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唐王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耀眼的王朝,是每一个中国人提起都为之自豪的一个朝代。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时光,如今的我们,在哪里还能看到唐帝国的风貌呢?无疑只有那些留下的唐代帝陵,尤其是陵前的石刻,才能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大唐。

于是,我便和几个朋友相约,一起踏上了探寻“唐陵石刻艺术”的旅程。

第一站:乾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我们按照由西向东的顺序,第一站来到的是最西端的乾陵,它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千米的梁山上。从省会西安出发,一个半小时便可以抵达。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也是唯一一座埋了两位帝王的陵墓。陵前的无字碑,历经千年,依然屹立,带给后人无数猜想。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从高空俯瞰,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 “乳峰”。当地人把梁山又叫“奶头山”。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乾陵目前并没有开挖,所以我们参观的主要是它陵前的石刻与陪葬墓。

从大门进入,便踏上一段石阶路,共计537级台阶。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也就“神道”。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在神道入口处,可以看到两座用青砖垒起来的高大的建筑,它们是当年阙楼的遗迹,是陵园里不可缺少的礼制性内容。

阙,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在高等级的都城、陵墓、宫殿外都有设置,它有四种作用:一是观望、守卫;二是区别等级尊卑;三是张贴政令;四是思过反省。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文物部门用青砖按照原来的形状保护修建的。

神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华表,它挺拔高大,位居所有百雕之首。它高8米,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浑然一体,它是帝王陵墓或宫殿前的标志,也是皇权的象征。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接着是一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又叫天马也称为飞马,是人们想象当中长有翅膀会飞的马的造型。它们头部高高扬起,眼睛炯炯有神,颈部非常粗灶,胸部已夸张成圆形。并采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在马身上粗线勾勒出云朵形的翅膀,一遇号令,它们会势如流星闪电,驰骋在这山梁之颠。翼马的造型来自西方,这正是唐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完全象征,高大的翼马造型表现出唐人神奇浪漫的想象。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翼马之北是一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它采用了传统的浮雕技法,只淡淡几刀,便将鸵鸟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虽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百雕上现已斑痕点点,但它不仅没有损害鸵鸟的形象,反而使它显得更加古朴粗扩,憨拙可爱。

据说,乾陵之所以设立鸵鸟,是因为在唐朝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种来自遥远异域,带有儿分神秘怪异色彩的神鸟。唐高宗生前就特别喜爱鸵鸟,所以在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特意在乾陵安置鸵鸟。

继续向前,可以看到五对石马与牵马石人像,它是帝王死后继续拥有千军万马的象征。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再向前走,我们可以看到十对翁仲。它们双手握剑,身材高大魁梧,是守卫陵墓的卫士。它们头戴冠,身高约4.1米,胸宽1米,侧厚0.55米。

翁仲之名来源于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古人。他是秦代南海人,当时是秦始皇身边的一员大将,身长气勇,武艺高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让他镇守边关,威振匈奴。阮翁仲去世后,秦始皇大为悲伤,为了纪念他,就按照他的原形雕刻铜像立于当时的宫城司马门外,后世帝王便仿效秦始皇的做法,在陵墓前也雕刻翁仲像用于守陵。

翁仲又叫直阁将军或中郎将,名称始于唐,是侍卫皇帝的将官,体现出崇文尚武,恩威并重的封建专制精神。一千多年来,他们夜以继日、风雨无阻,默默注视着乾陵,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除此之外,在神道的东西两侧,还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东侧29尊,西侧32尊。石人一般高1.6米,宽0.65米,头部已失。从服装和现存的背刻衔名可以看出,他们不是汉族官员。有专家认为,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唐高宗入葬时前往参加葬礼,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人们习惯上将它们称为“六十一蕃臣像”。

至于它们为什么都没有脑袋,后世有许多猜测。一些人认为,是当时唐王朝故意削去的,还有人认为是农民起义军损毁的,最新研究认为,它们可能毁于明朝的关中大地震,说法不一。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继续向前,在司马道的东侧,便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线刻而成腾空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与无字碑相对的,在司马道的西侧,是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被称为“述圣纪碑”。碑上原刻有密密麻麻的文字6000余个,由于风雨侵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剩1000余宇。据说碑文刻好后,每个文字还填以金屑,不但使文气的碑身金碧辉煌,也使整个陵园显得更加宏伟、壮丽。

全碑由顶、身、座七部分构成,碑首象征太阳,碑座象征月亮,中间五节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这七个部分所组成,所以,述圣纪碑又有“七节碑”之称。七节取“七曜”之意,故立七节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样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乾陵石刻是唐代前期石刻艺术的一个代表。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走完司马道,欣赏完唐陵的石刻,我们几人一起登上了陵山。虽然在山下看起来不高,但登顶还是费了很大劲。山顶的景色很好,吹着凉风,欣赏着山下的景色,整个人也变得心旷神怡。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在山下待了一会,我们便下了山,然后参观了乾陵陪葬墓。乾陵共计有陪葬墓17座,目前开放的有三座,分别是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在永泰公主墓上建有乾陵博物馆,除了可以参观地宫外,还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壁画和出土文物。

从乾陵出来,已经到了中午时分,我们便开车返回乾县县城,吃了碗乾县的豆腐脑,配上锅盔辣子夹馍,真是十分美味!

