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李存勖,小字亞子,唐末代北沙陀人。後唐開國之君,晉王李克用長子,五代亂世著名將領,後滅亡梁朝,自立為帝,建立起五代中最強盛的後唐政權。

後世提起李存勖,常唏噓不已,無論是家世出身,還是用兵作戰,李存勖無疑都是最出色的那一個。近百年的五代亂世本該在李存勖手中早早終結,但到頭來卻依舊功敗垂成,偌大一個後唐為他人做了嫁衣

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李存勖畫像

將門虎子,襲承晉王

李存勖出身將門,父親李克用官拜河東節度使,乃是天下數一數二的猛將。李存勖承襲父志,自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才能。

唐昭宗乾寧二年,公元895年, 邠寧、鳳翔、鎮國三路節度使起兵叛亂,率軍攻入長安,企圖廢掉當時在位的唐昭宗。李克用奉旨率軍勤王,平定三鎮之亂。李存勖當時年僅十一歲,就隨軍平叛,立下赫赫戰功,在得勝之後受到了唐昭宗嘉獎,深得昭宗皇帝的喜愛,被封為檢校司空,領隰州刺史。

長大之後的李存勖更是勇武過人。善於騎射,膽略超群,常以春秋大義要求自己,在同齡人中無有能與之比肩者。不僅如此,李存勖還精於音律,喜好聽戲唱曲,真正做到了文武雙全,但也因此為自己日後的悲慘遭遇埋下了伏筆。

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晉王李克用病重。臨終之際,李克用將李存勖叫到床前,給了李存勖三支箭,並對李存勖極為嚴肅的說出了一番話。

朱溫,我之大仇也。盧龍節度使劉仁恭,那我扶持起來的;契丹人與我約我兄弟,結果這兩個都背叛了我。此三者,乃我畢生大仇,不報難以瞑目,還請兒子你一定要幫我達成所願!

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於廟。——《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李存勖將三支箭拿在手中,看看緩緩閉上雙眼的父親,早已經下定決心,誓要幫父親達成所願,報此大仇。

至此,曾經的絕代猛將李克用已經下線,年輕的晉王李存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在全世界面前宣告,屬於他李存勖的時代即將到來。

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李存勖劇照

穩固政權,興兵滅燕

李存勖繼任河東節度使,襲封晉王之時,年僅二十四歲,難免會有人覺得李存勖年幼可欺,這其中就包括李存勖的義兄李存顥。

李存顥跟隨李克用多年,手握重兵,又年長於李存勖,因此對李存勖的即位極為不滿。但李存顥本人的威望又頗有不足,難以自立,便聯合幾位兄弟一起蠱惑叔父李克寧。李克寧作為長輩,本不願意與侄子爭位,並沒有立即同意。

李存顥並沒有善罷甘休,又去蠱惑李克寧的妻子,讓李妻去勸說李克寧起事。李克寧素來仁慈,但也缺少決斷,漸漸就有了動搖之心。可還沒等李克寧起事,就有人察覺了異樣,向李存勖的母親告了密,李存勖也就一同知道了此事。

李存勖本不願意向叔父動手,但為了穩固政權,只能假意宴請李克寧,席間刀斧手齊出,結果了李克寧的性命。從此再無人敢質疑李存勖的統治地位,晉國的局勢也得到了初步的穩定。

解決了內亂之後,李存勖開始把目光放到了後梁的身上。李克用的頭號大敵就是朱溫,為了幫父親完成心願,李存勖先後在潞州、柏鄉等地對後梁軍隊發起進攻,雖然都大敗梁軍,但卻始終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

李存勖意識到河東地窄,短時間內無法與取代唐朝的的後梁抗衡,便把目光放在毗鄰晉國的燕國身上。只要吞併燕國,既能使晉國的地盤擴大近一倍,又能完成李克用的第二個心願,何樂而不為呢?

