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為何不知亡國恨,"後庭花"因何成為亡國音

偶然刷到一位曹姓演員的微頭條,他抱怨說:我不知道為何有人對這一時刻的文藝抱有如此大的敵意,以至說出"商女不知亡國恨"這樣的話。

曹姓演員微頭條截圖

孰不料,此言一出,網上掀起軒然大波,網友紛紛留言:從古至今,任何時候,中國人從來沒有對「文藝」抱有敵意;人們只是對「文藝界」種種醜惡現象抱有敵意,只是對那些有才無德的「商女」抱有敵意。

那麼,曹演員所說的"商女不知亡國恨"一詩出自何處?"商女"又是些什麼人呢?她們為何不知亡國恨呢?

詩出何處

"商女不知亡國恨",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

南京秦淮河

當年,詩人杜牧夜泊秦淮,聞岸上酒家有女子月下高歌《玉樹後庭花》,歌聲悽婉,綺豔輕蕩。

《後庭花》乃亡國之君所作的亡國之音,可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在那裡咿咿呀呀唱這種靡靡之音!杜牧聞聽,徒增傷感,遂作《泊秦淮》。

寫景寓意,借古諷今,在極短的篇幅中,表達一種深刻的內容,這是杜牧詠史詩的最大特點。

杜牧出身於顯貴高門之家,祖父杜佑歷任唐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又是《通典》的編撰者。他的堂兄杜徐選配憲宗長女歧陽公主,一時間,杜家"隆貴顯榮,莫與為比"。

杜牧於文宗大和二年(828年)進士及第,又登制科,才名播於天下。意氣風發的杜牧當年曾寫有《贈終南蘭若僧》一詩:"家在城南杜曲傍,兩枝仙桂一時芳。"指的就是這兩件事。

商女不知亡國恨

杜牧出身如此顯貴之家,又少年科第,抱玉握珠,才大如海,按說在仕途上應該順風順水,誰知世事難料,杜牧一生坎坷,命運多舛,長期受人排擠,終身鬱郁不得志。

即便如此,杜牧依然時刻關心政治,對當時千瘡百孔的唐王朝甚為牽掛憂慮。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很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詠史詩,諷刺晚唐那班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並以此來寄託自己對現實政治的感慨和關注。

《泊秦淮》就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何為"商女"

目前學術界對杜牧詩中"商女"的形象,有不同的解讀,主要有兩種:一是商人妻女;二是歌女、歌妓。

宋劉放《中山詩話》:"樂天當日最多情,淚滴青衫酒重傾。明月滿船無處問,不聞商女琵琶聲。"此詩中的"商女",毫無疑問就是白居易《琵琶行》"老大嫁作商人婦"中的"商婦"。

看來,把"商女"理解為"商人妻女",也有一定的依據。

隔江猶唱後庭花

故此,明代楊士弘撰、張震注的《唐音》一書 中,在《泊秦淮》詩後有這樣註釋:"後庭花,見前注。商女,商客之女也。"

但多數注家都把"商女"釋為"歌女、歌伎或賣唱的女子",這是為什麼呢?

唐代歌伎、女伶通稱為"秋娘""秋女",如自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又如元稹《贈呂二校書》:"共佔花園爭趙闢,競添錢貫定秋娘。"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女

那麼,"秋女""秋娘"又為什麼稱"商女"呢?

既然是歌女,必然跟音樂有關聯。我國古人依據五音"宮商角徵羽"中各音所具的不同音質特點,使之與四季相配合,如"宮"對應季夏,"商"對應秋,"角"對應春,"徵"對應夏,"羽"對應冬。

《淮南子▪道應》:"甯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又如陶淵明《詠荊軻》:"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皆言商音悽清、哀婉、悲涼。

