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為什麼上書法班,字還寫不好?因為大多數寫字的時間,都不能按照書法班的要求寫。

而且,孩子寫字潦草,和寫字不好看,是兩個概念。前者源於內心,後者才是書寫的練習技巧。

孩子為何寫字潦草?

女兒班有個同學,一年級前上了硬筆書法,小學一年級時候,寫字相當漂亮。這個孩子屬於超前學習的孩子,各項都相當優秀,一二年級各科考試永遠都是滿分。

到了三年級,他的媽媽和我聊起來,說孩子現在考試成績下滑了,而且對學習總是不太上心。看了看他的卷子,最大的區別就是,孩子的字,寫的十分對付,草草完事。

他不是寫不好,而是沒心情慢慢寫了。

對於大部分不能一筆一畫寫字的孩子,多數是學習的時候內心不靜所致。

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導致孩子內心不靜的原因?

那一般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①孩子學習壓力大,課業重(或是自我感覺如此),對自己來說是負擔

不少人都說寫字不好的,學習也不好。其實是說反了。應該是學習不好的孩子,很少有寫字好的。

這並不是因為寫字會讓考試成績提升,而是沒信心學習的孩子,在諸多事情上,都沒信心。

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②進入厭學階段,學什麼都沒興趣

前面提到的那個孩子,因為自己跑得太快了,所以對當下的進度失去了興趣。孩子進入了自我研究和向前的狀態,但沒有平衡好當下和自我發展的關係,所以在日常作業上顯現出了“不在乎”的狀態。

除了寫字下滑,還有違反紀律被老師懲罰時的不在乎,罰了我就寫,但改不改得了也無所謂。

從整體來說,孩子自學編程、數學了得,英語過人,在很多地方都甩當下孩子一大截。但孩子平時的基礎課業成績下滑,寫字潦草,對老師的一些要求看得太透,其實是孩子進去青春期早起叛逆的苗頭。

這不是孩子成熟了,而是“情商”和“逆商”不足,調適情緒和抗挫折能力需要提升。

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③常被貼標籤“寫字不行”,破罐破摔了

心理學中有個“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期待效應。你期待什麼,就得到什麼。

換個角度說,外界強調什麼,孩子就很可能按什麼方向發展。

如果孩子寫字潦草,就送去書法班。孩子沒別人寫的好,就永遠看不到孩子的進步。那麼,孩子是無法一步步超過自己的。

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如何改變這個狀態?

其實,字寫成什麼算好呢?如何讓孩子能寫好呢?

要從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入手。

1、對於一個孩子,能寫的乾淨、整齊、一筆一劃,讓人讀出他內心的安靜、從容。這是第一步。

對於這一點,首先做的是接納孩子,理解孩子。寫作業只是學習中的一個小表象。全方位的接納和理解孩子對學習的付出,尋找孩子學習的優勢,給予肯定,賦予他前進的動力。然後告訴他,願意陪他一起進步努力。這是啟動他的第一步。

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2、當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時,告訴孩子你相信他可以。

告訴孩子,你看到了他的努力,也看到了他的進步。告訴他你相信他可以一步步的進步,提醒他做哪些改變可以讓其他人立即看在眼裡。

雖然,我們一直主張不要讓孩子被他人的評價所困。但有一點要注意,自信心不足的孩子,是需要外界的正向評價來提升自信的。

所以,當孩子進入努力學習的狀態時。不妨和他進行一次探討,哪些地方是可以立即改變獲得好評的,作業按質量完成,一筆一劃的寫就是很簡單的一點。

甚至還可以分享一下經驗,一筆一劃的寫和潦草的寫,時間會多花多少(一筆一劃並非是按照練字的那種,其實差別不太大),但自己看了也會覺得開心。

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3、當孩子可以靜下心來寫字時,可以適當的練字

關於寫字,我主張把作業當成練字的機會。乾淨整齊後,可以再試試大小均勻。大小均勻後,再試試能不能加上頓筆。加上頓筆後,再試試能不能寫出自己的風格。

字如其人,說的並不只是字寫得多好,而是字中帶著寫字人的性格氣質。

所以,我沒看到一些孩子單個字寫的並不“好”,但放在一起,卻給人以印刷感。這樣的卷面,透出的謹慎、沉穩,就和答題、作文中的縝密思路相得益彰,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評卷老師。

孩子寫字潦草,男孩更普遍,練也不行?和練字無關,原因你想不到

​教育孩子,要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孩子寫字不好,就晃著去報書法班。

孩子數學不好,就趕緊報個奧數班。

孩子作文不好,就趕緊報個寫作班。

其實,孩子的學習結果,學習狀態,是一個結果,把這個結果當做根源直接處理。就像醫生看病,看到咳嗽就認為是氣管炎一樣,過於武斷了。

孩子哪裡不行就趕緊去補哪裡,是教育孩子的誤區。

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才能讓孩子持續的進步,問題得到最終的改善。


關注@嫻聊成長,一起探索能落地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