此時的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已經遭到兒子的軟禁,新上位的乃是劉仁恭之子劉守光。而相比於自己的父親,劉守光顯然更加驕縱跋扈,高傲自大。對於這樣一個人,李存勖果斷採用了驕兵之策,故意授意天德、振武、昭義、成德、義武五鎮兵馬奉劉守光為尊。

劉守光非但沒有識破李存勖的計策,反而認為是自己的強大已經是周圍的人感到了畏懼,便越發的放縱起來,居然動了稱帝的念頭。

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劉守光在幽州悍然稱帝,自封為大燕皇帝,改元應天,儼然一副君臨天下的樣子。

眼見時機已經成熟,李存勖沒有絲毫的猶豫,直接命令手下大將周德威兵出飛狐口,直取幽州。

燕國雖號稱有精兵三十萬,但在劉守光的統治下,早就有如土雞瓦狗一般,哪裡還能擋得住晉軍的進攻?不出幾個月的時間,周德威就連下燕國多處重鎮,兵鋒直逼幽州。

劉守光慌亂之下,急忙派人向後梁皇帝朱溫求助。本著不能便宜晉國的原則,朱溫親率大軍北上河東,準備攻擊晉軍後方。雖然梁軍來勢洶洶,但晉將符存審、史建瑭絲毫不懼,聯手在酸棗大破梁軍。

朱溫幾次敗在晉軍手中,羞憤難當,突發急症,只能被迫退軍。而朱溫班師後不久,就遭到了養子朱友珪的弒殺,緊接著後梁政權就陷入了一系列的政變之中,直到末帝朱友貞上位,後梁的局勢才算勉強平穩下來。

可就在後梁內亂的這段時間內,再無人能掣肘晉軍,燕國的順義、平州、武州、檀州、營州等重鎮都先後被晉軍攻破。公元913年十一月,李存勖親率大軍攻破幽州,生擒劉仁恭、劉守光父子,從此燕國歸於李存勖治下。

得到了燕國全境的晉國,勢力一時間空前暴漲。而後梁卻在一系列的政變中持續內耗,兩國攻守之勢在不經意間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李存勖劇照

晉梁爭霸,立國稱帝

後梁末帝朱友貞上位之後,意識到晉國的李存勖乃是後梁大敵,便急於整頓朝政,以防李存勖突然發動進攻。然而後梁大將楊師厚卻擁兵之重,居功自傲,絲毫不把朱友貞放在眼裡。一時間後梁內憂外患,形勢很不樂觀。

後梁貞明元年,公元915年,楊師厚病逝。朱友貞頓時大喜過望,便趁機將楊師厚下轄的魏博鎮一分為二,企圖分化藩鎮實力,以利於自己更好的控制。

可朱友貞沒有想到,分化魏博鎮這一決定直接引發了魏博鎮兵變,不但新任節度使被囚禁,而且魏博鎮的官兵還主動請降於晉。眼見如此天賜良機,李存勖直接兵發魏州,一舉奪下後梁重鎮魏博,並以魏州為中心,開始進攻後梁其他地盤。

短短一年之內,德州、澶州、衛州、刑州、貝州、滄州等地紛紛落入李存勖之手,後梁黃河以北幾乎全部淪陷,晉梁之間攻守由此徹底逆轉。可就在李存勖準備進逼黃河,與梁軍在決高下的時候,一個突發事件打亂了李存勖的所有部署。

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壽州節度使盧文進判降契丹,並引契丹之兵進攻幽州。耶律阿保機羨慕中原繁華,親率大軍三十餘萬南下,在幽州城下大敗守將周德威,情勢一時間萬分緊張。

敵眾我寡之下,周德威只能死守幽州,並派人向李存勖求援。情急之下,李存勖派出麾下李存審、李嗣源、閻寶三員大將急援幽州。契丹雖然來勢洶洶,但實際戰鬥力與李存勖麾下這些百戰之師還是有一定差距,一戰之下,契丹大敗,被晉軍斬首上萬,倉皇逃回了老巢。至此,李克用的三個願望,李存勖已實現其二,只剩滅梁!