古人認為,商音與秋天蕭條悽切之景相合,故以"商女"代指秋娘、歌妓。

商女何來亡國恨

杜枚《泊秦淮》一詩,意在警醒世人不要沉溺歌舞聲色,謹防重蹈南陳滅亡之轍。因此,每當那些綺豔輕蕩的歌聲,在不合適宜的時空響起,人們便對這些歌女們判了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士大夫們更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紛紛指責商女的不愛國,進而強烈要求商女關心皇帝關心的事物——江山社稷。

然而,這些處在社會底層的商女們,她們的法律身份都是屬於"奴婢賤人",國家已經將她們邊緣化。在她們的內心深處,什麼國家興亡,什麼社稷安危,這些個有著柔軟歌喉、熱愛吟唱的商女對此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熱情。

張養浩潼關懷古

元代文學家張養浩在《憧關懷古》中說得好:"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國家還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封建時代,亡國,亡的是統治階層,對於下層民眾,對於那些歌妓來說,不管誰當皇帝,他們都不怕。

老百姓真正怕的,是被統治者踩在腳底下那種民不聊生的日子,因此,如果國家不屬於人民,統治者又不為人民服務,老百姓就會說:"這樣的國家,亡就亡了吧。"

"後庭花"是什麼花

"後庭花",顧名思義,是在庭院中栽培的花卉,但這究竟是什麼花呢?

學者們對此觀點不一致,有的人認為後庭花只是一個泛指,並不特別指哪種花;有的人認為,是指映日紅,明《正德江寧縣誌》載:"玉樹後庭花,陳後主酷愛此花,一名映日紅,即今雁來紅。"

雁來紅

有的人認為,後庭花是繡球花。清末文人陳作霖在《鳳麓小志》中引:"名園不淺春華色,總讓後庭玉樹多(謂繡球花)"。

繡球花

不過,更多的人認為,後庭花指的是矮腳雞冠花。北宋蘇轍在《寓居六詠》中有"後庭花草盛,憐汝計興亡。"句後自注:"或言矮雞冠,即玉樹後庭花。"這是指出"後庭花"為具體植物的最早記載。稍後的王灼在《碧雞漫志》中也提到:"吳蜀雞冠花有一種小者,或紅、或淺紅、或白、或淺白,世人曰後庭花。"

矮腳雞冠花

矮腳雞冠花,在南京園林廣泛種植,高約五六寸,秋季開花,花形似雞冠,有淺色、白色,也有紅色、金黃,盛開之時,花冠如美玉一樣好看,南京到了過節的時候,常常拿這種花來裝飾。

因南陳後主酷愛"後庭花",愛屋及烏,他便把樂府民歌中這首同名曲子填上了新詞,詞極豔麗:"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雞冠花

然後,陳後主於後庭大擺宴席,召集眾多嬪妃近臣,讓歌姬們一遍一遍地唱。

陳後主是一個典型的昏君,不問政事,不恤民情,窮奢極欲,沉湎聲色,只知道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作詩唱和。

當時,北方強大的隋朝時準備渡長江南下,陳這個江南小王朝已經面臨著滅頂之災,可陳後主自恃長江天險,頗不以為然,整天與嬪妃近臣飲酒嬉戲,徵歌逐色,自夕達旦。

陳後主享樂圖

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今南京),陳後主被俘,後病死於洛陽。

"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陳後主鶯歌燕舞的好日子,就像這玉樹後庭花一樣短暫,前後不足七年(公元582年~589年),後世遂將《玉樹後庭花》定為"亡國之音"。

南朝雖亡,盛唐不再,但秦淮河槳聲燈影中的商女,至今仍惹人玄想不已。

"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學藝術的優秀傳統,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正人心、化風俗,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

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然而,隨著市場化經濟的發展,一些文藝工作者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經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脹,甘心被市場牽著鼻子走,良知與責任讓位於利益,爭名奪利,作風糜爛,猶如當年的"商女",不以為恥,反自覺得意非凡。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更不能沾滿銅臭氣。一個文藝工作者,如果不能做到"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那麼,總有一天,人民就會像剜爛蘋果一樣,把他徹底拋棄。(張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