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掃平天下的戰神皇帝,卻身死戲子之手,歷史真會開玩笑

以前很喜歡一句詩: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這首詩名為《三垂岡》,全詩如下: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20年前,李克用路過三垂岡,酒宴上奏起百年歌,滿座愴然。李克用指著幼小的李存勖說這孩子將來能繼承我的大業。

李存勖:掃平天下的戰神皇帝,卻身死戲子之手,歷史真會開玩笑

李克用

20年後,李克用留下三個遺憾死去。李存勖與朱溫的第一戰就在三垂岡,大勝。歷史總是有著戲劇般的結局。 該主角李存勖出場了。

第一箭、913年,李存勖趁後梁內亂,親自帶兵攻下幽州。俘虜已經稱帝的大燕皇帝劉守光以及被囚禁的父親劉仁恭,祭於李克用的墳前。 年紀輕輕,初登大位的李存勖,南敗朱梁、北破桀燕,威震天下。

第二箭,917年,李克用的義弟、登基不久的耶律阿保機率契丹大軍南下,號稱50萬。李存勖派李嗣源帶3000騎兵前去,在幽州與契丹1萬騎兵相遇,以少勝多,大敗契丹。北疆暫時無憂。

第三箭、殺劉守光,敗契丹之後,朱李之間再無障礙。決戰只在朝夕之間。相比於李克用的出奇走險、身先士卒。朱全忠的兒子朱友貞昏招頻出,一次次將自己陷入死地。

李存勖:掃平天下的戰神皇帝,卻身死戲子之手,歷史真會開玩笑

李存勖

923年4月,李存勖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4月真是個好日子,後梁也是907年4月建立的。次月,李存勖即調兵,意圖滅掉後梁。 雙方在黃河渡口再次展開爭奪戰,梁軍處於下風。 坐在宮中的朱友貞再出昏招,臨陣換將,撤下穩重的梁軍老帥王彥章,換上後起之將,朱全忠的小舅子段凝。

段凝確實有勇有謀,堪當大任。唯一不得當的就是,他再有才,部下將領沒人聽他的。 戰略高手朱友貞不顧汴州空虛,下令四路大軍反擊。 開啟三出昏招的朱友貞下令掘黃河大堤,梁軍主力與汴州被大水隔絕。 原李克用手下,犯罪逃到後梁做了將領的康延孝建議李存勖趁虛拿下汴州。這特麼很難讓人懷疑他不是間諜啊!

10月李嗣源帶兵至汴州城下。梁軍主力來不及救援,絕望之下朱友貞自殺,汴州開門投降。 滅梁之後,天下為之震驚,紛紛稱臣納貢。歧王李茂貞也主動歸降,次年病逝。所割據的州鎮皆歸後唐。唯有前蜀是個例外。

李存勖:掃平天下的戰神皇帝,卻身死戲子之手,歷史真會開玩笑

李存勖的《陽臺夢》

925年9月,李存勖派兵征討前蜀,沿途城鎮不戰而降,前蜀主力不堪一擊。十一月前蜀中書令王宗弼發動政變,控制朝廷,開城投降。 前蜀滅亡,天下為之恐懼。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或者李存勖在這個時候逝世,一定會像柴世宗一樣,歸為五代名君絕不為過。可惜!事總是與願違。

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譁變,推裨將趙在禮為首領,攻入魏州。邢州、滄州也相繼發生兵變,河北大亂。元行欽帶兵進討,但卻連連失利。李存勖本欲親征,被宰臣勸阻,只得起用李嗣源,讓其率侍衛親軍北上平叛。李嗣源在魏州城下遇到親軍譁變,被劫持入城,與叛軍合勢。他本無反意,但迫於內外形勢,又無以自明,只得率變兵南下。

李存勖:掃平天下的戰神皇帝,卻身死戲子之手,歷史真會開玩笑

晉軍

三月,李存勖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汴州指揮平叛。但李嗣源已搶先佔據汴州,得到大批唐軍將領擁戴。李存勖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他再三撫慰士卒,許以厚賞,但已為時太晚。士卒均不感皇帝恩德,沿途逃散過半。 當時,李繼岌已率徵蜀大軍班師,途中因平定後軍康延孝叛亂,被耽誤了歸程。

四月,李存勖決定前往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西北),與李繼岌會合,再聯兵進剿李嗣源。他命扈從軍兵候於宮門外,自己在內殿進食。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李存勖親率宿衛出戰,殺死數百亂軍,最終被流矢射中,死於絳霄殿,時年四十三歲。伶人善友將樂器覆蓋在李存勖身上,縱火焚屍。 李繼岌軍至渭南,因部屬潰散,被迫自縊而死。徵蜀大軍則在副使任圜的率領下,歸附李嗣源。 是月,李嗣源進入洛陽,在李存勖靈前稱帝,史稱後唐明宗。

七月,李嗣源將李存勖葬入雍陵,上廟號莊宗,追諡為光聖神閔孝皇帝。

李存勖:掃平天下的戰神皇帝,卻身死戲子之手,歷史真會開玩笑

沙陀軍

我覺得李存勖真的可以類比日本的織田信長。

拋開時代背景,兩個人人生軌跡很相似。都是二代目出身,有個能征善戰的老爹;都是父親死後,通過一場輝煌的奇襲勝利,站穩腳跟,贏得人心;都是歷百戰而得天下霸主之位,也都是統一天下就在眼前,結果遭人背叛,身死國滅。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我不同意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裡的成王敗寇的歷史觀,我也不相信那句“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按照他這個說法,古代大半開國之君,都應該被“困於所溺”。

那麼為什麼李存勖和信長會失敗呢?

無論是李存勖還是織田信長 ,他們所處的時代很相似:一個下克上的亂世。而他們之所以遭人背叛,都是因為想消除當時動亂的根源:權力不集中(財權、軍隊指揮權、官員任免權)。李勖是通過打擊軍隊大佬、鎮壓藩鎮牙兵,派遣宦官、伶官監軍;而信長是不斷的把軍團長轉封到邊遠領國,擴大自己的直轄地。結果兩個人都引起了時代動亂力量的反彈,這是他們失敗的根本原因。

李存勖:掃平天下的戰神皇帝,卻身死戲子之手,歷史真會開玩笑

織田信長

但是他們的失敗可以避免嗎?我認為是可以的。第一種辦法,兩個人都是百戰而得天下,威望很高,只需要把自己的主力直屬部隊,放在身邊,厚加賞賜,抓好槍桿子,然後再去推動集權改革,遇上不服從的,親自率兵討滅,我覺得成功可能性很大。但這就大大延誤了他們統一天下的進程。歷史上,李存勖的嫡系主力被派去滅蜀,魏博叛亂,才召回,直到他死,這支部隊才趕到渭水。所以啊,要想改革,一定要抓好槍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