後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李存勖親率大軍東進,連破梁軍在黃河沿岸的數座營寨,一舉攻入山東境內,嚇得朱友貞連夜返回汴州,組織軍隊準備禦敵。晉梁之間的決定最後生死的大戰就此展開。

這一打就是七年之久。七年間晉梁展開了肉搏一般的廝殺,每日大小戰鬥近百次,互有勝負,難分彼此,很難說誰佔上風,誰落下乘。眼見短時間也很難與後梁之間決出勝負,李存勖便準備先行立國,重整旗鼓,再與梁軍決戰!

後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元同光,並沿用了唐朝國號,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列入祖廟,以表明自己乃是唐朝正統。五代中最強大的後唐政權,從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晉梁爭霸

先滅後梁,再平前蜀

後唐政權雖然建立,但形勢依舊不容樂觀。無論是後方契丹的頻頻騷擾,還是後梁軍隊咄咄相逼,都在提醒著李存勖絕不能放鬆警惕。

同光元年四月,李嗣源奉命率五千精兵,連夜冒雨進攻,一舉拿下了後梁的山東重鎮鄆州。朱友貞聽聞鄆州失守,連忙派出鐵槍王彥章西進山東,準備阻攔後唐進軍的腳步。同年五月,王彥章開始率軍進攻進入鄆州的咽喉要道楊劉城。

只要楊劉城一破,就能切斷山東與河北兩地唐軍之前的聯繫。李存勖自然也知道楊劉之重,先後派重兵把守楊劉城,晉梁兩軍圍繞楊劉城又展開了一場艱難的拉鋸戰。同年八月,梁帝朱友貞見楊劉久攻不下,就準備先放棄楊劉,分四路兵馬反擊唐軍。但朱友貞萬沒有想到,自己分兵分四路反攻唐軍是思路雖好,但卻造成了汴州首都的空虛。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就在後梁盡起四路大軍之時,李存勖親自率兵抵達山東鄆州,不顧部下反對,執意派出李嗣源為先鋒,率軍直取汴州。當時後梁主力兵馬都已派出,李嗣源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汴州城下。

朱友貞心知大勢已去,便讓部將皇甫麟殺死了自己。汴州城內群龍無首,梁將王瓚只能開城投降,後梁政權正式覆滅,屬於後唐的時代就此到來。

李存勖滅梁一戰,天下震動,各國藩鎮紛紛上表歸附。無論是老牌藩鎮岐王李茂貞,還是新晉的楚王馬殷,以及南方的一些諸侯國,都對李存勖表現出了極大的敬意。唯有前蜀皇帝王衍態度孤傲,拒不就藩於後唐。

李存勖心中不悅,遂起滅蜀之心。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李存勖命魏王李繼岌為主帥,大將郭崇韜為副將,起大軍六萬伐蜀。前蜀政權在王衍的統治下,早就已經腐朽不堪,哪裡還擋得住後唐的百戰雄師。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唐軍就攻入了成都,前蜀政權宣告滅亡。

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李嗣源劇照

寵幸伶人,遺恨而終

晉王李存勖,起於河東,立於魏州,先滅後梁,再平前蜀,威震四海,天下歸服。此時的李存勖,無論出身、能力,威望,都已經成了最適合結束五代亂世的那個人。可老天爺就是喜歡開這種玩笑,就在李存勖準備一統山河的時候,一個突發事件讓李存勖半生的努力都化為了泡影。

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魏博士兵發生譁變,推裨將趙在禮為首,攻陷魏州。受魏州影響,刑州、滄州等地相繼發生譁變,河北地區一時間大亂。

那麼,問題來了。

李存勖帶兵東征西討十幾年,打下偌大江山,在軍中威望始終極高。為什麼剛剛坐江山四年時間,就發生瞭如此嚴重的譁變?

