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點鬥送狀元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

·

/


守儀軌,宏禮樂,是為高器也。安於朝堂,則舉綱相法。雙耳高聳,則遵天道,宏地德,聽民生,揚綱常。


三足敦厚,則承社稷,君權衡,安邦國。集此等大任於一體者,唯衝耳爐也。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衝耳爐是宣德爐造形中的經典,歷來是文人雅士書房的陳設必備,也是信仰祭祀的精神承載。


衝耳爐,寓意敬天法祖,所以任何神佛廟堂、書齋廳堂,凡表虔心敬仰,均可擺放。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其形制簡潔明雅,不附著,不贅飾,單單只是鼓腹巧耳的形狀,已足夠大方明確。


爐腹飽滿,爐耳向上展開呈祈拜姿態,爐口和爐頸平緩圓轉,器型端正,油潤可愛,肅穆而古樸。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宋代文化為中華文明承前啟後之轉折,為明清至今文人文化之基礎。宋代雖弱,繼夏商周之禮樂,然其承秦漢唐之王道,開創文人文化之恢宏者,則遠非後世歷朝能及也。


衝耳爐正是依宋瓷爐制式而成。宋代所有禮樂之器,均以夏、商、周之青銅禮樂器為根據,傳承弘揚,優其形制。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自上古,到宋元,鼎為國之重器,宋代瓷爐,亦依上古而創衝耳爐,既襲鼎之“耳制”,又承“鬲”之乳足,其意蘊深厚,非他器可比擬。


/

·

/


顧炎武《日知錄魁》書:“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於何年。以為文章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不知奎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魁星,文神之一,魁星樓的主祭神,又稱“奎星”、“魁鬥星君”、“文魁夫子”或“綠衣帝君”,臺灣民間稱魁星為“大魁星君”或“大魁夫子”。


一說魁星即“奎宿”,又叫“天家”、“封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後被尊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魁星神的形象形似鬼魅,這可能與“魁”從鬼有關。


他藍面赤發,一腳向後蹺起,就好像“鬼”字的彎鉤,一腳作金雞獨立狀,腳下踩著鰲頭,意謂“獨佔鰲頭”,一手捧鬥,一手執筆點鬥,表示“魁星點鬥”,用筆點定科舉中中舉人的名字,一腳彎起踢鬥則是“魁星踢鬥”,這些都是應試者獲中之徵。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古代的讀書人大多以魁星作為守護神。據史書所載,在古代科場上,曾盛行出售泥塑小魁星,考生們大都購買,乞祈魁星保佑自己能夠金榜題名。


明人陸深在《儼山外集》中描述了士生們在座右貼魁星圖和考場出售魁星像的熱鬧場面。在民間,士子也常將魁星的神像帶在身上,或貼在書房裡,以求日夜保佑,還有誇耀自家是書香門第之意。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古時科舉取士,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士”、“魁甲”,或“一舉奪魁”。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也稱作“魁解”。取得高第即稱作“魁”。這些都是因為“魁”有“首”之意的緣故。


長 · 物 | 魁星點鬥送狀元


唐宋時,皇宮正殿的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的圖像。當時考中進士、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時,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由此留下了“獨佔鰲頭”之佳話。


魁星之造型,融和了“一舉奪魁、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等美好的寓義,如今依舊為廣大學子欣然膜拜。


敬請關注

西泠網拍·藝是 三月拍品



清·銅魁星立像

高:24cm說明:魁星是中國神話中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因“魁”又有“鬼”搶“鬥”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為神明。按科舉規定,考中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故有“魁星點鬥,獨佔鰲頭”之譽。


清·銅“大明宣德年制”款衝耳爐

口徑:10.5cm 高:10cm說明:銅爐衝耳,鼓腹素面無飾,中正典雅,下承三足,底部有原配木質底託。爐外底鑄款“大明宣德年制”。整器造型規整,陳於案上,伴以香菸嫋嫋,文人清趣立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