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谈谈古代音乐文化筝的演变

“筝”,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的一种,其流传时间长达2000余年,又称“秦筝”“汉筝”“瑶筝”等,现代常称其

“古筝”。古筝音色厚重,优美,典雅,音域宽广,技巧复杂多变,渲染力与表现力极强,因此在古代音乐演奏表演上常常出现,或独奏或伴奏。起源上,大致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朝开始甚为流行。流传至今,其形态,演奏方法不断演进,流派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谈谈古代音乐文化筝的演变

一、“筝”的起源

1、“起源于兵器”

在古筝的起源上,有一种说法为兵器之始。春秋战国时期,古筝作为一种兵器,体型较大,依靠挥舞来打击敌人。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有人在古筝上安上了琴弦,发现其音色优美动听,于是古筝从兵器发展为乐器,如古人言“筝横为乐,立地成兵”,而其在发展为乐器后,形态上逐渐优美,轻化,附带上花纹,装饰,不再适用于兵器,即此作为乐器开始在战国秦地地区流行。

2、“筝瑟同型”

另有说法,古筝由一种竹筒形的简单乐器演变而来,由秦将蒙恬所造,在形态上参照

瑟篌,创造为筝。《御览》中记载,“筝,五弦筑身乐也。”,筝由一种五根弦的乐器演变过来。《风俗通》记载“筝,蒙恬所造。”但蒙恬参照瑟的形态将其改造为十二弦,并逐渐流传下去,且制造材料也由竹变为了木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筝以十二弦,变形如秦瑟,易竹于木”。

3、“命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父子筝瑟。《集韵》记载“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二人,二人各其半,其中人当时命名为筝””,当时秦国的风俗浅薄恶劣,有父子两人争瑟的,各得一半,于是另外一人将其命名为筝,与瑟分开,作为区别。第二种说法,铮铮得筝。因为古筝的音铮铮的,于是改字取名为“筝”,如刘熙《释名》中记载“筝,施弦高,筝筝然。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谈谈古代音乐文化筝的演变

二、“筝”的现代发展与各大流派

1、“现代发展”

古筝在现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古代的轻揉慢捻抹复挑有所区别,其逐渐加入了现代流行因素

20世纪50年代,古筝曲“战台风”,由王昌元所创,此曲风格雄劲,一改传统的轻揉慢捻,其扫摇,密摇,扣摇,刮奏技巧。将古筝的演奏技巧,形式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展现出于古演奏法完全不同的现代古筝流行演奏法,大大丰富了古筝的演奏形式与表现能力。70年代,古筝家赵曼琴,突破了传统高八度对称的模式,创立双弦过渡滑音指法,和弦长音,轮指,弹轮等新的快速指序筝指法技法体系,将古筝序列从色彩乐器带入常用乐器的阶段,提高了古筝在现代乐器演奏的地位。

90年代,古筝的发展再次达到新高峰,各式新的演奏技法,古筝曲层出不穷,如

《黔中赋》的左手技法,《山魅》的快速转调技法,转音区音列等都突破了传统的五声线调式的局限。其余古筝演奏家也都纷纷创作新的演奏调式,为古筝演奏技法的高塔添砖添瓦。21世纪,翟志荣,邱雯,宋心馨等古筝演奏家,纷纷出往国外演奏,巡演,将古筝带入了世界级的舞台。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谈谈古代音乐文化筝的演变

2、八大流派

传统古筝的流派以地区划分为“南筝”和“北筝”北筝”流派以山东筝为主要的代表,“南筝”则以潮州筝为主要的代表。但古筝步入现代发展后,在传统流派以外的其他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其他派系,总体有八个流派,最大的则是“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浙江筝”四大古筝流派,下面详细讲解山东筝与河南筝两大流派:

(1)“山东筝”

山东筝的风格与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山东筝中最为出名的曲目为《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等,其曲子调式多为宫调,以八大板编组。如《汉宫秋月》则为六十大板的宫调“大板曲”,而《高山流水》其实原为《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琴韵》四首小曲组成,其为联轴弹奏的侧面形式。

战国时期,“战国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之地,其民无不欢竽乐、击筑乐、弹筝乐”,战国时期,菏泽地区与聊城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筝瑟之乡”,此两地民间音乐流行,出过不少音乐上的名家与人才,尤其以郓城为首。菏泽与聊城两地的古筝演奏方式与曲风都有所不同,但其总体上都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乐曲形式,技巧无太大差异,因此将两地合称为山东筝。