第二站:昭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稍事休息,我们又开车来到了礼泉县。礼泉有两座唐陵,一座是唐太宗的昭陵,一座是唐肃宗建陵。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昭陵博物馆。它位于礼泉县烟霞镇西侧,距离礼泉县17公里,是一所展示初唐文化及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博物馆是依托昭陵陪葬墓李勣墓而建,收藏有大量出土文物。在第一陈列展室里,共展出墓碑20通,包括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褚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王知敬所书的李靖碑和尉迟敬德碑,赵模所书的高士廉碑,殷仲容所书的马周碑,高正君所书的杜君绰碑等。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和薛稷号称“初唐四大家”,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第二陈列室里,陈列的是近40多年来发现或重新出土的碑石和墓志铭。王行满所书的周护碑,古朴遒劲;李玄植所书的李孟常碑,工整挺拔;还有一些无名氏所书的碑石,如吴广碑,谨严敦厚;豆卢钦望碑,洒脱流畅。婉秀绰约的姜超碑原先只有半截,1974年昭陵博物馆发掘出碑的另半截,使之合为全壁,一时传为佳话。唐俭碑、唐嘉会碑则代表了盛唐书法的风格,从这些碑石上可以看出唐代书法从瘦硬向厚发展的过程。

昭陵出土的墓志都是一流的精品。志石巨大,雕镂华丽,书法精美,字迹清晰其中,其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尉迟敬德墓志。它石色晶莹,雕刻细腻,120厘米见方,是目前所见过的最大型的墓志。墓志盖上题刻的是“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用枯笔写成的一样,雄劲刚健,是至今发现的唐墓地中绝无仅有的一件。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昭陵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是陶俑。这是一批最早的唐俑,人物形象逼真,造型姿态多样,色彩明快鲜艳。这种彩绘釉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烧制而成。它们绝大多数要经过敷彩和描绘,所以叫彩绘釉陶俑。有的并贴有金箔,叫彩绘贴金釉陶俑。

这种陶俑继承和发展了汉魏以来彩绘陶器的制作工艺,并改进为加彩以后再用火烧,使彩绘不易脱落,所以成为唐三彩的前身。这种彩绘釉陶俑只流行于初唐,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因而更值得珍视。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昭陵博物馆内还收藏有一顶“三梁进德冠”,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顶进德冠。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逛完昭陵博物馆,我们开车来到昭陵陵山。昭陵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

整个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它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因此被誉为“天下名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九嵕山属石灰岩质,易被风雨剥蚀,加之经过历代的兵荒马乱,陵山上的建筑今已毁坏无遗,目前仅能看到一些零星石刻。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突厥的颉利、 突利二可汗,阿史那社尔、李思摩、吐蕃松赞干布,高昌、焉耆、于阗诸王,薛延陀、吐谷浑的首领,新罗王金德真,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优帝阿那顺等。

这些石像刻立于高宗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昭陵最出名的莫非“昭陵六骏”了。六骏的名为“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拳毛马呙”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现在陵山上看到的都是复制品。

我们在山上转了一下,人感觉有些累了,就没有再爬上去。休息了一会,我们便开车前往建陵。

第三站:建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建陵是唐肃宗李亨、章敬皇后吴氏、韦妃合葬的陵墓,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礼泉县武将山南麓,同样以山为陵,距离昭陵只有半个小时路程。

建陵的整个建制与昭陵、乾陵类似,也是依山凿石,陵前有众多石刻。只是各类石刻,体型略小,但雕刻技巧,超过之前的唐陵。因沿山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游人较少,为现存唐关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饰石刻最多、最完整、雕凿最细腻的一座唐陵。

陵园内原有石刻数处,4门有石狮各1对,朱雀门外有石人10对、石马5对、鸵鸟1对、翼马1对、华表1对,玄武门外有石马3对。今陵园内残存石刻有石门狮8只,每只石狮高1.50米、宽0.90米,石狮雕刻极为精细,肌肉强劲。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建陵的一对翼马。它位于石望柱北28米,翼马身长2.40米,身高2.45米,形制与其它陵的基本相同,唯其翼翅的三长翎尾端卷云纹更为突出。翼马身驱变得较小,除了和其它陵墓石刻的冀马一样在前肩雕双翅外,再无别的雕饰,但从侧面看屹然而立,从正面看跃然欲驰。其雕刻之精致在诸唐陵中最为突出,使人不能不叹服,诚为高超的艺术品。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鸵鸟位于翼马北32米,鸵鸟身高1.19米,身长1.40米,头颈弯曲折於翅外中部,其毛羽清晰,犹如鳞状,头较大,眼突出,尾发达。

