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行為是尊重孩子還是溺愛孩子,兩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一場疫情讓所有人的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父母與孩子有了更多的時間在一起,這應該是一件好事,平時家長會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現在有了大把的時間可以陪孩子、陪家人,再沒什麼理由了吧。

通過一個多月與孩子的相處,有些家長對於家庭教育有了新的感處,也有些家長似乎處在法奔潰的邊緣,其中一位家長自認為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正確,但身邊的人卻說她的做法太過溺愛孩子,這樣的說法讓家長十分困惑,到底尊重孩子與溺愛孩子的邊界在哪呢?


這樣的行為是尊重孩子還是溺愛孩子,兩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尊重還是溺愛,可能有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嚴厲了吧,被認為不尊重孩子,溫柔點吧,被說是溺愛,家長總是陷入兩難、不知所措的境界。


這樣的行為是尊重孩子還是溺愛孩子,兩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70後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相對簡單粗暴但又傳統樸實,簡單來講就是,做錯事就捱罵、捱打,被要求“聽話就是好孩子”,“父母做的一切都是為你,你將來要孝順、要有出息”。那時候的孩子想法也不多,家長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做,根本不懂什麼叫尊重,等學會這兩個字的時候,只是知道這是對別人說的,對自家孩子哪有什麼尊重。

等到70後當了父母才知道孩子也是要尊重的,以前父輩的那套教育方式在自己孩子身上不管用了,所以,嘴裡說著“孩子,作為家長人產是尊重你的。”但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父親帶著四歲的兒子在公園裡玩,說了句“小心點”孩子就跑沒影了,結果在意料之中孩子摔了個大跟頭大哭起來,父親緊走兩步扶起孩子站立,看了兩眼感覺應該沒什麼大礙就說:“沒事,男子漢不哭。”然後,撣了撣孩子身上的土接著勸,可孩子依然哭哭啼啼,這時,父親有些不太耐煩,“哭什麼啊還哭,都多大了,摔一下怕什麼。“孩子抽泣著使勁把眼淚往回收,生怕父親瞪眼睛,因為這種情況已經生不止一次了。


這樣的行為是尊重孩子還是溺愛孩子,兩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其實很多父母對孩子不是不管,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也會鼓勵、勸慰,可孩子如果一直哭泣,那家長的就會隨著時間增加而耐心減少,最終把那點似乎有的”尊重“都消耗完。

說到尊重,對孩子的尊重是什麼?是隻要孩子要的都滿足,還是任何事都去徵求孩子的意見,這些其實都不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你也許覺得摔一下不怎麼疼,那是你自己的感覺,不是孩子的感覺,別的孩子摔了不哭,那是別的孩子,你孩子的感受為什麼要跟別的孩子一樣。不要覺得你瞭解孩子的感覺,也不要覺得摔了跟頭哭就不是男子漢,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感受,家長最忌自以為是。

孩子摔了跟頭,那就扶起來抱一抱,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好受,如果疼的話就告訴爸爸。“不用講大道理,這麼大的孩子根本不會懂,講了也是白講,但如果你告訴他你知道他的感受,這比什麼都管用也簡單。


這樣的行為是尊重孩子還是溺愛孩子,兩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好像挺簡單的,因為大人都覺得你一個小孩子我還不瞭解,但事實上大人總會在不經意中忽略孩子。

有一次,兒子想去一家西餐廳吃牛排,之所以兒子想去這家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只去過這一家,所以這就是孩子的選擇。但我們夫妻兩想的卻是換另外一家,我就和兒子說,”咱們去另外一家吧,那家西餐廳更好。“兒子沒說什麼,轉身去自己的房間玩起了玩具。

我們以為孩子同意了就沒在意,走之前給兒子弄了藥,那幾天孩子有點感冒,平時喝的時候很乾脆,拿起就喝,可今天不一樣了,開始講條件,然後磨磨蹭蹭就是不喝。以往要出門的時候,如果孩子磨蹭只要一說,去吃飯孩子馬上起來往外跑,可以今天怎麼說都不動,半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和老婆的耐心都沒消耗光了,無緣無故發了脾氣。


這樣的行為是尊重孩子還是溺愛孩子,兩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最後的結果是,孩子雖然把藥吃了,但時間太晚也沒出去成。第二天,想起這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們被孩子套路了。不吃藥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想出去,不想出去的原因是因為要去的那家不是孩子想去的,所以,他用了這種方法導致我們所有人都沒去成。

把想法跟老婆一說才恍然大悟,老婆說這孩子太人精了吧,但我想的是,為什麼昨天沒有想到這一點,沒能理解孩子的想法。當天晚上我和兒子聊天的時候問他不吃藥是不是因為沒去他喜歡的那家西餐廳,兒子點了點頭,我有些難過,難過是因為讓孩子失望了。然後,我對兒子說,我們明天晚上去他喜歡的那家西餐廳,兒子高興地跳了起來,看,其實孩子開心很簡單。


這樣的行為是尊重孩子還是溺愛孩子,兩者之間的界限到底在哪裡?


孩子只是孩子,有時候孩子的想法特別簡單,但往往家長把問題搞複雜了,孩子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常見的育兒問題都出來了,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成人之間的尊重與理解更要在孩子身上體現,而孩子再小也需要。

另外,作為家長多給孩子一點耐心,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成人的感受強壓在孩子身上,6歲以前的孩子由於大腦發育未完善,所以,孩子對於成人所說的很多道理都不太會明白,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尊重和溺愛本質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有原則而後者沒有原則,前者的重點在於感受而後者的重點在於順從,孩子能夠真正得到理解,這對於他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

Happy爸爸,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分享育兒經驗、詮釋育兒體驗。(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