领导不利,组织无方,使得战局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三点就是北洋水师的将领,他们贪生怕死,一遇到日军舰艇就不断退却,所以还未正式开打,在气势上就输了一半,如此这样军心涣散,怎能不败。另外还有些将领一味听命于李鸿章的对日妥协政策,对好的战机没有把握住,使得战局全线溃败。

以上三点只不过是造成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清王朝制度的腐朽;文化和思想的落后;全体国人愚昧无知,一盘散沙,没有抗争意识,无法清醒的认识到日本侵略的野心。





历史不忍细读


当然是主战派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左宗棠收复新疆,最可笑的是这些人还要到处甩锅。

清朝洋务运动之后,在国防上面分为两个派系,分别是陆防还海防。双方都是各持一套理论,谁都有理,谁都说服不了对面。有意思的是,当时李鸿章坚持海防论的重要依据居然是隔壁的日本已经进行了明治维新,迟早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李鸿章的观点是有出发点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已经有了对外扩张的想法, 频繁的在台湾以及清朝的传统番邦搞事情。但是非常巧,这个时候阿古柏侵略新疆。

阿古柏侵略新疆背后是英国和沙俄的政治博弈,清朝方面对是否反击争议非常大。海防派认为应该舍弃新疆,因为新疆从乾隆时期并入清朝版图后年年都是财政累赘,现在又是个炸药桶,可以弃之不管(后来的百日维新也是提议放弃新疆)。同时,以左宗棠为首的陆防派以国家大义为名占据了上风,出兵新疆。

当时清朝国库里就三百万两银子,全给了左宗棠还不够,又从英国人那里借了一千多万两的高利贷。海防经费,更没有着落了,从而导致琉球被日本吞并,为其打开了扩张第一步。

对阿古柏的军事行动进行的异常顺利,一帮乌合之众,还闹内讧,清军很快就赶走了阿古柏。收尾却没那么容易,因为当时沙俄借口为了防止阿古柏侵略,托管了伊犁。后来是通过了曾纪泽在欧洲列国的斡旋,才以割地被赔款的方式基本收回了新疆。顺便说一下, 左宗棠从来没和沙俄打过,他前脚出京城后脚沙俄就增兵,立马就被召回来了。

清法战争对清朝的海军建设又是一个大坑,现在人们只关心冯子材在镇南关击败法军,对于战争的局势却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首先,战争爆发在边疆,军费支出异常庞大,清政府到战争后期已经扛不住了。而法国在越南的陆军,仅仅是打了个热身赛。不信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当时双方各个战争参战军队的人数,法军多少个战场阵亡人数全加起来才四百多个(不包括仆从军),在北越的主力部队还没开动,清军已经全线压上了。冯子材三万多人作为防守方,依托着重重防御工事,在两千多法军面前依然只能被动挨打。即便是最乐观的看法里,清朝陆军也没有半点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清军根本没有能力攻取法军在城市的据点,宣光之战就是最好例子,完全打不动)。

真正要命的地方是,法国海军将领孤拔消灭了清朝当时最精锐的福建水师,顺便捣毁了当时清朝唯一能自主造船福州船政局。马尾海战中清军海军的损失,一点也不比甲午海战中的小。搞笑的是,福州船政局好像还是法国帮忙修的。当时北洋海军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只能缩在北方,任由法军在东南沿海肆虐。法国新内阁通过增兵之后,李鸿章和德崔琳利用英法矛盾调停,最后倒没赔一分钱,所以知名度远不如甲午战争。

上面两场战争基本烧光了清朝的国库,远比北洋舰队先进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也就不说什么了,能够自主自强的福州船政局被摧毁,真的太伤了。海防体系经过这两轮打击,一蹶不振是必然的。

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李鸿章是当家做主的人,知道北洋海军和日本舰队实力差距过大,不建议开战。主战派又蹦出来了,居然说日本发行债券已经要破产了,不堪一击(清流相关的奏折很多,现在看来就是个笑话。)。

慈禧和光绪居然信了,也不想想,当时日本财政收入和清朝持平,行政管理支出却要健康的多,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稀里糊涂的去打仗,自己和对手几斤几两都不清楚,怎么赢?