石马位于鸵鸟北32米,每对石马南北间距30米。石马身长1.90米。身高1.80米。唯其于颈下系一圆球状铃,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见的。每马前左方各有牵马石人一个,均系武士装束现均已残。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石人位于石马北32米,每对石人南北间距30米,石人身高2.5米。

从建陵的石刻风格来看,普遍较以前唐诸陵体型略小,制造也稍粗疏,与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由盛而衰的状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总的来说,建陵石刻是唐中期帝陵的代表,保存最完好的唐代石刻艺术作品。

逛完建陵,天色已晚,我们便在礼泉县城住宿。晚饭品尝了礼泉特色的烙面,很满足。

第四站:唐顺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在礼泉休息一夜,养足精神,第二天我们继续上路,前往唐顺陵。

在前往顺陵的路上,有朋友提出想去上官婉儿墓看一下,我们查了一下路线,发现刚好离得不远,便开车前去看了一下。

整个墓已经回填,但在地表保存了墓的形制,目前可以看到整个墓的天井、墓道、甬道和墓室。这个地方现在建成了遗址公园,有一些上官婉儿的介绍和出土文物图片的展示。我们在此唏嘘感叹了一番人生命运,便继续上路了。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位于咸阳城东北20千米处渭城区底张镇韩家村。武则天之母杨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九月,最初以王妃礼安葬。天圣二年(691年),武则天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墓为陵,陵名为“顺陵”。唐玄宗即位后,下诏削去杨氏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回王妃墓,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

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它是唐代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处皇家外戚陵园。顺陵石刻形体高大,姿态生动,异常雄健,制作精美,可谓唐陵石刻之冠。尤其以南门外的天禄和走狮最为精湛。

从景区大门进来,顺着神道,一路向前。最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它由石座础石,柱身和柱顶三部分组成,保存十分完好。

接下来看到的是一对石天禄,它昂首端立,神态镇静而威猛;肩部和前腿两边相接处长有双翅,翅上刻卷纹;四肢雄健,长尾拖地;其身高连底座为4.5米,长4.2米,宽1.9米,体积巨大,腹下可藏几个人。而且这两只天禄石刻,均是用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可见唐代工匠技艺之高超!它是所有唐陵天禄石刻中,体积最为巨大,形象最为生动的。

再向前走,可以看到一对石走狮,分列在神道两侧,一雄一雌,相距约20米左右。走狮在造型上受到西亚的影响,极具写实风格。尤其雄狮最为雄伟,它高3.15米,长3.2米,宽1.45米,重40余吨。其体态高大,造型凶猛,四爪强劲有力,似在阔步缓行,阔口半开使人如闻狮子震撼山林慑服百兽的吼声。特别是高高突起的腱肚胸肌和向前迈步的腿足部分,比例匀称,富有质感,是唐代诸陵中现存形体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刻之一。

依次往前,可以看到十来尊翁仲像。其面容各不相同,头戴小冠,冠前低后高,发际线明显,后发线呈“人”字型,面部方圆,耳贴颊部,个别弯眉,杏仁眼,鼻上须上翅,有的下须浓厚,有的无下须短脖。上着拖地裙,露足履,有的足履残。手柱剑于胸前,左手外,右手内。剑有鞘为四竹节形,剑穗两条。

顺陵前还有四只石虎、四只石羊、四只石马,它们继承了南朝的石刻传统,但造型更为逼真,风格更接近于现实主义。

顺陵石刻艺术,继承了昭陵开创的石刻艺术,风格上与乾陵石刻艺术相近,都是唐前期石刻艺术的一个代表。

逛完顺陵,我们肚子也都饿了,便在附近找地方就餐。酒足饭饱之后,我们继续上路,前往三原县。

第五站:献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开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便抵达了唐献陵。

献陵是唐高祖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合葬的陵寝,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西。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唐太宗李世民依东汉光武帝原陵之规格修筑献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整座陵墓座北朝南,封土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长方形,陵园为夯筑城恒,四面各壁一门,门外各置石虎一对。四门的石虎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

御道的两端有一对体形高大的石犀。南门外还立有8米高的华表,上蹲犼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显得庄严肃穆。除此之外,再看不到什么石刻。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献陵石刻,给人感觉工艺粗糙简单,具有面貌凶悍,体积较大的特点,更多维持了前朝的特点。献陵石刻具有浓郁的初唐艺术风格。