這不得不說到李存勖除了打仗之外的另一個屬性,喜好戲曲,精於音律。於是乎在李存勖平定後梁之後,就開始每天沉醉在戲曲之中。不但要聽,李存勖還在宮裡搭臺子,自己上臺表演。如此一來,那些陪李存勖唱曲演戲的伶人們,也就成了李存勖的心頭好。

可一國之君,又怎能終日沉醉於戲曲之中?

在不知不覺中,李存勖開始疏遠了朝政,整天與伶人們混在一起,這樣就使那些文臣武將們有了很大的怨言。這其中就以伐蜀大將郭崇韜為甚

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李存勖與伶人

郭崇韜就曾當面勸說過李存勖,讓他遠離伶人,好好治理朝政。李存勖雖然一笑置之,並沒有對伶人採取什麼行動,但伶人們卻因此嫉恨上了郭崇韜。直到郭崇韜奉命輔佐魏王伐蜀,離開了都城洛陽之後,伶人們就感覺到機會來了。

伶人們找到了劉皇后,造謠說郭崇韜素有反志,此番伐蜀,說不定就要把魏王弄死在蜀地,然後自己拒蜀地自立。劉皇后作為母親,當然擔心自己的兒子,就暗中給兒子寫信,讓魏王李繼岌暗中弄死郭崇韜。可憐郭崇韜赤膽忠心,半生孤勇,就這樣稀裡糊塗死在了蜀地。

郭崇韜乃是後唐宿將,早在李克用在世之時就跟隨晉軍作戰,為了晉國立下戰功無數,此番更有平蜀滅國之功,卻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在了蜀地。這件事在後唐軍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不明真相的士兵以訛傳訛,誤以為李存勖要清洗軍中將領。

那麼到這裡,一切就簡單許多了。之所以河北諸鎮願意響應魏博之亂,就是為了以防萬一,害怕朝廷這股清洗之火燒到自己的頭上。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既然你李存勖不仁,那就不能怪我們不義了。

叛亂既起,那自然就要有人平叛。李存勖本想御駕親征,但在手下大臣的勸阻下,還是啟用大將李嗣源往魏州平叛。結果李存勖萬沒想到,李嗣源到了魏州城下,不但沒有平定叛軍,反而被叛軍所裹挾,加入了造反大軍之中。

我們不討論李嗣源造反是被逼無奈,還是欲拒還迎,反正李嗣源在魏州振臂一呼,後唐大半將領居然都倒向了李嗣源,形勢對李存勖來講極不樂觀。李存勖本想親自坐鎮汴州,指揮大軍平息叛亂,結果叛軍卻先一步佔據了汴州。

無路可走的李存勖只得倉皇逃回洛陽,想要重整旗鼓與叛軍決戰,結果卻發現洛陽的士兵因為長期領不到賞錢,已經逃得差不多了,只剩下親軍從馬直還跟隨左右。李存勖無奈之下想帶著親軍去與徵蜀的魏王李繼岌會師,結果還沒上路,從馬直首領郭從謙居然叛反了

身邊唯一的親軍造反,李存勖只好親自上陣,手刃近百人,終於寡不敵眾,身上多處重傷,留血過多而死,終年四十二歲,廟號莊宗

李存勖:五代亂世的天之驕子,一個死於亂軍的可憐之人

後唐疆域

結語

李存勖的一生無疑是璀璨的,但同樣也是悲哀的。若論攻城掠地,帶兵打仗,那放眼天下也無人能是李存勖的對手。可他在政治上的天真與幼稚,卻讓整個後唐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讓無數宿將功臣寒心失望,敗亡也就是遲早的事了。所以站在我們今天角度來看,李存勖的失敗雖然可惜,但並不可悲。

《新五代史·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伶官傳第二十五》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