晚清定律,不怕主和派投降派,就怕主战派。说的越大义凌然,闹得乱子越大。混在里面沽名钓誉、纸上谈兵的人太多了,完全不考虑正面战场的压力,拿嘴打仗的么?

PS:这里说的是海军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包括陆战和海战两个部分,其实陆战输的更难看,只是损失和海军比起来相对较小。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惨败,甲午战争的意义重大。它让清朝洋务运动功亏一篑,大清国的衰亡成为定局。而日本则扩大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成为亚洲的新霸主。

甲午战争战败,是一次国家级的战败,所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中的人都有责任。

慈禧首先主和,为了过自己的六十大寿修建颐和园,挪用了几百万两的海军军费,使得北洋海军未能再购入新的军舰,错过了抓住世界海军发展的时机,慈禧为失败负绝对的主要责任。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李鸿章想以夷制夷,利用外国的形势来玩平衡。但一方面因为国力的限制,一方面李鸿章也没有深层次地了解竞争对手,这导致他对时局常有错误的判断,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耽误了战备和时机。

所谓的“主战派”——翁同龢,就是这种人的集大成者。甲午战争之前,翁同龢主管户部,负责给李鸿章的军队提供军费。然而,翁同龢与李鸿章却是政敌,于是在经费方面屡次刁难李鸿章。结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都没执行。原因是翁同龢不给钱。

以上是我的一点点见解





臣默读历史


爆发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最终以清朝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那么,谁该为这场惨败负责呢?我认为责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决策层面和军事层面。

决策层面

战争的胜负虽然最终体现在战场上,但战争的责任却并不能全部归咎于战场之上,对于甲午战争来说,决策层面的责任同样极为严重。

1、朝廷决策严重失误。虽说清廷在建设北洋水师时投入不菲,然而这种支持不仅时断时续,而且自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后,户部尚书翁同龢竟然因为私人恩怨而阻碍水师建设,并对淮系文武大员开始重点打击,御史李念兹甚至说出了“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这样的话,此举直接导致北洋水师的经费被大幅度削减,这令北洋水师的后续发展可谓举步维艰。要知道,在那个海军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北洋水师虽然一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在投入中断之后,便已经开始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后,水师船只的燃煤、锅炉、炮弹等各方面问题开始层出不穷,不仅正常维修训练无法保证,甚至连保养都难以为继。而日本方面,在甲午战争前夕却采取“以国赌运”的方式,购买了大量新式战舰,中日海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发生逆转。

2、慈禧统治责任重大。作为彼时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这口锅无论如何也是甩不掉的。就在日本图谋发动战争之时,恰逢慈禧六十寿辰,她竟然不顾当时的紧张局势,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不仅为此挪用海军经费修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而且希望“朝鲜事求速结”,主张对日采取妥协投降政策。此外,面对主战派停办“点景”,移作军费的请求,她更是怒不可歇的称,“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慈禧太后的这种政治主张,直接导致清廷对日全面处于被动,造成战场接连失利,一败再败,不可收拾,最终全盘皆输。

3、水师质量严重下降。朝廷决策失误的直接影响就是,北洋水师在质量上早已落后于日本,首先火炮射速上就吃了大亏,日军装备的反后坐150毫米速射炮每分钟可发射5到6发,而北洋水师装备的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其次在舰船的航速上同样吃亏,北洋水师根本没有与日本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队形转向不利便是受此影响。最后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还有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此外,由于军舰买买停停,导致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新旧不一,舰艇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导致海战爆发之后,由于舰船航速不一,不仅无法维持有效阵型迎敌,定远舰竟然因为年久失修的原因,导致舰桥被震塌、指挥旗落地,直接导致丁汝昌受伤,进而导致整个舰队失去指挥。

虽说决策层面的问题是客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客观原因却直接导致了军队在战场上的劣势。

