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日本軍隊奉行死不投降的政策,但當天皇下令投降後,整個日本軍隊都和平的放下了武器。

高舉“尊王攘夷”保守口號的復古運動,卻走上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革新之路。

極度講究禮儀,但面對侮辱會採取非常極端的手段。

家中公認的模範丈夫與父親,同時也可以是夜色下的風流浪子。

這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著作《菊與刀》中對於日本人的描述。無論是用歐美人的眼光,還是中國人的眼光來看,日本人在處理問題上,總是表現得非常矛盾。就如《菊與刀》的書名一樣,將兩種截然相反的事物雜糅在一張畫紙中。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美國當局為了妥善解決戰後日本問題,召集大批專家進行研究。本尼迪克接受美國政府委託,蒐集大量的資料,對日本人充滿矛盾的民族性格進行分析。1946年,日本戰敗投降之後,本尼迪克把研究報告出版,用象徵皇室的菊徽與象徵精神的武士刀結合,起名《菊與刀》。此書一經出版,即在日本國內引起轟動。

《菊與刀》雖然已經成書七十餘年,其中有些描述已經與當今日本社會相差甚遠。但就如我國一樣,傳承數千年的文化性格非短短數十年可以更改。在今日看來,《菊與刀》依然是瞭解日本文化性格的一本佳作。


《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菊與刀》

關於日本天皇

二戰中的日本軍隊奉行死不投降的抵抗政策。對於日本軍人而言,榮譽與戰鬥到死是緊密相連的。盟軍安裝在飛機與戰艦上的救生設備,被日本人嗤之以鼻,認為是懦夫的表現。日本軍醫最為擅長的不是治病救人,而是給那些無法行動的傷員分發手榴彈,並開槍殺死重傷員。在北緬戰役中,日本軍人的俘虜傷亡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比120,而且其中大部分俘虜已經失去抵抗能力。反觀歐洲軍隊,當陣亡人數超過總兵力的1/4時,就會放棄抵抗,俘虜傷亡比大概是4比1。日本軍隊強硬的作風,讓盟軍感到極為頭痛。

當1945年8月,日本天皇下達投降詔書之後,日本軍隊近乎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全部和平的放下了武器。這種極端友善的舉動,讓盟軍一時不知所措。

在中國有記載的史料中,存在著三十六個不同特點的朝代。而日本不同,在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天皇一直是這個國度最高領袖,儘管大多數時候是名義上的。


《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日本天皇

明治維新時期的政治家在憲法中寫道,“天皇神聖不可侵犯”,而對大臣們的任何行為都不負責任。這個站在日本等級制度最高點的人,無疑是日本精神文化的象徵。

無論是日本平民還是軍人,對於天皇的敬畏都超過其他任何事情。有平民因為將兒子取名“裕仁”,冒犯了天皇御名,就殺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後自殺。有軍隊長途行軍,因為乾渴導致多人死亡,調查人員檢查水壺時,發現一點都沒有動過,因為軍官下命令時說“不能喝水是天皇御令”。

盟軍幾乎無法從日本俘虜口中得到任何關於天皇的評論,而對天皇進行汙衊和攻擊,會極大的激發日本人的鬥志。

對於天皇無條件的忠誠,是日本社會結構的基石。執行天皇的命令就是最高法則,哪怕這麼做意味著失敗。

關於明治維新

不同於西方社會維新革命高喊的進步口號,日本人推動的變革的戰鬥口號是“尊王攘夷”。從口號上來看,這與其說是一場變革,不如說是恢復傳統。

換句話說,日本人根本沒有改變意識形態的意思,他們的構想只是單純地想把日本構建成一個被人重視的國家。通過消除各個階級間不平等的規定,廢除藩鎮,消除了忠於領主和忠於國家之間的衝突,整個日本社會進入了一種“各就其位”的運作模式。

