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談談古代音樂文化箏的演變

“箏”,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的一種,其流傳時間長達2000餘年,又稱“秦箏”“漢箏”“瑤箏”等,現代常稱其

“古箏”。古箏音色厚重,優美,典雅,音域寬廣,技巧複雜多變,渲染力與表現力極強,因此在古代音樂演奏表演上常常出現,或獨奏或伴奏。起源上,大致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秦朝開始甚為流行。流傳至今,其形態,演奏方法不斷演進,流派眾多,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彩。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談談古代音樂文化箏的演變

一、“箏”的起源

1、“起源於兵器”

在古箏的起源上,有一種說法為兵器之始。春秋戰國時期,古箏作為一種兵器,體型較大,依靠揮舞來打擊敵人。在一次偶然的嘗試中,有人在古箏上安上了琴絃,發現其音色優美動聽,於是古箏從兵器發展為樂器,如古人言“箏橫為樂,立地成兵”,而其在發展為樂器後,形態上逐漸優美,輕化,附帶上花紋,裝飾,不再適用於兵器,即此作為樂器開始在戰國秦地地區流行。

2、“箏瑟同型”

另有說法,古箏由一種竹筒形的簡單樂器演變而來,由秦將蒙恬所造,在形態上參照

瑟篌,創造為箏。《御覽》中記載,“箏,五絃築身樂也。”,箏由一種五根弦的樂器演變過來。《風俗通》記載“箏,蒙恬所造。”但蒙恬參照瑟的形態將其改造為十二絃,並逐漸流傳下去,且製造材料也由竹變為了木質。《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絃,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箏以十二絃,變形如秦瑟,易竹於木”。

3、“命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父子箏瑟。《集韻》記載“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二人,二人各其半,其中人當時命名為箏””,當時秦國的風俗淺薄惡劣,有父子兩人爭瑟的,各得一半,於是另外一人將其命名為箏,與瑟分開,作為區別。第二種說法,錚錚得箏。因為古箏的音錚錚的,於是改字取名為“箏”,如劉熙《釋名》中記載“箏,施弦高,箏箏然。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談談古代音樂文化箏的演變

二、“箏”的現代發展與各大流派

1、“現代發展”

古箏在現代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與古代的輕揉慢捻抹復挑有所區別,其逐漸加入了現代流行因素

20世紀50年代,古箏曲“戰颱風”,由王昌元所創,此曲風格雄勁,一改傳統的輕揉慢捻,其掃搖,密搖,扣搖,刮奏技巧。將古箏的演奏技巧,形式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展現出於古演奏法完全不同的現代古箏流行演奏法,大大豐富了古箏的演奏形式與表現能力。70年代,古箏家趙曼琴,突破了傳統高八度對稱的模式,創立雙弦過渡滑音指法,和絃長音,輪指,彈輪等新的快速指序箏指法技法體系,將古箏序列從色彩樂器帶入常用樂器的階段,提高了古箏在現代樂器演奏的地位。

90年代,古箏的發展再次達到新高峰,各式新的演奏技法,古箏曲層出不窮,如

《黔中賦》的左手技法,《山魅》的快速轉調技法,轉音區音列等都突破了傳統的五聲線調式的侷限。其餘古箏演奏家也都紛紛創作新的演奏調式,為古箏演奏技法的高塔添磚添瓦。21世紀,翟志榮,邱雯,宋心馨等古箏演奏家,紛紛出往國外演奏,巡演,將古箏帶入了世界級的舞臺。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談談古代音樂文化箏的演變

2、八大流派

傳統古箏的流派以地區劃分為“南箏”和“北箏”北箏”流派以山東箏為主要的代表,“南箏”則以潮州箏為主要的代表。但古箏步入現代發展後,在傳統流派以外的其他基礎上衍生出其他其他派系,總體有八個流派,最大的則是“山東箏,河南箏,潮州箏,浙江箏”四大古箏流派,下面詳細講解山東箏與河南箏兩大流派:

(1)“山東箏”

山東箏的風格與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著極大的關係。山東箏中最為出名的曲目為《漢宮秋月》《高山流水》等,其曲子調式多為宮調,以八大板編組。如《漢宮秋月》則為六十大板的宮調“大板曲”,而《高山流水》其實原為《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琴韻》四首小曲組成,其為聯軸彈奏的側面形式。

戰國時期,“戰國策”記載“臨淄其富而實之地,其民無不歡竽樂、擊築樂、彈箏樂”,戰國時期,菏澤地區與聊城地區,是名副其實的“箏瑟之鄉”,此兩地民間音樂流行,出過不少音樂上的名家與人才,尤其以鄆城為首。菏澤與聊城兩地的古箏演奏方式與曲風都有所不同,但其總體上都為六十八板的“八板體”結構的樂曲形式,技巧無太大差異,因此將兩地合稱為山東箏。