三国时期,曹植在菏泽地区任职时曾言“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可以看出三国时,菏泽筝的发展同样繁荣。但之后因为聊城地区的古筝演奏家与曲目数量较少,主要以金灼南与金以埙两人的曲目为主,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因此现代的“山东筝”基本上代指的是菏泽地区的古筝流派与曲目。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谈谈古代音乐文化筝的演变

明清时期,筝的发展依然繁荣,从明清小说家的描绘中能详细看出。如明朝兰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词话》中说道“琵琶筝上套数小唱,也会百十来个”,明朝山东筝发展为伴唱乐器,为歌舞颂词配乐之响,且谱曲流传百余部,可看出其发展亦繁荣。之后清朝《桃花扇》中孔尚任也谈到“远望西秦有天子之气,那强兵营里我去抓响筝”,明朝山东筝作为宫廷音乐,流传于宫廷之中,但战争多发时,即使是古筝艺人也会被抓入军营,而孔尚任则笑说为去军队是去弹奏古筝的,而不是去作战的。

近现代之后,山东筝的传承便逐渐稀少,至今为止以知道最早的菏泽山东筝传人为清末文人黎邦荣。其在郓城县黎同庄居住生活,以教授典经文辞与筝琴技艺为业,擅长古筝,扬琴等乐器和琴书说唱技法,在当地极为有名。但黎邦荣的师承来源因其某些原因而从未被他透露,但当地流传着2种说法:一,由一位擅长筝琴乐器的不知名僧人

所传授,黎邦荣跟随僧人学习数十年。二,传承自一条古运粮船上的曲谱与书籍

而在黎邦荣之后,他的徒弟张为昭,张为台,张念胜,黎连俊等人都是当地极为出名的古筝演奏家,为菏泽山东筝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只有张为昭留下过《汉宫秋月》《美女思乡》等金典的山东筝代表曲子录音,这也是流传现代最早的山东筝录音。而张为昭,张念胜等人的传人们,即黎邦荣的第三代传人,为当代著名山东筝演奏家,在国内各大音乐学院任教,传承山东筝金典,培养了大批山东筝的优秀传人,如赵玉斋,韩庭贵,张应易等人,赵玉斋演奏风格刚劲有力,粗狂精湛,极具山东筝特色,其又吸取百家之长,刚中带柔,婉转优美,丰富了山东筝的内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谈谈古代音乐文化筝的演变

(2)“河南筝”

东汉光武帝迁都洛阳,北宋迁都汴梁,都为今河南之地,而汉朝,宋朝,古筝流行盛传,以此这两都城地区留下的古筝派系即为河南派。此两都城地区,流行着的音乐称之为“郑卫之音”,而当古筝流传入洛阳后,便于“郑卫之音”相互融合,发展为著名的“中州古调”之风,即后流传入西域及高丽琉球众国。 河南筝曲调跨度较大,适用于歌曲伴唱,时而雄壮豪迈,时而婉转清扬,在低声曲调上有浑厚典雅,《筝赋》中傅玄称之为“曲高和寡,秒技难工”。

民国时期,筝界艺人与爱筝之人开始收集河南筝古曲谱,如民国卫辉府王黄石在1920年刊登了《中州古调》的工尺谱,内有《天下同》,《高山流水》等著名曲谱的收录版。而到了195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筝独奏集》,其内收录了曲牌曲14首,板头曲37首等。1981年,收录河南筝派奠基人

曹东扶曲谱的《曹东扶筝曲集》由人民音乐社出版,曹东扶为河南筝曹大调创始者,其古筝技艺高超,曾在民国时期多次为民国军长张钫之演唱,并得到军长的认可与赏识。即此,民国时期,河南筝曹大调盛行一时。

三、“筝”所带来的影响

古筝从古至今一直作为音乐表现的载体,其在传播音乐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在传播音乐的精神价值,陶冶听众的情操,不论阶级,雅俗共赏。其具有结构性的,曲调,旋律都刺激大脑放松,产生创造思维与想象力,洗刷身心,陶冶情操。而在表演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极具娱乐性,观赏性,将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因此古筝深受大众喜爱。且古筝作为一种音乐载体,其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传承文化,作为一种纽带,将一个民族文化联络起来,提高民族凝聚力。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谈谈古代音乐文化筝的演变

四、总结:

古筝流传悠久,作为音乐表现的载体,其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分布在各个地区。不同流派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各自采用不同的曲谱,曲调,演奏技法。或抒情,或纪实,或表现民族特色,地区风格。其在表现音乐的同时,丰富了人的生活,也从外到内的洗刷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史记》

2、《风俗通》

3、《汉书》

4、《战国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