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智後昏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


先智後昏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

後唐莊宗李存勖,沙陀人李克用之子,李克用因出兵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而受封為晉王,李克用死後李存勖襲晉王爵位,當時天下基本上四分:梁晉吳蜀,而李存勖以一滅二(梁、蜀),天下盡得四分之三,李存勖沒有以自己封號“晉”為國號,而是以“唐”為國號,歷史上為了區分李淵建立的唐朝一直稱為“後唐”,後唐疆域為五代歷朝之最。

晉王李克用在世時有三大仇敵:梁(朱溫 又名朱全忠);燕王(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其中劉守光稱燕王);契丹(阿保機)。李克用與他們各有一段恩怨:後梁太祖朱溫本為義軍首領黃巢部下,後見義軍大勢已去於是選擇投降朝廷,被封為梁王,由於朱溫曾經擬謀想要殺害李克用,不料李克用命大逃脫,從此兩家結為世仇;劉仁恭本為盧龍節度使,借李克用勢力奪取幽州,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後來劉氏父子投靠朱溫;契丹開國皇帝阿保機曾經與李克用結盟,希望共同舉兵討伐朱全忠,可是事後阿保機背盟派人和朱全忠通好。遺憾的是,李克用到死都沒有復仇,於是臨終前交給兒子三支箭,囑咐他一定要為自己報仇!

先智後昏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

而李存勖也相當爭氣,李克用剛死之時,梁晉兩軍正在激戰,朱溫聽說李克用已經死去相當高興,以為晉軍現在群龍無首一定不堪一擊,於是命令軍隊進攻,此時李存勖剛剛即晉王位,而趁著內部人員弔喪機會一舉擒殺了想要篡位的叔父李克寧,穩定了內部;他聽說梁軍進攻後毫不畏懼,雖然自己年紀輕輕但深得手下擁戴,他率領晉軍迎戰,手下士兵皆同仇敵愾,而反觀梁軍一方都以為志在必得而大意輕敵,結果驕兵必敗,梁軍大敗死傷無數,當時朱溫看到李亞子(李存勖,小名亞子)如此勇猛,不禁感嘆,李克用有如此虎子死也瞑目,我的兒子若豬狗!

此後李存勖不斷取得對梁作戰的勝利,李存勖治軍有方,賞罰分明,同時李存勖還是一位優秀的伶人(戲子),他經常寫出優秀的戲曲在軍中演唱,都是激動人心的曲子,命士兵在作戰時高唱,因而士兵們打起仗來悍不畏死,勇猛非常。此時後梁方面局勢也不樂觀,後梁太祖朱溫因為荒淫無度被兒子殺死,內部爭鬥依然不休,李存勖加緊進攻後梁,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終於攻陷後梁首都開封,後梁末帝朱友貞及群臣皆自殺,後梁滅亡,之後李存勖又攻破幽州俘獲了劉仁恭及其家族,劉守光雖然逃到滄州但仍被捕獲,父子倆都被處死,最後李存勖大敗契丹軍隊,雖然沒有殺掉契丹主阿保機,但也算替老爹出了一口惡氣!

先智後昏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


此時的李存勖意氣風發,由於父親交代的任務已經全部完成,他將三支箭放進太廟以告慰父親,李存勖定“唐”為國號,以表示自己復興唐朝的決心!當時的後唐疆域極其廣闊,幾乎已經佔了大半個中國,然而就在此時李存勖突然變質了,而且墮落的速度之快讓人驚訝——

李存勖非常喜歡唱戲,因而身邊聚集起一批伶人,成天陪著皇帝唱戲,而且李存勖還給自己取了一個藝名——李天下,李存勖成天跟伶人在一起,有時候不顧君臣之道,讓人不齒:一次李存勖跟伶人在一起遊戲,他無意間說了一句話,李天下,李天下安在?結果一個伶人上前打了李存勖一個耳光,李存勖瞬間失色,周圍的人皆震恐不已,可是隻見這個伶人不慌不忙說道,李天下只有一人而已,你第二個“李天下”是喊誰?這明顯是拍莊宗馬屁的話,眾人才鬆一口氣,而李存勖不怒反笑,十分滿意!

先智後昏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

李存勖厚待伶人不光是隻是在唱戲上,甚至連重要官員都任命伶人充任。他曾經有兩個受寵幸的伶人請求擔任刺史,刺史在當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職位,李存勖手下有很多的將領儘管戰功累累可是也沒有得以擔任刺史,對於這兩個伶人的請求,朝廷大臣已經有人堅決反對,可是此時的李存勖已經昏聵至極,竟然同意了這二人的請求,分別讓他們去擔任兩個州的刺史。

李存勖不光是寵幸伶人,而且逐漸疏遠和猜忌武將,大將郭崇韜為國家出生入死,有消滅後梁、後蜀的大功,不幸被奸人所害死於成都,可是李存勖卻不為其申冤,導致軍隊方面對李存勖相當寒心,而且李存勖並不關心士兵,經常以小藉口就要斬殺將領,導致部隊離心離德,兵變事件暗流湧動。

同光四年(926年),魏州發生兵變,叛亂士兵擁立指揮使趙在禮為帥,滄州駐軍相繼作亂,莊宗命李嗣源率軍平亂,可是沒有想到軍隊出發後內部也發生變亂,李嗣源與趙在禮聯手起來,進而反攻京師洛陽,而洛陽內部也出現變亂,伶人郭從謙趁莊宗已經處於眾叛親離的境地起兵進攻,莊宗率兵抵禦,被毒箭射中身死,他死後屍體被燒焦,有幾個對他“忠心”的伶人用毛毯將其屍骸收葬,算是完成了一個簡單的葬禮。莊宗死後,李嗣源入洛陽即位,是為後唐明宗。

先智後昏的皇帝——後唐莊宗李存勖

李存勖經十五年的勵精圖治,終於在923年成功滅梁並於同年即位稱帝,國號“唐”,然而卻因為寵幸伶人不過三年時間就河東變河西,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其變化速度之快著實令後世史學家倍感驚訝,北宋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也對李存勖的興衰扼腕痛息,他的事例再次證明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條古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