军事层面

如果说决策层面的客观原因导致了军队的劣势,那么军事层面的错误,便是直接导致战败的直接因素了。

1、李鸿章责任无法推卸。虽然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有自身实力不足的客观因素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对战争形势的错误判断,同样是造成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方蓄谋已久的情况下,仍然给陆军下令“彼断不能无故开战,切勿自我先开衅”,给北洋海军下令“日虽添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应令静守”,更是认为“两国交涉全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日虽竭力预备战守,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谁先开仗谁先理诎,此万国公例。”而在战争爆发之后,他又认为英国不会允许日本强占台湾,俄国不会允许日本强占朝鲜,俄国陈兵海参崴,寄希望于英、俄等国的调停,结果导致全面陷入被动。

2、官兵素质极度低下。清朝末期,军队从上到下已经极度腐朽不堪,官兵素质严重低下,纵观整个甲午战争,战事未开,避战自保,消极防御,被动挨打,先输一步。甲午战争中海陆几十次战役,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个胜仗,没有击沉过一艘敌舰,这些可以说都是军队综合素质低下的直接结果。虽然偶尔有悍不畏死、勇猛作战的将领和官兵,但在总体局势如此的情况下,仅凭一个将领,一支军队,根本无法扭转大局。

3、部分将领贪生怕死。清末时期,不仅官兵的素质低下,而且有大量官兵缺乏爱国主义、民族观念和英雄主义观念,没有视死如归、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而这直接导致战场上个别将领出现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情况。例如甲午海战交战伊始,方伯谦指挥的“济远号”不仅迟迟未能就位,而且在致远号与敌人殊死搏斗之际,更是直接脱离战场、逃之夭夭,进而导致广甲号随之逃走,此举直接导致北洋舰队左翼完全丧失战斗力,间接导致右翼的经远号陷入日舰围攻之中,最终被击毁沉没。从平壤到东北到大连到旅顺到威海卫,一连串的战斗中可列长长一串不战而逃的将领、士兵,一支如此军纪腐败、贪生怕死的队伍,如何打胜仗呢?

除了以上几点主要原因之外,才是将领的临战指挥失误问题,但这却是清末军队腐朽的共性问题,已经不能归咎到具体的将领身上了。


香茗史馆


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责任当然是清朝当时的统治者慈禧和战争决策者李鸿章等人承担。同时,实际作战的将领也脱不了关系。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古语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就是说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是非常大的事情,是会死人的,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慎之又慎。 我们都知道,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军队数量,还有战略战术、武器装备、战斗意志等等。尤其是近代海洋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欧洲和亚洲诞生了很多航海强国,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之后海军实力迅速壮大并对腐朽的清王朝虎视眈眈。而此时的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愚民政策。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随着时局的发展,在饱受欺凌之下,清朝统治者也认识到了创建和加强海军实力的重要性,开始支持一批洋务派购买军舰,整顿军备。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在清朝后期不得已接受了一些外国思想也开展了一些洋务运动,但是腐朽的封建思想没有任何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依然根深蒂固,保守势力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和洋务派人士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慈禧太后表面上支持海军建设,其实暗地里仍然荒淫无度、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修建戏楼,守旧派对于海军建设时刻刁难,偷工减料、克扣粮饷,以至于大战之中炮弹居然无法打响。

舰队军官纪律松懈、贪污成风、中饱私囊、战斗意志消沉,有的在作战过程中居然贪生怕死私自逃离,再加上战争决策者对战争形势和爆发时间的估计错误,准备不足,导致开战之后战术运用失当,仓促迎敌之后应变不及,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之下,最终导致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综合来看,甲午战争的失败是整个清朝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准备之下和装备精良有备而来的敌人进行的一场从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我是文史墨客,不到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甲午中日海战也不可能将战败的原因归到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身上,我认为有作战装备的落后、指挥的不足、准备的不足等因素。

战争爆发的时间为1894年,是甲午年,故称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当时出战的是为国当时最好的海军北洋舰队。北洋水师于公元1888年正式建立,成立时还是亚洲比较强大的海军力量。

装备的差距

当时我国的装备与日军有很大差别。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我国在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说到当时的装备落后就会想到军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是慈禧太后挪用这笔公款去修颐和园了,虽然有,但也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多——几千万两白银,其实大概只有几百万的样子。