不过,它也有新颖的地方,便是陵前的鸵鸟浮雕,这反映出鸵鸟在隋末唐初传入我国的一个历史。

简单转了一圈,我们便离开了献陵,开车前往渭南蒲城县。

天黑时分,我们抵达了蒲城,晚上便住在了蒲城县城。

第六站:桥陵、泰陵、惠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第二天一早,吃上一碗当地的水盆羊肉,我们驾车来到了县城周边的桥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桥陵,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建于唐开元盛世的帝王陵墓,它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千米的丰山西南。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为凤凰山。

桥陵建制与乾陵相仿,依山为陵,凿石造墓,绕山筑城,陵区仿照京师长安建造,陵寝坐北面南,玄宫位于丰山正峰东坡,前瞻广阔的关中沃野,后枕雄伟的山峰丘峦。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桥陵现有石刻53件,因其建于盛唐时期,其石刻艺术的雄大气势不仅表现在外在形式的高大宏伟,更表现于内在气度的充实大气,因之桥陵石刻是盛唐石刻的代表,有“桥陵石刻甲天下”之美称。

在其朱雀门外神道两旁,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华表、獬豸、鸵鸟、石马、翁仲、石狮。其中以獬豸和石狮最为精美。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桥陵东西各有1尊獬豸,身高约3米,体形硕壮,怒目露齿,身有双翼,保存完好。东侧獬豸基座刻有“富平田氏”4字。桥陵的獬豸石刻重达10吨左右,是用一整块青石雕成,这种大型圆雕,在十八座唐陵中绝无仅有。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桥陵四门均有石狮1对,尤其朱雀门外的那1对石狮,呈蹲踞状,雌雄分明,张目露齿,挺胸昂首,形态各异,镌刻细腻,肌肤丰满,造型雄伟,保存完好,体态硕大,高达2.8米,堪称石刻艺术的珍品。

我们登上了桥陵陵山,远远望去,周围众多陪葬墓环绕,显示出它生前的荣耀与尊贵。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从桥陵下来,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唐玄宗的泰陵。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献皇后杨氏合葬墓地,它位于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是渭北唐陵中最东端的一个。距离桥陵半个小时的车程。

传说,唐玄宗当年拜谒桥陵至金粟山,见此山有龙盘凤息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于是,他为自己死后选择了墓地,死后便埋在于此,远远望着自己的父亲。

作为开创了“开运盛世”的一位君主,我们想象他的陵墓,应该是十分宏伟壮观,陪葬墓众多的。

但到了之后,才发现,他只有高力士一座陪葬墓,陵园规模相比前代小了很多。整个石刻,相比桥陵也小了许多。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其现存石刻有:华表、天马、鸵鸟、石翁仲、石狮等。同桥陵石刻相比,泰陵石刻个体变小,精神魄力在大气磅礴中渐趋平和。同时,它也有一些发展,一些作品保持着很强的生气和气势。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比如泰陵翼马,它表现出体态矫健,英恣疯爽,不失为唐陵石刻艺术中的珍品;比如泰陵翁仲,文臣雍容华贵,武臣勇武剽悍,仍不失大唐风韵,只是那威风凌历的神态,仿佛要威慑某一特定的对象,不像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旷达不羁。

究其原因,唐玄宗去世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近尾声,但河南、河北的战争仍在继续。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两京破坏殆尽,军队(尤其是军阀军队和回纥军队)烧杀淫掠,社会一片混乱。唐朝国力急转直下,几致覆亡,从此历史走进了中唐时代。

因此,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逛完泰陵,我们返回了蒲城县城。吃过午饭,我们便打算返程,途中恰好路过唐惠陵,我们便顺便去参观了一下。

惠陵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的墓地。他是长子,原本应该被立为太子,但他后来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了有能力有才学的三弟李隆基。玄宗感他的恩德,在大哥去世之后,追谥他为“让皇帝”,并陪葬父亲睿宗的唐桥陵之旁,称墓为惠陵。老百姓则因他主动让位,感其诚而称他的墓为“让冢”。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2000年前后,陕西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目前建成了一座博物馆。我们可以下到墓室里,参观他整个墓道形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些出土的文物,可以了解他生前故事,欣赏一些唐代壁画和陶俑。

我们大概逛了一个小时,便将整个博物馆逛完了。于是,我们便开车返回西安,结束了这次“唐陵石刻艺术”之旅。

结束:

陕西访古寻踪:探寻“唐陵石刻艺术”

三天时间,我们一共参观了八座唐陵,从最西端的乾陵来到了最东端的泰陵,基本上囊括了初唐、盛唐、中唐不同时期的石刻艺术。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陵墓石刻与统治者之间有着直接关系,它本身既反映着产生时的国力,也搏动着统治那个时代的精神力度的脉象。

喜欢在路上的日子,和朋友一起探寻历史的记忆。下一次,我们继续上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