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憶中,家常小聊就是從“你吃了嗎”開始的,你們呢?又是從什麼話語開始的呢?

詠雪言文


一句“吃了嗎”幾乎是一種時代的問候語。那是小時候老少皆宜,早中晚通用的問候語。它多用於熟人之間,做打招呼或開門炮。它可以開啟新話題,一可以作為結束語。實用,經典。

“吃了嗎?”多用於用餐時間左右,相當於現在的“嗨!”。

回答也有講究:

1 、吃了。若回答“吃了”,則有可能被熱情地回一句“吃了再吃點”。

2、沒吃。若回答“沒吃”,一般情況下可能被熱情地回一句“我這吃來吧,剛得了。”但此話切不可當真,因為此話是客套話,不具實際意義。在極少數情況下(比如電影)才會出現“沒吃,沒吃回家吃去吧!”。所以在沒吃的情況下一般說:“沒呢,這就去。”

好像九零後見面更多用“Hi”,“Morning”之類的,很少再用“吃了嗎?”

一句“吃了嗎?”,曾經外國人疑惑不解的問候語。現在已經隨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成為歷史。那是幾代人對物質匱乏年代的記憶與紀念。一代新名詞逐漸替代了它們。

現在上了些年紀的人也與時俱進,打招呼時也學著年輕人用“hi”“古德貓膩”“you are beauty”“you are beautiful”“早安。”“晚安”“今兒天不錯”“今天,你看上去氣色不錯”之類的問候語了。

如果你問和別人,用吃了嗎?說明你的已經上了年紀,不再年輕了。





我是朗朗書聲


熟人和熟人之間見面的切入點真的就是你吃了嗎的問候。然後兩個人平時許久沒見面的,就會站在那裡海闊天空地聊一番。往往這種感覺讓你知道這種,聊天的方式是最親切的,讓人感覺到朋友之間的相逢格外的高興。


說起朋友之間見面就問你吃了嗎這事情我還鬧過烏龍呢。當時也很尷尬,過後想想自己真的是有些很蠢。不過現在回憶起來,還真的有點搞笑的意思。我記得當時就在我家附近的一個小飯店門口衚衕裡,我們哥兒幾個喝的東倒西歪,在衚衕裡走,這時候看見年長的王叔。當時王叔正在衚衕這裡頭接手,我們看見他當時就說王叔你好,吃了嗎?這王叔當時可能也沒反應過來,隨口就說正吃著呢。

當時我們幾個也沒有理會等到走過去的時候才反應過來,當時大家樂的哈哈的前仰後合,把我弄得尷尬不已,這件事情到現在我還覺得有一些口誤呢。


伊春美食美客


我的家鄉位於江蘇省東邊的一個小縣城,從小到大老鄰居百世們見面的問候語必是‘’你吃了嗎?‘’

‘’民以食為天‘’,在哪個物質匱乏的年代,能吃飽飯是老百姓每天睜開眼的頭等大事。

小時候村東頭有一棵大柳樹,樹身得兩個人合起來才抱得過來。從早上開始就有人端著碗在樹下吃飯,有蹲著有坐著的,有時三五個人,有時十幾個人,吃著飯啦著家常,吃完就各忙各的去了。晚上人多些,大人們邊吃飯邊嘮著嗑,還說著笑話,我們小孩子就在一旁嬉鬧。那時家家吃的都差不多,也沒啥業餘生活,但我覺得那時的我最快樂。

我二大娘兩口子是村裡有名的熱心腸,二大娘不管在哪見了面老遠就問‘’吃了嗎?‘’。有天我媽笑著從外面回來說:‘’你二大娘真行,我上廁所正在繫腰帶,她進來就問我你吃了嗎,我只能嗯嗯了,你出來再問也行吧,唉……‘’我哈哈大笑。

我二大爺,大熱的天就愛穿個大褲衩子手裡拿個大蒲扇上街閒逛,見了熟人太熱情,必扯著大嗓門瞪著眼問人家"你要錢嗎?‘’別人必是回說‘’不要不要大爺,你忙吧‘’就走了。其實真要他也沒有,渾身上下連個口袋都沒有。

那時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生活條件都差不多,雖然都過的清貧,但每天也挺樂呵。


雲書之


在小時候,碰面招呼確實是大多問“吃了沒”,過年過節問的是“今天殺雞了沒”,“做了什麼好菜”“做餈粑了沒”...等等,總之大部分跟吃有關,物質匱乏的年代,對吃肯定關注點很高。

現在,好多人見面很少會問這些了,因為見面機會都不多。我認為現在見面使用率見面語是“好久不見你了”。

網絡時代,大家寧願在群裡聊,也不出來見見面,聚會也不一定來得齊,一出來低頭玩手機的也佔了大部分。說實話,現在能馬上約出來見面的要麼是真朋友,要麼就真有事必須當面說...

