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歷史上的“亡國”之音,你想起哪個

說起歷史上的亡國之音,大家可能最先想起來的就是南唐後主——李煜

他的一闋《破陣子》,悲切婉轉,使人一拋同情的淚水。

但是今天,我想說的是另一位被俘的君主和他的亡國之音。

談到歷史上的“亡國”之音,你想起哪個

趙佶 聽琴圖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宋 趙佶

裁翦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宋徽宗趙佶,自小養尊處優,對書畫金石等頗多興趣,表現出了特別的天賦。他在書法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其獨創的"瘦金體",字體秀美灑脫如"屈鐵斷金",他的花鳥畫亦有很高成就,組織創辦"畫院",匯聚和培養了一批書畫大師。

趙佶初即位時,宋朝繁榮一時,無論在農耕經濟、城市規模還是人口數量、文學藝術等方面都堪稱強大,舉世無雙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時期社會形態的一個縮影。

談到歷史上的“亡國”之音,你想起哪個


徽宗在位期間,驕奢玩樂,耽於求道(這點和李煜也很像,李煜一心向求佛)朝堂之事不管不顧,外有金遼覬覦,內有起義不斷(北宋江,南方臘)內憂外患,最終在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破都城東京(汴梁),將徽、欽二帝虜往北方,即歷史上有名"靖康之恥",至此北宋消亡。徽宗的第九子趙構稱帝,南宋開始。


本首詞,寫於徽宗被押往北方五國城(黑成江依蘭一帶)的途中。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綃,絲質輕紗,冰綃,突出了其本色是素白,更兼有高貴的含義,這樣的薄紗經巧手輕疊幾層,再以淡淡的胭脂均勻地暈染,彷彿剛剛畫好的美麗妝容的絕色女子,窈窕曼妙,惹人憐愛。

"豔溢香融",用了兩個動詞"溢"和"融",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杏花顏色的嬌豔欲滴和香氣馥郁,讀者只通過這四個字就能見其豔、聞其香、醉其態了。這樣的"靚妝"就連仙宮中的仙女見了也自慚形穢。

談到歷史上的“亡國”之音,你想起哪個

趙佶 臘梅山禽圖


趙佶善畫,上片開篇幾句極盡描畫之能事,以細膩的筆觸寫杏花的美豔與盛放。然而,就是這樣丰姿無限的花朵,卻是"易得凋零",花期本就極短,更何況又遭風雨欺凌。從杏花極盛,轉而寫其極哀,從高峰直跌到谷底。在淒涼庭院裡只經過幾個風雨日落,就已滿地殘紅了。此杏花的衰落即意味著國家的敗亡,趙佶語帶雙關,寫得曲折哀婉,無限幽怨。

上片寫花,下片寫徽宗自己千萬重離恨悲情:眼見雙飛燕,向著故國之地飛去,可它們不解人語,滿腔的悲憤說與誰聽,此一重恨難消;又兼去路迢迢,金國與中原隔著萬水千山,這一走不知什麼時候能再回還,再一重恨難消;曾經繁盛一時的大好河山,令人萬分眷戀,如今只能在夢裡重回故國,又一重恨難消;可是近來,就連回家的夢都沒有了……肝腸寸斷、萬分淒涼盡在詞意之外。

"亡國之音哀以思"(禮記)!

談到歷史上的“亡國”之音,你想起哪個

趙佶 柳鴉圖


倘若趙佶一直作他的端王,沒有被向太后硬拽上皇位,那麼他一定能成為有著非凡成就的藝術家,可惜,歷史沒有"倘若",陰差陽錯地,趙佶成為了一國之君,儘管在藝術領域,他仍舊享有盛名,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他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以至江山破碎,多少遺民"淚盡胡塵裡",多少英雄"老去似等閒"。歷史的"罵名",他不得不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