还有一个关于军费的问题,当时对疆土的看法,左宗棠认为边防的疆域重要,李鸿章认为沿海的海防重要,最后军费还是大部分给了边防,当然左宗棠也做出了成绩。

政府腐败、指挥不利

其实当时我军还是有和日军一较高下的能力的。但当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做了充分准备的。而我军当时没有完全的准备,也以为当时日本不会入侵中国,这也是当时李鸿章没有想到的地方。还有当时没有对战争进行充分分析,作战思想还是以陆地为主、海上为辅。还有指挥官丁汝昌置军令与不顾,龟缩在威海卫港口内,这也是失败的原因。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并不是单纯某个人或事的错,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知历KH


非要找一个责任人,非慈禧太后莫属,一场事关国运的战争的胜负,当然应该由最高统治者负责。

个人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虽然在战前单独从军舰数量吨位等数据上看,北洋水师甚至是占优的一方,但战争从来就不是数据的比拼,而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国家,而大清却仍然是一个古代国家,在政治体制、战争动员能力等方面,并不处在同一个时代。因此虽然将士们一心报国,但补给、后勤、情报等全方位落后的情况下,北洋水师其实并没有胜算。


怀念夏天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代价更是惨重。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几年的财政收入啊,简直是把裤衩都赔掉了。

更重要的是,经过甲午战争一役,让小日本看到了清廷的软弱与无能,小日本的狼子野心呼之欲出,加剧了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步伐。

在整个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都与日本交锋不断,唐朝的时候,因为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欺负新罗国,新罗向唐朝求助,唐高宗出兵打趴了百济,百济向日本求助。中国和日本的第一交锋开始,结果唐朝完胜,小日本被打怕了,1000多年没敢染指朝鲜半岛。

明朝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又开始蠢蠢欲动进犯朝鲜,朝鲜国王向明朝求助,万历皇帝毅然决定出兵,派副总兵祖成训率五千骑兵入朝,开启了长达时年的抗倭之战。虽然代价惨痛,但是也打退了小日本。

鸦片战争后,各国列强纷纷来割大清的“肉”,小日本也是蠢蠢欲动,但是鉴于被打了两次,他们没有轻举妄动,但是也没闲着,不断制造小摩擦,不但没有得罪大清,反而捞了不少好处,比如1874年借口琉球渔民被杀一事,敲诈了清政府50万两白银,顺便还把琉球占为己有,改为冲绳县。

不仅是甲午中日战争,自从1840年后,清政府和列强打的每一仗都是以割地赔款告终,如果要追究责任,那么这就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清政府统治的问题。

首先,是清朝最高权力中枢的责任

打败仗,清朝的最高统治者慈禧首先就难辞其咎。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来就没有对日本重视过,认为日本是弹丸小国,不足为惧。在整个战争中一直是被动应战,从来就没有主动出击,更没有完整的战略部署,甚至连一个军队的总司令人物都没有。仗怎么打,打还是不打,没有人敢说话,全凭慈禧一句话。

有史学家认为大清朝是没有人才的,有的只有奴才,这与清朝的起源是有关系的。清朝在入关前,基本处于半农奴制半封建社会,入关后把这种努力制度也带到了中原。从雍正开始设军机处,国家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朝中大臣只有听命,没人敢言。尤其是八旗官员更是以当爱新觉罗的奴才而沾沾自喜。

纵观整个清朝是从来不重视海防的,让沿海渔民全部内迁30里,设立禁区。自以为自己可以把大门关住,殊不知敌人是可以轻易的打碎你的大门的。

慈禧时代,李鸿章积极筹备海军,但是筹备了多年也没有打过一仗,从慈禧到朝中大臣都认为李鸿章是在浪费钱,视海军为可有可无之物,从1888年起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起停止拨付海军弹药军费。兵器还大肆挪用海军军费给慈禧修建颐和园。造成北洋水师十余年没有购买、更换设备、炮弹。结果开战后,主力舰定远舰打出第一炮后,竟然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北洋水师主帅丁汝昌竟然在自己的船上给震伤了腿。

在甲午战争之前,英国Armstrong船厂找到李鸿章,想把刚刚建造好的世界最先进的四千吨级巡洋舰卖给李鸿章,但是李鸿章一摊两手,耸耸肩,没有钱。结果英国人转身就把这艘巡洋舰卖给了日本,就是后来在甲午战争中非常出名的“吉野舰”。

其实当时日本也没有钱来买,但是日本人深知这艘舰的重要性,于是发动全民捐款,日本的明治太后不惜把自己的首饰都捐了出去。反观慈禧老佛爷,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举全国之力给自己修一个破园子。同样都是太后,这做人的差距咋那么大呢?