三國時期,曹植在菏澤地區任職時曾言“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可以看出三國時,菏澤箏的發展同樣繁榮。但之後因為聊城地區的古箏演奏家與曲目數量較少,主要以金灼南與金以壎兩人的曲目為主,並未在全國範圍內流傳,因此現代的“山東箏”基本上代指的是菏澤地區的古箏流派與曲目。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談談古代音樂文化箏的演變

明清時期,箏的發展依然繁榮,從明清小說家的描繪中能詳細看出。如明朝蘭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詞話》中說道“琵琶箏上套數小唱,也會百十來個”,明朝山東箏發展為伴唱樂器,為歌舞頌詞配樂之響,且譜曲流傳百餘部,可看出其發展亦繁榮。之後清朝《桃花扇》中孔尚任也談到“遠望西秦有天子之氣,那強兵營裡我去抓響箏”,明朝山東箏作為宮廷音樂,流傳於宮廷之中,但戰爭多發時,即使是古箏藝人也會被抓入軍營,而孔尚任則笑說為去軍隊是去彈奏古箏的,而不是去作戰的。

近現代之後,山東箏的傳承便逐漸稀少,至今為止以知道最早的菏澤山東箏傳人為清末文人黎邦榮。其在鄆城縣黎同莊居住生活,以教授典經文辭與箏琴技藝為業,擅長古箏,揚琴等樂器和琴書說唱技法,在當地極為有名。但黎邦榮的師承來源因其某些原因而從未被他透露,但當地流傳著2種說法:一,由一位擅長箏琴樂器的不知名僧人

所傳授,黎邦榮跟隨僧人學習數十年。二,傳承自一條古運糧船上的曲譜與書籍

而在黎邦榮之後,他的徒弟張為昭,張為臺,張念勝,黎連俊等人都是當地極為出名的古箏演奏家,為菏澤山東箏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只有張為昭留下過《漢宮秋月》《美女思鄉》等金典的山東箏代表曲子錄音,這也是流傳現代最早的山東箏錄音。而張為昭,張念勝等人的傳人們,即黎邦榮的第三代傳人,為當代著名山東箏演奏家,在國內各大音樂學院任教,傳承山東箏金典,培養了大批山東箏的優秀傳人,如趙玉齋,韓庭貴,張應易等人,趙玉齋演奏風格剛勁有力,粗狂精湛,極具山東箏特色,其又吸取百家之長,剛中帶柔,婉轉優美,豐富了山東箏的內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談談古代音樂文化箏的演變

(2)“河南箏”

東漢光武帝遷都洛陽,北宋遷都汴梁,都為今河南之地,而漢朝,宋朝,古箏流行盛傳,以此這兩都城地區留下的古箏派系即為河南派。此兩都城地區,流行著的音樂稱之為“鄭衛之音”,而當古箏流傳入洛陽後,便於“鄭衛之音”相互融合,發展為著名的“中州古調”之風,即後流傳入西域及高麗琉球眾國。 河南箏曲調跨度較大,適用於歌曲伴唱,時而雄壯豪邁,時而婉轉清揚,在低聲曲調上有渾厚典雅,《箏賦》中傅玄稱之為“曲高和寡,秒技難工”。

民國時期,箏界藝人與愛箏之人開始收集河南箏古曲譜,如民國衛輝府王黃石在1920年刊登了《中州古調》的工尺譜,內有《天下同》,《高山流水》等著名曲譜的收錄版。而到了195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箏獨奏集》,其內收錄了曲牌曲14首,板頭曲37首等。1981年,收錄河南箏派奠基人

曹東扶曲譜的《曹東扶箏曲集》由人民音樂社出版,曹東扶為河南箏曹大調創始者,其古箏技藝高超,曾在民國時期多次為民國軍長張鈁之演唱,並得到軍長的認可與賞識。即此,民國時期,河南箏曹大調盛行一時。

三、“箏”所帶來的影響

古箏從古至今一直作為音樂表現的載體,其在傳播音樂文化價值的同時也在傳播音樂的精神價值,陶冶聽眾的情操,不論階級,雅俗共賞。其具有結構性的,曲調,旋律都刺激大腦放鬆,產生創造思維與想象力,洗刷身心,陶冶情操。而在表演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極具娛樂性,觀賞性,將人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因此古箏深受大眾喜愛。且古箏作為一種音樂載體,其在傳承的同時也在傳承文化,作為一種紐帶,將一個民族文化聯絡起來,提高民族凝聚力。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談談古代音樂文化箏的演變

四、總結:

古箏流傳悠久,作為音樂表現的載體,其流派眾多,各具特色,分佈在各個地區。不同流派的表現形式都有所不同,各自採用不同的曲譜,曲調,演奏技法。或抒情,或紀實,或表現民族特色,地區風格。其在表現音樂的同時,豐富了人的生活,也從外到內的洗刷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

參考文獻:

1、《史記》

2、《風俗通》

3、《漢書》

4、《戰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