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地区的北辛遗址内有一种装着夭折的婴儿的陶罐——瓮棺

在山东南部的滕州市官桥镇北,有一处距今7000多年的古代文化遗址——北辛遗址。

滕州地区的北辛遗址内有一种装着夭折的婴儿的陶罐——瓮棺

夹砂陶

北辛时期,当地的原住民就已经掌握了比较简单的陶器制作工艺,烧制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的陶器又名夹砂陶。这种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甚规整,手制痕迹比较明显。其大多数用于炊具,但是随着挖掘成果的不断扩大,还发现了其一种比较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作为儿童或少年的棺制葬具。

滕州地区的北辛遗址内有一种装着夭折的婴儿的陶罐——瓮棺

瓮棺葬

北辛遗址上发现的瓮棺葬,就是将夭折的婴儿置于棺制葬具内,因其形状类似陶瓮,故名瓮陶,埋在居住区的附近,表示老人对死去孩子的惋惜、留恋和爱抚的心情。

滕州地区的北辛遗址内有一种装着夭折的婴儿的陶罐——瓮棺

瓮棺葬

解放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盛行这种瓮棺葬,有的还在陶制葬具的一端凿开一个小孔,其意是让孩子的“灵魂”可以自由出入,从北辛遗址的出土可以推测这种古老的习俗至少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

滕州地区的北辛遗址内有一种装着夭折的婴儿的陶罐——瓮棺

瓮棺葬

附:2006年,北辛遗址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