其次,清军的腐败至极是直接原因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是清政府养的可不是兵,而是一群大爷。据冯玉祥的回忆,甲午战争的时候,他在保定当兵,当部队接到命令调往大沽口防御日军的时候,整个军营像晴天霹雳一样。部队开拔的时候一片苦地喊娘的。

有目击者称,这支绿营军,战士面黄肌瘦,战马瘦小,士兵还没走出南城就汗如雨下,这小体格,怎么上阵杀敌。更可笑的是还有不少士兵拿着大烟枪,提着鸟笼子。没有一点打仗的样子。

再说海军,虽然李鸿章勉强买回来了几艘军舰,当着光绪的面大言不惭的说是远东第一海军,但是其实真是是纸老虎一个,难怪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他真是给大清糊了一个纸海军。

首先军舰常年不训练而挪作他用。南洋水师“元凯”“超武”两艘运兵船被当成朝廷大员的私人游轮。北洋水师的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大搞第三产业,活生生的把军舰搞成了商业运输船。

其次欺上瞒下。即便是偶尔训练一下,也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尊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也就是说,看着军舰打的挺准,其实不是指哪打哪,而是打那指那。军事演习变成了“军事演戏”,表面上看起来威力强大,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假把戏。

再次,朝中大臣,各地方督抚的不团结也是重要原因

朝廷中,首先要点名的就是翁同酥,贵为同治和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目光短浅,顽固守旧,掌管户部钱袋子,没有给李鸿章批出来一分钱,还处处对李鸿章掣肘。就这样的一个人也好意思说自己是主站派。

地方上,各省督抚居然人人自保,隔岸观火,没有一个人出兵救援,参战的只有北洋水师和直隶、满洲部分陆军,连南洋水师都没有派出一艘舰。真的不能叫中日甲午战争,只能叫“甲午李鸿章和日本的战争”。

在刘公岛战役中,有一艘广东舰船停在刘公岛,竟然给日本人写信说这艘舰是广东的,和中日战争没有关系,请求放行,此事让全球哗然。难怪当时西方媒体说,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人战一国,虽败犹豪!

连清朝的敌手伊藤博文也说:“中国名为一国,实为18省,为一国则十倍于日本,为18省则无一能及日本”。


历史百小生


关于【甲午海战】,又称为【日清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的历史,我们或多或少的从电视剧或者电影中能够得到一些信息。

双方历史信息

参战双方:中国,日本

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参战人数:清军630000人 ,日军240616人

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

主要指挥官:中国-李鸿章、丁汝昌;日本-山县有朋、伊东佑亨

结果:日本获胜,清廷委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战争原因

  1.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原为中国的隶属藩国,朝鲜国王请求清廷派兵去镇压“东学党”起义;清廷李鸿章按照朝廷旨意排人前去镇压,而后日本按照前期与清廷签订的《修好条约》,“清廷出兵朝鲜,日本有义务派兵保护日本商人”为由,找借口出兵朝鲜,蓄意挑起中日战争。

  2. 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占领领地,占领资源,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日本从英国、德国购买军舰,而大清则依“国库紧张”多年未购置新的军舰与大炮。可想而知,实力悬殊不可等量齐观,不可同日而语了。而大清练兵纪律松弛、管理混乱,武备废弛,战斗力低下;而日本则是武器先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

总结结论:

  1. 是否拥有一艘先进的军舰,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晚晴封建统治者把本来不多的海军军费挪作他用,说明了他们根本没有近代的海权意识和海防观念,这和已经资本主义化的日本集团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而后发生的甲午海战的胜负,也就可想而知了。

  2. 如果按照责任制来划分的话,大清慈禧是第一责任人,李鸿章是第二责任人,晚晴朝廷大臣是第三责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