《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各就其位”的日本人。

日本人忠於上司的指令,認為遵守這些法律就是忠於天皇,這使得日本政治精英能夠掌控日本這艘鉅艦,在復古口號下,在工業現代化的航道上急速前進。出於強國的渴望,日本極度重視作為軍事基礎的重工業發展,而將關於民生的輕工業丟到了角落。

在這種變革中,日本人形成了一種新的“各就其位”的等級制度,每個人都認真的執行,沒有任何的抗議。這種在日本延續千年的模式讓日本人感到“安全”。

而他們不明白的是,這些東西不能夠強加給別的國家,他們錯就錯在他們以為能夠那樣做。

關於名譽

日本人極度講究禮儀,或者說是極度的自重。這種自重如同給他們的行為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只允許他們做出適宜於自己身份的事情。

例如舊時代的武士,即便是飢腸轆轆的時候,也要口叼牙籤,裝作一副剛剛吃飽的樣子。男子在進行外科手術時,父親會威脅他,如果敢叫出聲的話,就會殺了他。女人在分娩時,再痛苦不堪,也不允許大聲哭喊。小學中沒有暖氣,小孩必須習慣不斷受涼、流鼻涕,磨礪意志。工人們最喜歡的罷工形式是,佔領工廠,繼續工作,提高產量,讓管理層丟臉。

日本人忠實地執行自己應做的事情,顯得彬彬有禮。但當受到侮辱時,兇性便會暴露無遺。任何讓他們名譽受損的事情,他們都不會輕易罷休。在他們的理解中,復仇也是一種美德。這種價值觀在日本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為日本人熟知的《四十七士》,便是講述一群忠於家主的武士忍辱負重,最終報仇成功的故事。


《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日本武士戰鬥圖畫

自殺是日本人對自己採取的一種極端的行為,這一行為被認為是一種榮譽。無論可能被俘受辱的士兵,還是不能復仇的武士,在無法毀滅他人的情況下,日本人往往會選擇毀滅自己。

關於性

無論與中國相比,還是與歐美相比,日本人對性的理解都顯得格格不入。

一位家中公認的模範丈夫與父親,同時也可以是夜色下的風流浪子。這種矛盾的組合只有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才說得通。

日本人將性與婚姻完全分成兩個領域,這兩個領域有不同的規則,但都是眾所周知、正大光明的。在日本,婚姻真正的目的是生兒育女,接近於一種義務。而性是一種人之常情,對其不需要任何道德束縛。因此,婚後的日本人並不認為把自己限定在婚姻之中是一種美德。


《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19世紀描寫日本女性的繪畫。

結婚後的日本男人可以到外面尋找性,根本不必偷偷摸摸。他們為此產生的賬單可能被送到妻子手裡,而妻子往往認為這個錢是應該支付的。他們只需要謹記,不將讓他迷戀的女子帶回家裡。這樣就不會侵犯妻子的權利,也不會威脅婚姻的穩定。

結婚後日本女子沒有男子那樣的權利,忠於丈夫是她的義務,但除此之外,她們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自由言行。她們可以在滿口葷話,可以在舞會上盡情宣洩。傳統意義上的貞女與蕩婦都不能對她們做出準確的定義。

《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身穿和服的日本女性

顯然,在日本人“各就其位”的禮儀規定裡,並沒有性的位置。性被日本人視作一種人之常情,一種消遣。他們認為心智正常的人不會沉迷於它,並且能很好地控制它。

結語

上至天皇,下至平民,日本整個社會都在按照“各就其位”的等級制度運轉。日本從來不是一個自由、明主的國家,日本社會對個人的壓力非常大,無論個人是否心甘情願。這種社會結構使得日本能夠基於外界的影響隨機應變,完成許多看上去矛盾重重的事件。

正如《菊與刀》一書結語所說,如果條件允許,日本會在和平世界裡尋找自己的位置。如果條件不允許,那麼日本就會在軍營似的世界裡尋求自己的位置。

《菊與刀》,充滿矛盾的日本人,對於性的理解獨樹一幟

日本文化的象徵,富士山與紅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