很懷念以前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節日,做捲筒粉、做餈粑、殺雞、做米花、做米餅...拿著雞腿滿村走...特別是中秋節,月亮出來了,家家戶戶要在院子裡擺桌子放上月餅水果等拜月亮,拜完月亮聊天的聊天,串門的串門,熱鬧得很!











小誠扒劇


在老家的時候遇到同村的人開場問候都是吃了嗎?😊這個好像在全國很多地方都這樣吧,就像北京人喜歡說 “吃了麼您勒”,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吧。


蛇皮不是口袋


聊生活小事,感家常小悟。

聊家常聊些什麼?

如果沒結婚之前,會問工作咋樣啦?有沒男/女朋友啊;有的話就會問男/女朋友咋樣?家庭如何?準備啥時候結婚啥之類的?

結婚的會問懷了沒有呀?有小孩的就會聊小孩,有小孩讀書的話,就會問成績。

當然還是要提高聊家常的能力,有些問題別人並不願意去回答,該說什麼該問什麼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了。


辣椒炒雞蛋0525


“你吃了嗎?”恐怕是中國最常見到的問候用語了,絕對是全民通用,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其中就有那麼一段,中國人需要教外國人講中國話的,中國人開口教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吃了嗎?”……可見這句話確實厲害!這一句簡單的話語說出了,對見面者,你的友好,你的問候,甚至是你的關心……

最近,我感覺年輕人的問候語又多加了一句:“最近在忙什麼?”感覺大家不僅僅不再只滿足於吃好了,“最近在忙什麼?”這一句話也代表了大家對於除了吃,對生活還有更高的追求了。

不知道以上分析的對不對,你們覺得呢?


大喵喵在這裡


我是中石油北方所在的一個油田所住的老小區;我們大多的工作性質都是野外性質的,去野外工作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年半載,除了春節其他國家法定假日幾乎沒有在家休過。回來在家休息時給父母給妻兒多做幾頓飯,和父母聊聊在外工作的事,愉快的不如意的都聊聊,陪妻子多逛逛街,陪孩子去看看電影吃幾頓孩子喜歡吃的肯德基什麼的。遇到小區的認識的長輩聊的都是在哪個地方工作呢!效益怎麼樣啊!家裡老人身體好不好啊!老百姓的日子平凡而充實;只要家人平平安安身體健康就好。


快樂就好8832647


在我印象當中很少見面打招呼是問:“你吃了沒有”的。只有在非常非常熟悉或者要好的親戚朋友,在飯點來的時候,才這麼問。因為那是真心的想叫人家吃飯。如果不是飯點來,肯定是會說等一下在我家吃飯哦。

通常,普通的相熟的人,或者同村人,隔壁鄰居碰到打招呼肯定說:“某某某,你做什麼呀?”然後才會切入平常想聊的一些話題,比如說工作啊,學習呀,婚姻呀,孩子呀。

或許是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如果我們這裡不是誠心的叫人家吃飯,家裡更是沒有準備好飯菜,就貿然的問人家吃了沒有,或者叫人家吃飯,那是很不禮貌的。


林姐姐在浙裡


記得下時候放學回家媽媽的一桌飯菜香香撲鼻而來,洗手上餐桌後第一句必然是媽媽的口頭語“快吃、吃完馬上寫作業”哈哈這句話像唸經一樣成為了非常沒食慾的飯前嘮叨,接下來他們就從這句話引發出各種就“今天學什麼了””小考考怎麼樣啊“等等。反正一頓飯下來基本上我也就吃個三分飽,屬實沒食慾啦,不過現在回想起那時媽媽的嘮叨也是蠻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